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为什么我对道特别推崇——自己德行高,子孙也能混得好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为什么我对道特别推崇——自己德行高,子孙也能混得好

第五十四章:为什么我对道特别推崇——自己德行高,子孙也能混得好01把德行修好,外在自然强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由内及外,做好本质,外面的事会追随您而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建者不拔”的意思是,真正善于做事的人,事做成以后,您是没有办法将其拔除的。“善抱者不脱”这句话在帛书本中已经残缺了,《郭店楚简...

第五十四章:为什么我对道特别推崇——自己德行高,子孙也能混得好


01把德行修好,外在自然强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由内及外,做好本质,外面的事会追随您而来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善建者不拔”的意思是,真正善于做事的人,事做成以后,您是没有办法将其拔除的。

“善抱者不脱”这句话在帛书本中已经残缺了,《郭店楚简》写的是“善休者不兑”,“休”为“保”字的误抄,“保”是“抱”字的同音近义借字。

“善抱者不脱”的意思是,善于把握一种好的状态的人,一般都不会丧失它。

“子孙以祭祀不绝。”这句话是说,当您把事情做好,后世的子孙会因您的功德“祭祀不绝”——子子孙孙都会因为您做的功德尊重您,另外一个含义是:您的子孙活得特别好,所以他们才能祭祀您。

为什么他能让子孙活得好,百年后还忘不了呢?其实这不是我们做事的目的,但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只要您把事情做好了,这样的结果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您不是为了让大家纪念您而做事,但您做好了一件事,人们一定会纪念您。

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是有含义的,老子认为,我们为大家做的所有事,要由内及外地去做。我们一定要分清做事本身和它带来的结果,内在就是做事本身,只要您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出现。但如果您特别强调外在的东西,就会觉得外在重要。

如果公司的领导觉得自己的地位很重要,出差必须坐头等舱,必须住几星级以上的酒店,或者有什么样级别的领导来接待等,这就是太在乎外在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如果您没有内在的基础,您建立的那些外在的东西都会逐渐消失。


范仲淹为什么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正高明、境界深远的人是怎么做的呢?人家把内在做好,把德行修好,外在的不用多管,自然就会变得强大起来。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范仲淹的例子。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寒,他父亲去世得早,为了生活,他母亲带着他改嫁了。范仲淹自幼读书就非常专心,有一段时间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

那时候,他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但范仲淹从不多带。初到寺院,范仲淹总是将粮米交给厨房,每天随着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起用饭。后来因为范仲淹学习时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往往错过了吃饭的时辰,于是他就每天自己煮粥吃。

有一天,一锅米粥煮好了,他已经睡着了,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早,锅里的米粥凝固成了圆圆的一块。他就拿出小刀,在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将粥分成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后来,范仲淹的同学看见他每天只吃这个就咸菜,就给他送来很多好吃的。几天后,同学再来的时候,发现他送的食物都没吃,而且放坏了。

他就很不高兴地问范仲淹:“我见你生活清苦,特地送了些饭菜,你为什么宁愿放坏了也不吃?”范仲淹解释:“我并非不感激您的厚意,只是我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果我吃了您送来的佳肴,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范仲淹的同学听完之后,内心很感动。

以前读书人在考科举之前,都会去占卜一下,范仲淹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在寺庙里遇见了一位高人,范仲淹报上生辰八字后,就问:“先生,您看我这个相貌和生辰八字,将来能不能做宰相?”

先生一听没说话,心想,这人年纪轻轻好大的口气。范仲淹见状马上又问:“如果宰相做不了,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一名医生?”

在古代,医生属于比较清贫的行业,一般是没有考上功名的秀才或书生从事的职业。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一说,有些好奇,就问他:“你怎么一开口说要做宰相,一下子又要当医生?”范仲淹解释说:“因为天下职业,唯有宰相和医生可以济世救人。此生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先生听完很感动,便对范仲淹说:“你有这种存心,是真宰相也!”

您看,范仲淹的发心就是为了济世救人,所以后来他真的做了宰相。但他做了宰相后,生活还是非常清苦,因为他的钱不是分给大家用,就是攒起来买地。他买的田地被当地人称为义田。义田是什么意思?这块田地是公益的,所产的粮食、卖的钱,都供给家族里或附近的年轻学子读书。

范仲淹的老家在苏州,有一年他买了一块地皮,打算盖一座宅子,动工之前找来了风水先生帮他看看。风水先生一看就告诉他,此地风水极好,居于此地的人家将世世代代出卿相。

范仲淹说:“风水这么好,我不能独享啊。”于是,他就将自己购买的这块地皮捐了出去,建立了后来被视为江南学府之冠的苏州府学,也就是今日的苏州文庙。

范仲淹的境界非常高,其实宋朝官员的工资是很高的,但范仲淹都做到宰相了,生活却依旧清贫,因为他把自己的钱都捐出去了。据说当时整个朝廷的风气都被他影响了,很多人也不好意思再奢靡了。

