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第五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一章【导读】本章论述了道、德与万物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如果没有道和德,也就没有万物,所以万物都自然而然地推崇道和德。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德,指的是万物从道中获得的本性。二是虽然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但是道和德却并没有因此而居功,更没...

老子《第五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五章【导读】本章以婴儿的状态来比喻至德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老子指出,婴儿筋骨柔弱,终日号哭而嗓子不会嘶哑,各种毒虫猛兽无法伤害他。而婴儿之所以会有上述特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精之至”“和之至”,即精气极其充足,和气极其淳厚。和气即阴阳二气合和平衡的状态,它不急不躁,无过与不及,一切顺乎自然...

老子《第五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四章【导读】本章的主旨不易把握,历来解释者们多泛泛地归结为老子强调修德的重要性,均不得要领。关键首先在于“修之于身”“修之于家”等的主语是什么。有的学者释为“道”,但毕竟属于一种主观猜测;有的学者释为上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道理,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含义也很模糊。其次便是“...

老子《第五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对统治者荒淫无道、追求个人享乐的行为作出了猛烈的抨击。老子指出,这些统治者治国无方,搞得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民众生活痛苦,而他们自己则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老子痛斥这些统治者为“盗夸”即强盗头子。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并不复杂,只要按大道的要求去做,自然就能国泰民安。然而,“...

老子《第五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七章【导读】本章对无为而治的思想作出了系统的论述。首先是说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老子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为依据,指出,统治者越有为,制定的法律制度越详细,发明的技能智巧越多,天下就越是混乱,老百姓就越贫穷,盗贼也越来越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费心去“有为”呢?其次是指出了统治者实施无为而治...

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六章【导读】本章的关键词是“玄同”。“玄同”即玄妙的同一,指人与人、人与物处于不分彼此、浑然一体的状态。老子指出,达到玄同境界的人,“为天下贵”,即最受天下人的尊重。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玄同境界呢?老子指出的方法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停止与外物的接触,清除大脑中...

老子《第五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九章【导读】本章集中论述了“啬”对于治国养生的重要性。所谓“啬”,指爱惜精神。一个人若能爱惜自己的精神,在治国时,便不会挖空心思去想种种办法来对付老百姓,从而很自然地会选择无为而治;一个人若能爱惜自己的精神,便会清心寡欲,不会因为外物的诱惑而去耗费精神。所以在本章中,老子从“啬”出发,经过“...

老子《第五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二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天地万物有一个总根源,这个总根源就是道;有了对道的体悟,就可以获得对天地万物的正确知识。二是体悟道的方法是“塞其兑,闭其门”,即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与外物交流的门径,这实际上就是排除杂念,返观内视,在无思无欲的状态中去体悟神秘的道。三是指出了得道守道...

老子《第五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五十八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承接上章,继续说明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好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即统治者宽厚无为,可以使民众淳厚质朴。同时也说明了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个人修养:“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即既要方正、直率、充满光明,同时又要保持某种恰当的度...

老子《第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章【导读】在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展开其对道的论述,且内容比第一章要更为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道空虚无形,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正是从道的具体作用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存在。二是道是万物的创生者。道深邃无比,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产生了道,但道在天帝之前即已存...

老子《第四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章【导读】本章文字很少,但包含的思想却十分丰富。首先是“反者,道之动”,意即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如高和下、强和弱、大和小等等,事物的发展便是从一端出发,向另一端运动;等到达极端时,物极必反,便会转向另一端运动。这种概括是科学的,但是...
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一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层次的人与道的关系。因为老子的道玄妙莫测,无法用语言彻底表达清楚,所以不同的人听了关于道的描述后,会有不同的反应:上等的士人因为充满智慧,所以听说道后,会马上付诸实践;中等的士人因为智慧...

老子《第四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五章【导读】本章列举了成与缺、盈与虚、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五对矛盾,指出,当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显示出与该事物对立的性质:最灵巧的东西好像十分笨拙,最雄辩的人好像说话十分迟钝,最充盈的东西好像十分空虚……但是,这里的笨拙、迟钝、空虚都是假象,我们必须透过此假象,才能把握事物的实质。...

