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星期一
首页/道德经/老子《第八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老子《第八十章》原文、翻译、感悟

八十章【导读】本章集中反映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特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不大,人口密度很小,人民丰衣足食,悠闲自在地生活;二是拒斥文字、器械等一切发明创造和文明成果。老子描绘的这一理想社会,引起后人极为有趣的反应:对其中的第一个方面毫无例外地表示赞同—谁不向往悠闲自在而又丰衣足食的生活?对第二个方面则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反对—怎么能否定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

八十章

【导读】

本章集中反映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特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不大,人口密度很小,人民丰衣足食,悠闲自在地生活;二是拒斥文字、器械等一切发明创造和文明成果。老子描绘的这一理想社会,引起后人极为有趣的反应:对其中的第一个方面毫无例外地表示赞同—谁不向往悠闲自在而又丰衣足食的生活?对第二个方面则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反对—怎么能否定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进步呢?最后的结论是:对老子描绘的这一理想社会,我们既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一结论,既反映了后人的天真,也会让老子笑掉大牙。事实上,对于老子的这一理想社会,似乎除了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并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个重大进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会转述黑格尔的话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人类文明要快速发展、进步,就会有竞争、有争斗,而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无法过既悠闲自在而又丰衣足食的生活的。当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但那是那个时候的人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人来说,是没有这种福分的。

我们也可以从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看出某种“玄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老子的理想社会存在惊人的相似,或者可以说就是根据老子的理想社会描摹出来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而该文的关键则在最后:当桃花源中的居民与外来的武陵渔人交谈,了解了外面世界的情形后,他们并不想去欣赏外面世界的“精彩”,而是叮嘱这位不速之客:“不足为外人道也”,即千万不要把他们那里的情形告诉外面的人。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被外人得知,那么一切美好就会终结,他们又会像其祖先一样,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杀戮的世界。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②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yú)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④,无所陈之。使民⑤复结绳⑥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小国寡民:使国家小,使人民少。一说指国家小,人民少。②什伯之器:能提高十倍、百倍效率的器械(什:十倍;伯:同“佰”,指百倍)。一说指各种各样的器具;一说指兵器。③舆:车。④甲兵:武器装备。甲:铠甲。兵:兵器。⑤民:王弼本作“人”,帛书乙本、傅奕本、景龙本等都作“民”,据之以改。⑥结绳:在绳子上打结以记事。

【译文】

国家要小些,国中的人民要少些。即使有能提高十倍、百倍效率的器械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辆,却用不着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用不着陈列。使人民恢复在绳子上打结以记事的做法。

让人民觉得自己的饮食甜美,觉得自己的服饰美丽,觉得自己的居所安适,觉得自己的风俗令人快乐。相邻的国家能互相看见对方的情形,鸡狗的叫唤声彼此可以听见,人民从出生到老死,互相之间都不往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