当时,朝廷命范仲淹到西北作为大元帅,一个文人带兵,往边疆一驻扎,敌方都不敢来犯,因为众人都被他的德行所震慑、感动。

也正因为他的德厚如此,他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去世以后,无数人焚香哭拜、祷告,这么好的人去世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善抱者不脱”,他想护持什么,是绝对不会落空的,因为人家的德行太好了,吸引力太大了。而范仲淹的孩子,也都做了朝廷命官,尤其是范仲淹的二儿子,也做了当朝宰相。

从古至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护佑子孙千年的,在中国有几个人?孔子算一个。现在大家一听说谁是孔子的后代,还依旧保持着尊敬;还有就是范仲淹,要是一听说谁是范仲淹的后代,都立刻尊敬有加,因为范仲淹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楷模。

我看过的很多中医书中的序言最后,是范仲淹的后代所写,上面的落款都是“奉范文正公之后也”,作者一定要介绍一下,给我写序的这人是范仲淹的后代。

因为祖先的功绩和功德,大家才会礼敬其后人,而这些后人们,也因为学习祖先的德行,会更容易成才,这就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真正懂得道的人,德行一定很好,所以外在的功绩才不会随时间流逝,反而会更加坚固地依附他的周围。这就是这几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由内及外,做好本质,外面的事会追随您而来。


02“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未来不可小觑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曾国藩也有反思“素以贼光”的时候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修行、提升的路径。

首先要“修之身”,“修”是修炼、修行的意思,老子说您要好好修身,把自己修行好,德行才“乃真”,“真”是纯净的意思。

老子讲了,修行的第一步从您自己开始,要先把自己“修”好了,您家庭的事、工作的事,再到整个社会的事才能做好。

如何修行呢?这也是有方法的,比如曾国藩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的资质可以说非常平庸。他年轻时在北京做官,他就跟大家学习怎么修炼自己。

当时有位老师告诉他,你可以每天写日记,把自己做得不好的事记下来,再把自己要读还未读的书也记下来,在每天晚上做个总结。

从这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认真地写日记,反思自己哪件事做得不够好,这叫“吾日三省吾身”。

其实,谁要是能每天也这样反思自己,未来也不可小觑。

我们现在看曾国藩的日记,能看到他记录的各种各样的事,比如这两天喝酒喝多了,明天又哪个同事过生日聚餐了,还有哪本书没看,我怎么坐不住,这是我的毛病,必须要改,如此等等。

有一次,曾国藩去同事家串门,看人家的小妾很漂亮,回来在日记里写自己“素以贼光”,并写下多看人家几眼能有什么好处呢。

总之,连一些很细微的小事他都会反思自己,因此他才能每天都在进步。

等到曾国藩带兵打仗了,他的家书和日记里,有相当比例记载的都是他反思自己哪件事做得有点儿欠缺,或者家里的子弟做的哪件事需要改进,比如家里子弟出门坐八抬大轿,这哪儿行?你们现在这么奢侈吗?县太爷都没坐八抬大轿,你们居然敢坐……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全天下都看着我,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家族的覆灭,所以一定要节制、要克制自己,不要如此奢靡。

而且,曾国藩的女儿出嫁,他只给了四百两纹银。这在当时算是很清贫了,左宗棠都不相信,说你的女儿出嫁就给这么点儿钱吗?曾大人的位置这么高,功盖天下,怎么可能自己女儿出嫁就给四百两纹银?后来他亲自去看,果然就只有四百两纹银。后来,左宗棠说不行,这也太寒酸了,亲自给补贴了一些钱。

曾国藩在自己的德行方面不断修行,之后“其德乃真”,所以他带的湘军将士都非常听命于他。有时候曾国藩因事回家了,朝廷派来其他人来管湘军,湘军都不听其他人的,“唯涤公马首是瞻”。“涤公”就是曾国藩。后来曾国藩在家乡写了一个条送到部队,这边的部队才能调动。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感召力。

因此,老子讲,修行要从自己开始,由此才“其德乃真”。


如果您做人有问题,家庭和谐几乎不可能

“修之家,其德有余。”一旦您把自己修炼好了,再把家庭管理好,您的德行就“有余”了,德行就开始出来了。这个非常关键,如果您的德行没修炼好,就想让家庭进入一种特别好的状态,是不大容易的。