老子《第四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四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对待生命与名声、财富关系的问题。若是问一个人:生命与名声、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生命更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存在大量为了名声和财富而不顾生命的例子。如有的人为了谋利而不惜以身犯险,有的人为了获取富贵而不顾健康安...

老子《第四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强调了无为的好处。为了说明无为的好处,老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最柔软的东西却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出入穿行,如水可在坚硬的岩石间穿行,滴水可穿石;二是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中,如气体可在坚硬的金属体中存在与运动。这两个例子都是十分典型的,用来说明无为的好处可...

老子《第四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七章【导读】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通常说来,要认识外部事物,就必须与外部事物相接触,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考察,来了解它的特性或规律。老子提出的方法则与此相反,他说圣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即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而且,如果你与外部事物接触越多,对它的了解反而会越来越...

老子《第四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六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老子对战争的态度。在老子看来,只要发生战争,就是天下政治不清明的表现,因为只要天下政治清明,是不会发生战争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种观点,无疑是极其正确的。有不少学者因此批评老子否定正义的战争,这是极不恰当的,因为老子在此讨论的是战争起因的问题,并未涉及战争正...

老子《第四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九章【导读】本章讲述圣人(即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民众,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者治理民众时要抛弃自己的主观成见,体察民意,以民众的所思所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依据,即所谓“以百姓心为心”。二是要无私地包容民众。一个国家中的民众,无论善良的还是不善良的,诚信的还是不诚信的,都是统治者治下...

老子《第四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二章【导读】本章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均是由道经过一定的步骤产生的,这个步骤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关于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其中的关键之点,又在于对句中的“三”字究竟该如何理解。...

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四十八章【导读】本章承接上章,明确指出认识道的方法与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不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追求学问,知识会一天天增加;追求对大道的体悟,需要不断减少自己的欲望。而等到欲望减少至极端时,就会达到“无为”即无所作为的境地;一旦达到了无为的境地,你就会达到对道的体悟;而有了对道的体悟,用道...

老子《第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一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无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那些对我们有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比如拥有房子,拥有车辆,这个房子、车辆才是实实在在的有,才是有价值的。但是老子则向我们揭示了观察事物的一个特殊的视角:一幢房子,如果没有门窗,里面都是实心...

老子《第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五章【导读】本章主要描述了得道之人的形状和外在表现。道是深不可测的,无法真正用语言来描述;同样,得道之人的状态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加以确切描绘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只是“强为之容”,即勉强对他进行描绘。在老子的笔下,得道之人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他谨慎小心,庄重恭敬,松散融和,淳厚质朴,像深谷一样空虚...
老子《第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老子《第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四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道的特性和作用。在第一章中,老子说,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但是,道又必须言说,否则人们又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因此,在本章中,老子努力为我们揭示道的特性:它没有形体,没有声音,不可捉摸,似有若...

老子《第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宠辱若惊”,二是只有“贵大患若身”者才可托付天下。所谓“宠辱若惊”,即得宠和受辱就惊恐不安。受到侮辱而惊恐不安,这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得宠为什么也要惊恐不安呢?老子说,这是因为“宠为下”,即得宠属于卑下之事。这说得没错,因为“宠”字常常用于上级对下属、父...

老子《第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七章【导读】在本章中,老子向我们展示了其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形象:悠闲自在,不轻易发布政令,甚至连老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却能“功成事遂”,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里面贯穿的仍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为了使论述更具说服力,老子比较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统治者:一种是受到老百姓亲近和赞美的,一种...

老子《第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六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天下万物纷繁复杂,但这都是其表面现象,透过这一表面现象,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的根源或本质,即所谓“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二是强调了“知常”的重要性。“知常”即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老子指出,“知常”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只有“知常”,才...

老子《第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九章【导读】本章思想承续上一章,论述圣智、仁义、巧利等在社会治理中的负面作用,提倡人们应该“少私寡欲”。老子认为,根据世俗的观念,提倡聪明智慧,老百姓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提倡仁义道德,老百姓就会变得孝顺慈爱。而这恰恰就是错误的。相反,只有弃绝聪明智慧,老百姓才能获得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仁义道德...

