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五十八章【五十八章写作背景】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章,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章【四章写作背景】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无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无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章【四十章写作背景】在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四、第二十一、第二十五、第三十二、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和第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一章【四十一章写作背景】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出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五章【四十五章写作背景】这一章在内容上和行文上,都可以说是第四十一章的继续,是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第四十一章讲的是“道”,本章讲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四章【四十四章写作背景】此章与第十三章一样,是讲人之尊严的。第十三章是以宠辱荣患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说明人要自重、自爱。这一章是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三章【四十三章写作背景】本章申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此意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七章【四十七章写作背景】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凭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因此,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对此,学术界在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六章【四十六章写作背景】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九章【四十九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理想。文中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恢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以养以长自己。这种见解是有进步意义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二章【四十二章写作背景】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第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四十八章【四十八章写作背景】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越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统一。“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章【十章写作背景】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句问话,似乎是把“道”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一章【十一章写作背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五章【十五章写作背景】这一章紧接前章,对得“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四章【十四章写作背景】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三章【十三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七章【十七章写作背景】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仅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六章【十六章写作背景】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九章【十九章写作背景】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的种种病态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二章【十二章写作背景】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是老子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侈、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但在对此章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十八章【十八章写作背景】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另一方面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把辩证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国...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章【三章写作背景】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当时的社会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章【三十章写作背景】历来在解释《道德经》的学者中,有一派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书,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说,但老子具有反战思想则是无疑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起彼伏,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本章里,老子...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一章【三十一章写作背景】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的,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按中国古代的礼仪,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兵器虽然是不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五章【三十五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述说了“道”的作用和影响。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论“道”的重复,而是隐喻着言外之意。“道”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因而可以这样说,本章实为“道”的颂歌。在《道德经》中,“道”已经被多次论及,但从...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四章【三十四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本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应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三章【三十三章写作背景】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身修行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我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七章【三十七章写作背景】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中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中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六章【三十六章写作背景】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章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九章【三十九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人,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二章【三十二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无为”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三十八章【三十八章写作背景】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字开始,所以叫作“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相对其他章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章【七章写作背景】在前面几章里,老子重点论述的是“道”,用“道”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在本章里,他借用“天道”来论述“人道”,用天地的运作无为去比喻“圣人”的行为没有贪私的心念。他认为,在其位的人,机会来得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地伸展一己的占有欲,甚至无限度地膨胀。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却能“后其...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章【七十章写作背景】本章流露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的情绪。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看来,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实现,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国方案都必须适应统治阶层的利益,否则,他们是不会采纳、不会去...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一章【七十一章写作背景】这一章是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五章【七十五章写作背景】上一章里,老子对严苛的政治压迫给予了抨击,要求统治者善待民众。这一章里,老子又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指责。《老子》里的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四章、本章和第七十七章,基本上都是对统治者进行无情揭露和严重警告。他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一旦人民不畏惧死亡而...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四章【七十四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他以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人的自然死亡,是“司杀者杀”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间的君主残暴无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线,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从本章内容看,它是老子对当时严刑酷...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三章【七十三章写作背景】本章主要讲人生哲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柔弱胜刚强,第二层意思是天道自然。这两层意思之间是相互沟通的。老子认为,两种不同的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则遭害,一则存活。“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七章【七十七章写作背景】本章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老子的社会理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纳为“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六章【七十六章写作背景】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出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九章【七十九章写作背景】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揭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政去钳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二章【七十二章写作背景】上一章讲的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老子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七十八章【七十八章写作背景】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第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第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看起来软弱无...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章【六章写作背景】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章【六十章写作背景】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虽然这...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一章【六十一章写作背景】本章是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应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有关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本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大国应该像江...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五章【六十五章写作背景】本章主要讲为政的原则。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本章和下一章的内容看,《老子》这部书的性质,一言以蔽之,是谓“人君南面之术”,也就是说,不外乎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而且谋划的都是阴险狡诈之术。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六十五章原文】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四章【六十四章写作背景】这一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三章【六十三章写作背景】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束缚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七章【六十七章写作背景】这一章是“道”的自述,讲的是“道”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六章【六十六章写作背景】本章讲的是“不争”的政治哲学。老子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讲了“圣人”也要“为下”。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本章开头用江海作比喻,这和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九章【六十九章写作背景】本章仍是从军事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老子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这一章讲到的“哀兵必胜,骄兵必败”,是兵家的千古名言。本章和...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二章【六十二章写作背景】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之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上一章,老...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六十八章【六十八章写作背景】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来讲战略战术的原则。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它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六十八...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九章【九章写作背景】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在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章【二章写作背景】《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消失。他罗列出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章【二十章写作背景】老子根据辩证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做了对比描述。他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抱负...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一章【二十一章写作背景】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五章【二十五章写作背景】截至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四章【二十四章写作背景】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为,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三章【二十三章写作背景】这一章和第十七章是相对应的。第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变。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话,本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七章【二十七章写作背景】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六章【二十六章写作背景】这一章里,老子又举出两对矛盾: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认为,矛盾中的一方是根本。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意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则会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九章【二十九章写作背景】本章可以看作老子论“无为”之治,对“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为”必然招致失败。“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据为己有。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二章【二十二章写作背景】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思想。第二章重点讲的是矛盾的转化。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弯曲和伸直、不满和盈溢...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二十八章【二十八章写作背景】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在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这样一个原则:知雄、守雌,并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题解、原文、译文】