比如您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某某同事的不好,等什么时候同事来串门,您又和他称兄道弟,您的孩子在旁边一听,原来可以这样说话,孩子就跟您学会了。等您问他:“老师最近夸你了吗?”孩子说:“夸我了,说我表现可好了。”结果您去开家长会,老师把您拽过去对您说:“您可要好好教育您家孩子,我天天在班里批评他也不管用。”

您看,明明孩子说的是老师天天表扬他,怎么老师说的是天天批评他。您回家一问孩子怎么回事,他说这都是跟您学的……

我只是打个比方。是想和大家说,如果您在生活中不注意,孩子无形中就会受到影响,而孩子的性格一旦塑造成了,对他未来的影响就大了。

老子讲的修炼的途径是对的,一定要先修身,如果您的德行不好,做人有问题,您还期望家里特别和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的人构建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动荡的、不幸福的。


能经营好家庭,就能经营好公司

把家“修”好了以后要怎么样?“修之乡,其德乃长”,家里“修”好了,再管外面的事。

“乡”只是一个比方,指外面的组织,比如您的公司。

作为领导者在家庭中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您能在家庭中做好,您在公司里也一定能做好。如果家庭一团糟,您多少会受到影响,指望您在公司里做好,是很难的。

比如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横加指责、恶言相向,一点儿也不孝顺,他到公司里对员工和蔼可亲,您觉得这可能吗?父母给他那么大的爱,他都不知道回报,不懂得感恩,他跟同事都是素昧平生,却对同事都特别好,产生爱的循环,怎么可能呢?

在我写的《弟子规说什么》中,就讲到了“爱的循环”,爱的循环的起始点在我们的家庭。如果家里有爱的循环,您能感受到父母、家人的付出,并用爱意回报他们,您在公司里,就也能和同事们建立起爱的循环,互助互帮。如果您感受不到家人的付出和爱,您又怎么能感受到同事的热心和付出呢?

有很多公司在招聘中层领导的时候,都要考察这个人在家里对父母如何,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明智的。他知道这种德行从何而来,只有把自己修炼好,家庭氛围和谐的人,“其德乃长”,德行才彰显开来,才能出去管理其他组织。

最后老子讲“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国”是什么?其实最早《道德经》的这句话写的是“修之邦”,“邦”指国家,更大一级别的组织,后来汉代以后因为忌讳刘邦的字,所以都改成了“国”,现在的版本都是“修之国”,实际应该是“修之邦”。“其德乃丰”的意思是,这样德行才丰盛起来,才真正完成了。

最后老子说“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这句话什么意思?“邦”指城邦,等到您把城邦这样规模的组织都带领好了,您的德行到位了,最后才能“修之天下”,让天下人受益,这时候“其德乃博”,您的德行才能够普照众生。

老子在这讲了一个修炼的过程,从身、家、乡、邦,最后到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您的德行在不断增长,也能让更多人受益,那么这些力量的核心从哪来呢?从您修身的基础来。

老子讲的这段话,与儒家经典《大学》里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里的“知”就是道,您要先了解道,了解世间万物的品性,以及世界是怎么生成的。

儒家讲的过程和老子讲的是一样的,我们先要知道天之道,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生成的、万物是怎么来的,明白了道以后,您的心才能安静下来,才能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

当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时,才是修身的开始,当您把自己“修”好了,您的家才能好;家“修”好了,您才能治国、平天下。明白了道以后,您会发现儒家和道家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儒家更偏重于怎么做,而老子讲的是原理。

如果您能将《道德经》和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学习,就会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发现它们讲的都是一件事。只不过有的在讲原理,有的在讲具体怎么做,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如果您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对立的,因此学不到其中的精髓,我觉得这会是您人生的缺失。


03观察自己在悟道、行道前后的改变,一定非常美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不计回报地付出真的没有回报吗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有的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您通过观察自己,可以观察到别人;您通过观察自家,可以观察到他家;您通过观察本乡的风俗、风貌,可以观察到别的乡怎么样;您通过观察本国的制度,可以观察其他国家是什么样子;您通过观察现在的天下,可以观察到未来的天下。

这是一种解法,但我总觉得有点儿不透彻。我觉得河上公的解法是比较好的,河上公认为,您通过行道,会产生改变。

“以身观身”的意思是,您观察自己在悟道前后和行道前后的改变。也可以观察自己悟道、行道以后,和他人不这样做事的结果对比。


所有的事都为自己做,结果就是大家都远离您

为什么我对道特别推崇?愿意拿出这么多时间来讲《道德经》?因为我感觉道太重要了,在我的人生中,道对我的指引也非常重要。

在我三十七岁之前,我不明白这些道理,虽然我读过很多书。记得我在学龄前读的是《国语》《国策故事》《战国策》《聊斋志异》等书。我读过的书不少,但就是没有读过《道德经》这种类型的书。

我就是为自己争取的人,所有的事都是为自己做,心胸没有那么宽广,结果就是大家都远离我。我的脑袋够聪明,总是有新的点子想出来,而且点子非常好,但这些事都做不长,因为都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到了三十七岁的时候,我的人生一片黯淡,还在管爸妈要生活费。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应该算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还整天想从社会索取东西,您说没有贡献还能获得什么呢?