老子《第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二章【导读】本章认为,外在的物质享受常常会给人带来各种伤害,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抛弃这些享受。眼睛喜欢看漂亮的东西,耳朵喜欢听优美的声音,嘴巴喜欢吃美味的食物,喜欢从事各种刺激性的活动,爱好种种难以得到的好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但是,一个人如果沉溺于此,一味地以此为乐,甚至不择手...

老子《第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八章【导读】在本章中,老子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认识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在普通人看来,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无疑是充满正能量的概念,是一个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大道废弃、社会秩序发生混乱以后的产物,在一个以道为原则的社会中,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老子的观察无...

老子《第十 章》原文、翻译、感悟

十 章【导读】本章强调,无论是修身、行事还是治国,都应该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在本章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特殊的修身之术:让灵魂与大道合一;结聚身中的精气,使身体变得像婴儿一样柔顺;排除心中的杂念,保持内心的柔弱宁静。这些说法,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后世的气功、静功及道教的打坐修炼之术。于...

老子《第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章【导读】老子在本章中集中阐述了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具体的做法包括:不要去推崇贤能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相互竞争;不要去炫耀能引起欲望的东西,这样老百姓就会安于现状;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思想单纯,这样人们就不会胆大妄为,从而最终达到天下“无不治”的目标。老子的上述思想,曾被许多学者贴上“愚民政...

老子《第三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章【导读】本章论述了与军事相关的一些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轻易发动战争。因为战争必然会导致人力物力的极大消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指的就是战争造成破坏的情形。所以除非迫不得已,不要轻启战端。二是战争取得胜利后,要有正...

老子《第三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一章【导读】本章承续上章,继续论述与军事相关的思想。其主旨仍是反对战争,但具体论述上则更为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说明战争取得胜利后不应感到得意高兴,因为战争是杀人的事,如果你为取得胜利而得意高兴,就说明你这个人喜欢杀人,而一个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二是既然战争获胜后不应感到...

老子《第三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五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道的特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道无形无声:“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这与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的论述近似;二是说明了掌握大道以后,就可以使天下之人前来归附。本章中有意味的是“乐与饵,过客止”一句,意即音乐与美食,可以使过往的客人停下脚步。音乐的...

老子《第三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四章【导读】本章继续论述道的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道广泛流行,无处不在;二是道长养万物,却从不居功;三是道从不自认为伟大,却最终成就了它的伟大。这其实是从人的角度来论述道,因为人常常喜欢居功自傲,喜欢追求卓越伟大。老子则告诫人们:道造福万物,是万物的主宰,却从不居功;而正是因为道从不居...

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一个成功人士所应具有的修养和行事原则,包括既要知人,又要自知;既要胜过别人,又要能战胜自己;要有知足的心态,努力行事的意志,保持自己本性的原则;等等。这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知者明”和“自胜者强”。“自知者明”,即能认识自己的人才可谓明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

老子《第三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七章【导读】本章要求统治者遵循道的特性来治理天下。道的特性是“无为而无不为”,即看上去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一切都是它所起的作用。按照这一特性来治国,便是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一切顺乎自然,不扰民,不搞运动。只有当百姓的贪欲过盛时,才会设法用质朴之道来加以引导,使百姓回归到少私寡欲的状态...

老子《第三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六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规律,即事物在向某个目标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与该趋势相反的现象,如花在凋谢前会热烈绽放,人在临死前会回光返照,等等。老子把此总结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并称之为“微明”,即道理...

老子《第三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九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得道的重要性:从正面来说,天得到道就清明,万物得到道就能生长,侯王得到道就成为天下的主宰,等等;从反面来说,天失去了道就会崩裂,万物失去了道就会灭绝,侯王失去了道就会亡国,等等。二是从贵与贱、高与下的矛盾对立中,认识到低贱是高贵的...

老子《第三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二章【导读】本章论述了道的特性和侯王能够守道的好处。关于道的特性,前面已经讲了不少,这里进一步展开说明,主要有两点:一是道质朴无形,但是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它臣服;二是道自然而然地使天下的一切井井有条,正如天地间降下甘霖,分布极其均匀,却没有谁去下达命令一样。既然道的作用如此之大,作为人间的...

