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星期一
首页/自信励志/阅读方法:阅读在于学用结合

阅读方法:阅读在于学用结合

阅读在于学用结合阅读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即“学以致用”。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己体察,“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

阅读在于学用结合

阅读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即“学以致用”。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己体察,“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人们所学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一文不值。

书本知识固然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它毕竟是间接的,没有经过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因此单纯从纸上获得的知识就难免流于肤浅。读书只有联系实际,自己亲自体会验证一下,认识才能由浅入深,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坚持一边读书,一边行医采药,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最后终于写出了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巨著《本草纲目》。清代学者顾炎武,抱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宗旨,一边读书,一边做社会调查,撰写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他们都是读书联系实际而取得成就的典范。

与阅读追求学以致用相类似的,有一种目的明确、收效直接的读书方法——用而求学读书法,冯英子在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时曾说:“我的读书生活,其实就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为了用而逼着自己去学的。这种用而求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以致用和用而求学是学用结合的两个方向,可谓殊途同归,分别强调了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又需要不断地进行阅读。

抗日战争开始,冯英子被派到前线去做战地记者。跑战地不同于跑地方新闻,要有地理知识,更要有军事知识。这对于他这个只读了5年私塾的青年记者来说,是一个大的难题。

为此,他如饥似渴地读了一些历史、地理和军事方面的书籍。

1940年,根据历史上几次溯长江西上仰攻四川的失败,冯英子写了篇《论荆宜之战》的文章,论证日军不可能攻入四川。更让人惊叹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冯英子在香港用“吴士铭”的笔名,撰写了大量军事评论,纵观时势,分析胜负,准确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的要害,大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冯英子转而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和撰写国际小品文,于是他又开始攻读有关国际问题方面的书籍,包括英国史、美国史、非洲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有关史料以及有关国际问题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不仅使他了解了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增加和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给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收获甚大。

可见,用而求学实在是读书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俗话说,为学而学,烟云飘过,为用而学,用心揣摩。单纯地为学而学,读过的东西像过眼烟云,很难留下印象。为用而学就会细心揣摩读过的东西,以资借鉴,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现在许多参加工作后在学习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走过这条路。

既然用而求学的读书方法能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获。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它呢?

学用结合的读书方法要注意边想边读。这里的“想”,即指创作的欲望、创作的构思过程。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应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就写作来说,你要写哪种体裁、风格、流派的文章,你就去读这种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反复地阅读,读懂、读通,仔细地推敲,灵活运用书上的一切。当然,对于自己想写的东西,则必须意由己出,形随意变,不能因袭别人的观点,死记别人的句子。这种阅读方法吸收量极大,效能极高。

学用结合的读书方法要注意边写边读。写是对自己读书效果的鉴定,读是补救知识不足的措施。边写边读,可以推动读书向深入发展,逼着你更专心地读书,更全面地收集参考书籍和资料,更深刻地领会书籍的含义,进一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用结合的读书方法要注意边干边读。干就是实践,也是知识的支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当接受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时,尽管自以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一动手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发现了学习上的漏洞。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愈用愈觉是贫儿”。重新学习使我们又获得了能量。因为知识是前人生活工作经验的结晶。不断地读书学习,知识的积累就越丰富,我们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就不难解决了。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进取。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常嫌不足,学海无边,茅塞顿开,得益匪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