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道德经》也能当兵法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道德经》也能当兵法

第五十七章:《道德经》也能当兵法01大领导如何在“有为”、“无为”、“无事”间自如转换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对内要“以正治邦”,对外打仗要“以奇用兵”“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通常,大家会将这句话解释成,没悟道的领导者会用政令来治理国家,这是“有为”的行为,势必会导致国家大乱,所以才“以奇用兵”——要出其不意地用兵,这样治理国家的结果是...

第五十七章:《道德经》也能当兵法


01大领导如何在“有为”、“无为”、“无事”间自如转换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对内要“以正治邦”,对外打仗要“以奇用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通常,大家会将这句话解释成,没悟道的领导者会用政令来治理国家,这是“有为”的行为,势必会导致国家大乱,所以才“以奇用兵”——要出其不意地用兵,这样治理国家的结果是不好的。

应该怎么治理?“以无事取天下”,只有您无为才能坐得稳天下——过去多数的注家都是这么讲的。

传统的解释将老子这句话分出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悟道,一个是没悟道。如果您悟道了,您就能“以无事取天下”;如果您没悟道,您就会不断地施行政令,结果导致了战争。

其实,我觉得老子的这句话可能有其他意思。

“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两种状态。“以正治邦”的“邦”是城邦的意思。

“正”不是政令的意思,它和“奇”是相对的,指正常的状态。“以正治邦”的意思是,您以稳定的、正常的状态来治理国家,真正打仗的时候就不是这种状态了。

打仗的时候要出其不意地用兵——“以奇用兵”与“以正治邦”是阴阳关系。比如“以正”,是以正常状态为阳,出其不意为阴。老子并没有反对用兵,但老子的整体思想是尽量不发动战争,能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但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兵,怎么用兵?老子在这讲了,要“以奇用兵”,就是出其不意地用兵,这讲的是一种管理状态。

老子接着讲了,如果您要“取天下”,或者您当了大领导的时候,就要“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一种在阴阳之上的更高境界(“无事”我后边会讲)。

经常有朋友问我:“罗老师,您讲《道德经》,讲的都是无为不争、放下欲望等,可是真有外敌来犯的时候怎么办呢?难道您用《道德经》就能让他们降服吗?”不是的,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是讲战争的。

老子认为,对内,您要以“无事”、“无为”、“无我利他”来做事,这样您才能够取得团队的稳固,以及稳固发展的状态;而对外,当有外敌来犯时,您要认真地打,而且是有技巧地打。

当年李世民在治国的时候,就特别清楚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位置,所以大臣们才敢上谏批评他。众所周知,魏徵在朝堂上批评李世民达两百多次,一般帝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基本上各个朝代都有史官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记载李世民的史官叫褚遂良。李世民每天看着褚遂良在旁边记载,也不知道他都记载了什么,他就想:万一我有点儿什么过失,或者什么话说错了,他要是都记下来了,后世人看到了之后我多丢人啊。所以李世民就和褚遂良商量:“爱卿,你能不能把你记载的起居录给我看一看?”结果没想到褚遂良不给他面子,把他拒绝了:“老祖宗有讲究,史官的作为,皇帝不许干预。”

为什么会有这种讲究呢?就怕您一干预,历史就被篡改了。历史上有些昏君,就会更改历史。

李世民一想,这可不行,万一后世人看了以为我篡改历史怎么办,不看了。但过了两天,李世民又想起来了,就又问褚遂良能不能给他看看……

总之,每次李世民都是被褚遂良怼回去。

这样一位大唐帝国至高无上的君主,居然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史官是怎么记载他的言行的。您想这是为什么?他要是想看能不能看到?怎么可能看不到——把褚遂良杀了,他不就能看到了吗?可是他为什么这样克制自己呢?

他觉得我要放低位置,这样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去奢省费”、“克己自勉”,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把位置放低。因此,大臣们才努力为民请命,开创一代盛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如何“以奇用兵”的

李世民到了晚年的时候,犯了点儿错误,比如大兴宫殿——因为国力太强盛了。但是总体而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唐太宗的这种状态就叫“以正治邦”,他以正面、持续稳定的状态来治理国家。

等到要“以奇用兵”——真正打仗的时候,李世民可不这样了,风格马上转变。比如虎牢关之战。当时唐朝刚建立政权,李世民还没有统一天下,全国各地有很多政权割据,主要有郑国的王世充、夏国的窦建德,他们三个人拥有最强的武装势力。事实上,如果李世民把他们两个打败了,就能一统天下。

李世民就先去打王世充——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讲的就是这段故事,攻东都洛阳。当时两方各有几万军队,势均力敌,但李世民打仗很厉害,迅速把王世充给逼进了洛阳城里,准备彻底围剿。