老子《第三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三十八章【导读】本章集中论述了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在老子看来,道的特点是无为而无不为;德是道的体现,它的特点是“无为而无以为”,即无所作为,且不刻意去有所作为;仁的特点是有所作为,但不刻意去有所作为;义的特点是有所作为,且刻意去有所作为;礼的特点是有所作为,而且强迫别人去有所作为。这样...

老子《第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章【导读】本章论述了无私的重要性。老子指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就在于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为了天地间的万物而存在。既然如此,天地就用不着为自己是否会存在而费心,因为天地间的万物会竭力维护天地的存在。所以,正是天地的无私造就了天长地久的局面。圣人也一样,圣人想要得到民众的拥护,保证自...

老子《第七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章【导读】老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治国养生、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的,也是极其有效的原则,这就是效法道的特性,处柔守雌,与世无争,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看来,这个原则其实是极为简单易行的,然而世上之人却既不懂得这个原则,也不愿意按这个原则去做。在本章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子...

老子《第七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一章【导读】本章犹如绕口令,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诫人们不要以不知为知。以不知为知,即自己并不知道某事,却想当然地以为已经知道了。例如老子的道高深莫测,没有切身践行的功夫,是无法把握其实质的,然而那些“下士”却“大笑之”(见四十一章)。这些“下士”之所以大笑,就是自以为知道道是怎么回事,而且...

老子《第七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五章【导读】本章指出,国家治理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用心和治国政策。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好大喜功,贪生怕死,必然会造成民众饥饿、国家混乱、老百姓冒死犯上的局面。所以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即只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看重奢华生活的人要高明。然而,要让统治者不去追求生活享受,...

老子《第七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四章【导读】本章指出,统治者治国的正确方法,不是让老百姓不怕死,而是让老百姓怕死。因为老百姓之所以会不怕死,肯定是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已经没有了活路,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老百姓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等死,一条就是通过反抗而求生,而且在通常情况下老百姓肯定会选择后者。面对此情此景,统治者继续用死...
老子《第七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老子《第七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提倡不逞强、不争斗。因为“勇于敢则杀”,逞强就会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即不争斗而善于取胜才符合天道。这无疑是老子清静无为、守柔处雌思想的具体化。二是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大...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七章【导读】本章指出了“天之道”与“人之道”的不同,认为“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去弥补不足的,就像拉弓射箭一样,不断调整力量和姿势,以期最终能射中目标。“人之道”则不同,它是减少不足的去供奉有余的,如统治者向穷苦不堪的百姓横征暴敛;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为富不仁,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造成贫富分化严重...

老子《第七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六章【导读】本章以柔弱与坚强对举,说明了柔弱比坚强好的道理。为什么柔弱比坚强好?首先是因为柔弱与生命、活属于同类,坚强则与死亡属于同类。如人和草木活着时都是柔韧的,死了以后便变得僵硬枯槁。其次是坚强的东西容易遭受攻击和失败,如军队逞强便会被对手击败,树木过于高大就会被风雨摧折。这样,老子就用...

老子《第七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九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统治者宽待民众、与民众建立和睦关系的重要性。老子指出,调和巨大的怨恨时,必会留有后遗症,所以称不上是妥善。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妥善呢?那就是彼此本来就没有怨恨。那么怎么做到彼此没有怨恨呢?这就需要统治者宽大为怀,厚待民众。如实施富民政策,不向老百姓横征暴敛,等等。“圣人...

老子《第七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二章【导读】本章提醒统治者不要压迫民众,否则会招致民众的强烈反抗,造成统治者垮台。当天下太平时,统治者高高在上,老百姓安分守己。这样时间一长,统治者便会自以为高贵,瞧不起民众,从而为所欲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对老百姓残酷压迫,生杀予夺。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等到老百姓被统治者逼得走投...

老子《第七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七十八章【导读】本章以水为喻,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和处下不争的好处。水无形无体,柔弱无比,然而水滴可以穿石,洪水可以冲毁道路房屋,这不是典型的柔弱胜刚强吗?道理虽然简单,然而天下之人却不愿意去遵行,即不愿意像水一样甘居柔弱。为什么呢?因为柔弱胜刚强,是就最终的结果而言的,在柔弱战胜刚强之前,柔...