八章【八章写作背景】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题解、原文、译文】

八十章【八十章写作背景】这是老子理想中的一幅美好“国家”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在这里,没有强取和暴力...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题解、原文、译文】

八十一章【八十一章写作背景】本章是《老子》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本章采用了与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五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
老子道德经《想象的孔老会谈》【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想象的孔老会谈》【语译、解读】

想象的孔老会谈这是庄子虚构的故事,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是寓言。他详述哲学思想的方法,往往是以历史上、传说中,或自己虚构的人物为主,不时为这些主角安插谈话的机会。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无法逐字记载的会话。只要看过云将和...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论常道》【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论常道》【语译、解读】

第一篇 道的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 论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 养生》【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 养生》【语译、解读】

第五十章 养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玄德》【语译、解读】

第五十一章 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语译】道为天下之母,所以万物皆从道生,随之便有了蓄养之德;既生既蓄,物才能为物;物既为物自然就有了貌...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语译、解读】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语译】天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有形的执着,容易被取...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盗夸》【语译、解读】

第五十三章 盗夸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语译】假若我稍为有些认识,那么,行于大道时,必定小心谨慎,唯恐走入邪路。奇怪的是大道如此平坦,而人君却喜欢舍弃正路,去寻小径邪路前行。因为人君不遵...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治术》【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治术》【语译、解读】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治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语译、解读】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语译】智者晓得道体精微,所以不任意向人民施加政令;好...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如啬》【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如啬》【语译、解读】

第五十九章 如啬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语译】治理国家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节省智识。因...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语译、解读】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语译】天地万物都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道创生天地万物,所以也是天地万物之母。既能认知天地万物...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之德》【语译、解读】

第四章 道之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语译】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语译、解读】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语译】道的运行本是反复循环的,无所谓正反的区别,等到有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可是道的运用,全以柔弱谦下为主。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道而生息不已。本章仅以短短的几句话便总括了老子的学说,这个思想的基础原是建于反的原则上,有“反...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语译、解读】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清正》【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清正》【语译、解读】

第四十五章 清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语译】最完满的东西,因物而成,看起来好像有欠缺的样子,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会停竭;最充实的东西,因物而有,看起来好像虚空...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语译、解读】

第四十四章 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语译】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与失掉生命,哪一样对我有害呢?由此可知:过分地爱名,就必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爱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至柔》【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至柔》【语译、解读】

第四十三章 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求知》【语译、解读】

第四十七章 求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语译】万物万事皆有总原理;天下虽大,若能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道理,不需出户,就可以知天下;天道虽广,若能知天道之所以为天道的道理,不看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的法则。如果一定要出户,外看以求知...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走马》【语译、解读】

第四十六章 走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语译】天下有道,人人知足知止,国与国间没有战争,善跑的马拉到田野,作为犁田之用;天下无道,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间争战频仍,所有的马用来征战,甚至连母马都要在荒郊生产,这就象征将有亡国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民心》【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民心》【语译、解读】

第四十九章 民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语译】圣人没有成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百姓善良的,固然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语译、解读】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语译】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语译、解读】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语译】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语译、解读】

第三篇 道的描摹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语译、解读】

第十七章 太上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语译】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