王世充一看要完蛋了,遂马上派人联络窦建德,想让他从背后进攻李世民,要不然大家都完蛋。

窦建德接到消息后,立刻出兵十万,开始进攻李世民的后方,李世民腹背受敌。

这时候李世民这边众将议论纷纷,大家都想撤,因为前边久攻不下,后面又有十万大军,李世民军队才几万人,怎么办?但李世民下令要打,他让大家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攻东都洛阳城,为的是不让他们出来;另一路由李世民亲自率领几千人占据虎牢关,他判断虎牢关这一带的地势特别险峻,十万大军过不来。

令出之后,李世民就带了他的嫡系部队(玄甲军)三千五百人,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黑色的铠甲,守在虎牢关静候十万大军。

等到大军来了,士气正盛时,李世民下令不打,这虎牢关不是险峻吗,我就让你攻不上来。

窦建德一看李世民也不往前打,他就想:你不打,想让我先跟你打,消耗我自己,我傻啊?我先让十万大军驻扎在这儿,我也不打,我看你们先打,等你们两边消耗得差不多了,我再直接下令一举把你们全部灭了,我就是天下老大了。

窦建德想得挺美,但他犯了一个错误,他的十万大军在虎牢关驻扎下来了,每天得吃多少饭?粮草是个很大的问题,结果李世民还派人偷偷把他的粮草给断了。粮草一断,窦建德的士兵都吃不上饭了,军心开始不稳。

窦建德一看这不行啊,就派了几百人出去解决粮草的问题。李世民一看几百人出来了,立马派人将其全部歼灭,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着实重挫了一下窦建德队伍的士气。

紧接着,李世民又使了一招,先派人在两军之间的河边放马,把铠甲解去引诱对方,让对方认为他们很骄傲,结果对方一看,就下令全军进攻。这时候李世民仍旧不出战,对方就一直“打、打”地喊口号,从早上喊到中午,累得不得了。李世民一看这情况,就又派了几百人前去虚张声势。对面一看李世民出兵了,虽然饥饿交加,但也得打啊,于是就开始追击这几百人。

这一追,窦建德阵前的破绽就露出来了,只见李世民率领剩下的精锐部队,利剑一样直冲对方中军大帐。不要小看这支不到三千五百人的精锐部队,这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里面有秦琼、尉迟恭,都是干将,后世的门神就是他俩。

就这样,李世民用三千五百人的奇兵打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最后一统计,李世民的军队一共杀死对方三千多人,投降的有五万人,余下的四万人都逃跑了。

这场仗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奇用兵”的案例。

王世充收到李世民把窦建德打败的消息之后,吓坏了——这李世民用这么点儿人就把十万大军打败了,我们被围在里边还能好吗?他投降之后就被杀掉了。

这一仗打完,李世民基本就奠定了大唐立国的基础,所以您看李世民的身上就有“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这两面。治国的时候以正常状态治国,放低自己的位置,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了一代盛世;打仗的时候“以奇用兵”,用您完全想不到的状态打仗。

我认为这两种状态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位领导必备的素质。李世民是通读过《道德经》的,而且他对《道德经》的解释超过古今很多学者,他真的明白了老子讲的“无为”是什么。

像李世民这样的领导者,知道在打仗的时候要出其不意,但是平时不能这样,平时应该“以正”,以正常状态治国。

这种正常状态治国、稳定状态治国应该是什么样呢?应该是“以无事取天下”。

总之,老子讲“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意思是,作为领导者,您要懂得如何在“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这两种状态中来回切换,真正到了“正”的时候,应该“以无事取天下”。


02领导者忌讳越多,下面的人就越活得不好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看领导脸色做事的公司,迟早会垮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它会这样呢?

老子接着讲“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子说,如果天下的忌讳特别多,普通人生活会越来越贫困。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上到处都是忌讳,不允许您做这个,不允许您做那个,社会的运行一定会很缓慢,从而进入一种效率低下、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会活得很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忌讳呢?因为领导者多事。老子讲的是“以无事取天下”,作为领导者不要多事,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为了管理方便而设下各种忌讳。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到了一家公司,就有人和您讲:“在我们公司里你要注意,当着A部门的经理,不要说B部门,你说了之后他不高兴,他们之间不和。”“你看那个是小王,你当着小王的面不要说小张,当着小张的面不要提小李,他们几个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或者有的公司还会给您介绍,领导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我们领导喜欢绿色,不喜欢黄色的衣服,所以你千万不要”……像这种忌讳太多的公司,您说他们能做好吗?