老子《第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章【导读】本章继续描述道的特性。老子指出,道就像神妙莫测的虚空—谷神和深奥玄妙的母体—玄牝一样,既是天地的根源,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永远不会穷尽。谷神①不死②,是谓玄牝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④若存,用之不勤⑤。【注释】①谷神:神妙莫测的虚空(谷:虚;虚空)。一说指道。...

老子《第六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章【导读】本章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必要性和好处。首先,老子用“烹小鲜”的例子来说明无为而治的必要性。所谓“烹小鲜”,即煎小鱼。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煎小鱼时切忌频繁翻动,因为这会导致小鱼都变为散末。老子以此作喻,指出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如果统治者用政令频繁地扰民,便会使人心散失,整个国...

老子《第六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一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在大国与小国的交往中彼此谦下的重要性。老子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谦下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首先,谦下好比动物中的雌性,她既沉静又处于下方,却能借此制服雄性。其次,大国对小国谦下,小国就会归附大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小国就会得到大国的信任。这样,小国归附大国,大国信任小国,国...

老子《第六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五章【导读】本章论述了统治者用质朴之道来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一个国家治理得好还是坏,往往与统治者的居心有关。若统治者居心良善,以真诚之心对待百姓,便会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举国上下便会同心同德;反之,统治者如果以智巧欺诈对付百姓,那么就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会想出种种办法来与统治...

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四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是要未雨绸缪(chóumóu),防患于未然。因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端倪,在危机没有发生前就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容易解除;否则,等到大祸已经酿成,再采取措施,便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老子要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二是事物都是由小而大发展累积而成...

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列举了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等四对矛盾,认为大由小而来,难由易而来,从而指出在现实生活中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人要做成大事情,必须从做小事情开始,因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圣人从来不一上来就去做大事情,他只是把小事情一件件地做好,从而最终成就了大事情。二是不要...

老子《第六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七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论述了道具有“大”的特性,而且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这是因为道超越万物,所以不可能像某种具体的东西。有学者认为,“天下皆谓我……久矣其细也夫”系竹简错乱,应置于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之后,可作参考。二是论述了“三宝”的重要性。“三宝”指慈爱、节俭、...

老子《第六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六章【导读】历来的观点都认为,本章主要谈的是统治者如何统治民众的问题:不要以威势凌人,不要作威作福,不要与民相争。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只是过于停留在表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揭示。其实,老子在此谈论的问题,说得时髦一些,就是统治者如何取得统治合法性的问题。老子以江海作比喻,江海因为处在百川的下面,...

老子《第六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九章【导读】本章主要讲述老子的用兵之道。老子反对战争,但是当战争不可避免时,老子也不主张束手就擒,而是要积极应对。但是积极应对不等于主动进攻,而是以守和避为主,反映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首先,在战场上不要主动进攻,而要采取守势。个中原因,“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一句可谓说得十分透...

老子《第六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二章【导读】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之所以受到天下之人推崇的原因。一是因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即所谓“道者,万物之奥”。二是因为道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它既是善人的珍宝,又为不善之人提供保护,而且还可以为有罪之人免除罪责。三是道之所以为不善之人提供保护,是因为道可以通过追求而获得。正所谓道“求以得...

老子《第六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六十八章【导读】本章论述了一个好的军事将领需具备的素质:不显示武力,不轻易发怒,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这无疑是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深刻总结,且与《孙子兵法》中的相关论述若合符节。如《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主不可以怒...

老子《第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九章【导读】本章的核心内容,有人认为是论述俭啬自保之道,重在养生;有人认为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叫人要适可而止;有人认为反映了老子本人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前途的消沉寂寞的心态和淡泊麻木的态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说得均有一定道理,但都说得太过宽泛。其实,老子此章主...

老子《第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章【导读】本章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如美和丑、善和恶、高和低、难和易等,如果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再存在。正如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如果没有了丑,也就没有了美;同样,易也是相对于难而言的,如果没有难做的事,当然也就说不上有容易做的事。因此,对立面既冲突又相互依赖,这无疑是存在于自然...
老子《第二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老子《第二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章【导读】本章文字较多,显得有些杂乱,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如“绝学无忧”“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把握。不过,就本章的主体思想而言,则主要论述了修道(或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老子《第二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一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特性:恍恍惚惚,似有若无,似无若有。你说它存在,但它又不是某种具体的物;你说它不存在,它却在那儿发挥着真实的作用。所以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第十四章中的说法:“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可见其思想是...