因此,那段时间晚上做梦,我都是梦见自己兜里没钱了,怎么办啊,上哪去找工作啊……我总是做这样的梦,而且醒来以后心里更加惶恐,总觉得前途无望。后来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才改变,开始读《金刚经》《道德经》,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我明白了要先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才会回报给您想要的。

因此,我的人生从思想到行为全部改变了,我开始宣传中医,为各个节目做策划。我写的文章都是免费贴到网上的,而且我给很多节目做策划,都是到那儿去了,给大家开会,把自己最宝贵的经验全部分享给大家,讲完了吃顿饭我就走了,其实没什么回报的。您说您到电视台去给他们做个讲座,告诉他们怎么做节目,人家会给您多少钱呢?没有的,这都是不计回报的。

那您想,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付出能行吗?您真的以为没有回报吗?老天爷都给您记着呢。您看虽然我把写的东西都贴到网上,免费供大家阅读、学习,但是大家感受到我的发心之后,现在我的书销量一直很好。这就是不计回报,为大家做事,只要您认真、踏实地去做,大家都能感受到您的真诚,是不会让您饿肚子的。

我的人生之所以开始改变,其核心就是我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当您的努力,能够帮助到他人,您会觉得特别幸福。现在我的心里很踏实,我知道自己能为大家做很多事,我会坚持做下去。

这就是“以身观身”,您观察到一个人明白道以后的变化,您就知道道的作用了。

如果您能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改变、感悟分享给别人,您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道的重要性,更加坚定自己要为大家做事的心。您看,我做了之后,都能从一个“废才”变成一个对大家有点儿用的人,您也一定来得及。


老板想自己,员工当然也想自己

“以家观家”的意思也是如此,您悟道、行道前后,家里有什么改变,您的家庭能不能影响其他家庭,其他家庭有没有改变,这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也是一样的,“乡”可以理解成公司。公司的领导者没悟道之前,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想方设法克扣员工工资。或者看见有什么肥缺,就安排自己家亲戚去做。

如果一个老板只考虑自己,员工是能感受得到的,员工就会觉得既然老板为自己捞,那我们也为自己捞吧,所以很多人就在晚上偷偷把公司的产品带回去点儿,或尽量用公司的电脑干点儿私活,等等。这叫上下离心离德,老板想自己,员工当然也想自己。

一旦领导者悟道以后,则会明白放下自己为员工做事,大家才会来成就您。稻盛和夫就是这样做的,有的企业家学了稻盛和夫的理念以后跟我讲,他学了稻盛和夫的学说以后变化特别大,现在每天都感觉很幸福,员工也很幸福。如果每一个公司的员工能为公司着想,那么这家公司一定会蒸蒸日上。

您说这种变化的力量是从哪来的呢?就是因为老板的发心变了,公司面貌就变了,这种变化就叫“以乡观乡”。

您看到领导者悟道、行道之后公司的变化,您会发现原来道的功用如此之大,您可能还会介绍给其他的朋友,向其他企业推广。

这就是老子说的“以乡观乡”,大家观察到您的企业变化,明白道的功用了,就会在自己的企业里也开始使用。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这么做,所有员工的素质都提升了,大家心怀善念,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减少了,这个社会就好了,这就是“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如果您没懂道,没有道德教育,最终社会上的人就会互相冲撞、互相诋毁、互不信任。可能您走在路上问:“师傅,帮忙看下几点了?”那个人立刻吓一激灵,连忙走开,心想:这不会是骗子吧,问我时间是想骗什么?

一旦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敌视,您觉得大家还能幸福吗?

如果每个企业都慢慢改变、提升,不断改变职员的素质,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正向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如果能以正气为主导,将会变得无比和谐。这就是老子说的“以乡观乡,以邦观邦”,最后一定会“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最后,老子说,我为什么知道天下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会不断地观察,我能看到道有没有在您身上、在您的单位里、在社会里落实。行道与没行道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本章老子讲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也就是说,所有的事都要从自己开始做,自己做好了,再落实到家庭、单位、社会……推己及人。如果每个人都去做,整个社会就会有所改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