老子《第二十五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五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对道的特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它浑然一体,产生于天地形成之前;它无形无声,循环运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以自然为法则。与前面关于道恍恍惚惚、捉摸不定的论述相比,有了更多可以把握的内容。二是论述了人与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当然是道的产物,不过老子认为,...

老子《第二十四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四章【导读】在第二十二章中,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因此,本章的“自见者不明”等只是二十二章中相关内容的换一种说法,主旨完全一样。“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句,指抬起脚后跟站立,难以站得长久;跨越着走路,难以远行。这其实是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自我夸耀...

老子《第二十三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三章【导读】本章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正如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整整一天,人们享受快乐、获取财物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便有可能造成乐极生悲、人为财死的后果。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希言自然”,即少说话、少发号施令、少人为做作,这才是真正符合自然的。二是要确...

老子《第二十七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七章【导读】本章主要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智慧:袭明,意即因顺常道而具有的智慧。老子指出,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行走时不会留下踪迹,不用筹策而能计算,从来不会说错话,不用门闩而能把门锁好,他捆扎的绳索别人无法打开。此外,他还能救助所有的人,使所有物品都能派上用场。这种智慧看上去很神奇,但并非不可企及,...

老子《第二十六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六章【导读】本章提倡稳重和清静,反对轻率和躁动。无论说话还是做事,稳重比轻率好,清静比躁动好,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却总是不能很好地遵循。所以老子以君子的行事为例来加以说明:君子长时间外出行走时,就不会离开装有物资的大车,说明君子做事总是有备而动;君子即使过着荣华...

老子《第二十九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九章【导读】本章主要论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历史上有不少统治者往往好大喜功,他们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治理国家,或政令繁多,或任意扰民。老子指出,这样的行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天下事物丰富多彩,天下民众的性格、追求各不相同,统治者想用某个固定的模式去规范,必然要破坏事物的多样性和压抑民...

老子《第二十二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二章【导读】在本章中,老子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委曲自己以保全自己、贬抑自己以成就自己的处世之道。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入观察,发现事物总是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如弯曲和伸直是一对矛盾,没有弯曲就没有伸直;旧与新是一对矛盾,没有旧就没有新;低洼与满盈是一对矛盾,没有低洼就不可能满盈;……由此类...

老子《第二十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二十八章【导读】刚强和柔弱、明察和暗昧、荣耀和屈辱,你会选哪一方?当然是刚强、明察和荣耀了。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通常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这样的选择是不高明的,真正高明的选择,应该是选择柔弱、暗昧和屈辱。为什么呢?老子说,你只有选择柔弱、暗昧和屈辱,让自己居于低处,你才会获得永...

老子《第八章》原文、翻译、感悟

八章【导读】本章指出了水的三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善于有利于万物,二是不与万物相争,三是甘处众人都厌恶的地方。老子认为,水的这三个特性符合最高的善的标准,甚至与道的性质相接近。既然如此,作为人,就应该学习水的美德,做到与世无争,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深沉虚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没有过失。上善①若...

老子《第八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八十章【导读】本章集中反映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特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不大,人口密度很小,人民丰衣足食,悠闲自在地生活;二是拒斥文字、器械等一切发明创造和文明成果。老子描绘的这一理想社会,引起后人极为有趣的反应:对其中的第一个方面毫无例外地表示赞同—谁不向往悠闲自在而又丰衣足食的生活?对...

老子《第八十一章》原文、翻译、感悟

八十一章【导读】本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矛盾,认为真实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会诡辩,喜欢诡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往往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往往缺乏真知灼见。这些无疑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人们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有很好的指导意...

道德经《第81章》原文、意译、导读

81.最后的妙曲[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译]真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学识的人不炫耀博学,炫耀博学的人没有学识。圣人不为自己积累...

道德经《第80章》原文、意译、导读

80.知足者安[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译]国土少,民众少,你给他武器他也用不着,而且老百姓重视生命,所以不会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

道德经《第79章》原文、意译、导读

79.毒药和解药[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译]和你有仇的人,无论你怎么化解都化解不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呢?就是像圣人那样,手里即使有借据,也不去向别人要债。有德之人就是这样。无德之人则会一直记仇,寻找机会向你讨债...

道德经《第78章》原文、意译、导读

78.看似反语的真相[原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意译]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加柔弱,但在攻坚克强的力量方面,也没有什么是能胜过水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没...

道德经《第77章》原文、意译、导读

77.道的正义之箭[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意译]天道就像拉弓一样,举得太高就要往下压一压,举得太低就要往上抬一抬,力量过猛...

道德经《第76章》原文、意译、导读

76.柔弱至极可成山成海[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意译]人的生命力来自柔弱,过于刚强则容易两败俱伤。草木的活着,是因为它们很柔,能随顺环境;一旦草木变得干枯,就意味着它们正在走向死亡。...

道德经《第75章》原文、意译、导读

75.乱世的种子[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意译]老百姓之所以饿肚子,是因为统治者向人民索取的赋税太多,导致老百姓陷入贫困。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总想着建功立业,不断瞎折腾...

道德经《第74章》原文、意译、导读

74.司命在天不在暴力者[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意译]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又何必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呢?再者,不要动不动就欺负老百姓,如果谁常常用死亡来威胁老百姓,无道就会灭...

道德经《第73章》原文、意译、导读

73.从容是因为看破[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译]所有想用暴力强权做事的人,都必然会被天机所杀,无一例外。勇于谦让示弱的人才能活下来,得到生机。这两种情况...

道德经《第72章》原文、意译、导读

72.高贵者没有自己[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意译]老百姓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势时,那么更大的威势将要到来。所以,不要侵占老百姓的土地和生存空间,更不要压制和驱逐他们。君主只有不压制子民,才不会被子民所厌弃...

道德经《第71章》原文、意译、导读

71.自知之智[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译]知道自己还不明白道,还有缺陷和局限,就是高明之人。相反,明明不明道,还有很大的局限,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就是病人。圣人能正视自己的毛病,明白自己还不完善,所以圣人没有病。[导读]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往...

道德经《第70章》原文、意译、导读

70.黄金藏在黄铜背后[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意译]我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照着去做,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也没有人照着去做。为什么?因为言语需要主旨,处事需要准则,但我说的话,并没有成为世人...

道德经《第69章》原文、意译、导读

69.以退为进的智慧[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意译]关于用兵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也不敢咄咄逼人,宁愿后退一步。也就是虽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虽然奋臂迎敌,却像没有手臂;...

道德经《第68章》原文、意译、导读

68.和风中的幽香[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译]最好的将士不以暴力取胜,最会打仗的人不会被激怒,最善于胜敌的人不与人相争,最懂得用人者不会高高在上。这是一种不与人争的品德,也是一种善于用人的能力,它与道相合,...

道德经《第67章》原文、意译、导读

67.三件宝物[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意译]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很大...

道德经《第66章》原文、意译、导读

66.泥水中长出青莲[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译]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统率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圣人要想领导人民,...

道德经《第65章》原文、意译、导读

65.以静治身,以素治民[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意译]古代善于为道的人,都不会教导人民智巧伪诈,而会让人民保持淳朴敦厚。统治者之所以觉得百...

道德经《第64章》原文、意译、导读

64.畏因不畏果[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道德经《第63章》原文、意译、导读

63.光明在积累中增长[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译]要以无为之心去做事,以无为之心去处事,以无为之心去品尝。大源于小,...

道德经《第62章》原文、意译、导读

62.有道万事足[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意译]道是万物的奥秘总枢,是万物的本源。善人视之为宝,不善人其实也得到了它的...

道德经《第61章》原文、意译、导读

61.强者和弱者都须谦逊[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意译]大国要处于天下的雌柔之位,像江河的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汇聚于...

道德经《第60章》原文、意译、导读

60.治国如烹小鲜[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译]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不能折腾。用道来治理天下时,鬼神就不会作乱伤人。不是说鬼没有神力,是它的神力不会用来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因为两者都不伤人,德...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