我是搞中医诊断的,中医诊断的特点就是通过收集身体外部的信息来判断身体里面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我每到一家公司,很快就能判断出这家公司有没有前途。

说实话,有的公司您去了以后,如果问一些员工问题,他们回答的时候闪烁其词,或眼睛不断看着旁边的领导,说话吞吞吐吐,生怕哪句话说错了……这样的企业未来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发展。


公司的忌讳多,最终会导致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

记得当年我考博士的时候,考完要等着发榜,在等着发榜的几个月里,我到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组去应聘,想当一个编导。

但是我在那个节目组坐了二十分钟就决定退出了,因为我发现节目组的员工之间几乎不怎么说话,而且说话的时候眼神都非常谨慎。这种同事之间的关系一看就有问题,所以我坐了二十分钟就告辞了。

出来之后我打了个电话:“我不去了,对不起,我做不了这个工作。”当时那个节目组的领导还说:“没事,你来吧,我需要你这样的人,你尽管提条件吧。”我还是说:“对不起,我真的干不了。”

过了半年多之后,这个节目就消失了,所以老子讲的“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是真的。

很多学者都将“忌讳”解成法制、规则等等。其实不是的,规则是让大家遵守、运行的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

当一个公司里有很多忌讳的时候,一定是领导者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导致的。因为公司的忌讳多,人们不敢畅所欲言,不敢当众指责领导的错误。这导致了沟通成本变得极高,大家都讲好话,不讲坏话,可能公司遇到了重大的风险都没人提出,这样下去,公司的运行效率会越来越低,最后一定会出现问题。


公司缺乏好的文化,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争斗之心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指武器之类东西,用于互相攻击。

虽然老子在这讲的是“利器”,但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

有的古代学者将“利器”解成精良之器,我觉得还是当武器来讲合适一些。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多争斗之心呢?

因为整个社会、整个公司缺乏一个好的文化,究其原因,还是领导者没有把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因此,“天下多忌讳”和“民多利器”都是导致一个集体混乱的根源,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为什么“天下多忌讳”,一定是领导者的内心出了问题,没有传递好的理念。

当大家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微信大群里看到很多互相攻击、谩骂的语言时,您就知道这个小区里边的社区文化没有做好,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所以大家才会轻易地陷入一片争斗的氛围中。


03如果人太有智慧了,天下就会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

现在人已经越来越聪明,但社会真的在越来越好吗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同“智”。老子说,如果人特别有智慧,“奇物”就会“滋起”。

“奇物”指稀奇古怪的东西。老子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如果人太有智慧,到处用智慧去做事,天下就会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需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有智慧是坏事吗?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人已经越来越聪明,但社会真的在越来越好吗?

恐怕未必,比如在古代,人们吃酒席剩了几块肉,就会拿荷叶打包,荷叶烂掉还可以成为泥土,现在我们发明了塑料袋来装东西。您看,人类够聪明吧?为了自己方便,创造出了塑料,但是塑料无法被分解,结果对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讲,塑料就是“奇物”,它就属于非自然的、不正常的东西。

它为什么会出现?因为我们太有智慧了。平心而论,拥有这样的智慧对人类真的有好处吗?对自然真的有好处吗?未必。

我们再看汽车和飞机,这两种都是交通工具,它们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想到远处去看看的欲望。

在古代,我们要是想去哪儿,可能要走很久,但现在我们想去哪儿,坐飞机一会儿就到了。可是您知道坐一次飞机的代价是什么吗?飞机飞行需要燃烧大量燃油,这些油都是从地球里抽出来的。

以前我经常到全国各地讲课,每次到了地方,朋友都会热情地推荐我去看当地著名的景点。一开始我很兴奋,每个景点都去看看,但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看了。

为什么?这就像您小时候看一座山,会一直想山的那边有什么,但您翻过那座山,就会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慢慢您会发现这些景点都不出您心中所想,甚至有的去了之后发现还没有想象的好。

汽车也是如此,开车非常便利,可是开车是需要烧石油的,这些从地球开采出来的物质,烧掉之后就没有了。而且除了便利,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我没开车之前体形特别好,开车以后就发现自己的肚子明显变大了,因为运动减少了。

对于大自然来讲,车和飞机就是“奇物”,不是自然界应该有的,结果消耗了自然的资源。


什么事要用智,什么事不能用智

老子认为,如果人们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用智力来拼命促进社会发展,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现代社会的“人多知,而奇物滋起”的事太多了。举一个例子,现在的保险公司让大家都来办保险,保险的本质是让大家都把钱拿来放到我这儿,谁有问题了我们就给他补偿,从而实现一种共济的模式,帮助大家共同抵抗风险。

但是现在很多聪明人搞了一个万能险,这个万能险可以用于理财,他们把保险人的钱收上来,然后和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金融杠杆。这个杠杆可了不得,这就好像我出了十块钱,最后能获得一千块钱。我觉得这种金融杠杆可能带有一些赌博的成分,但是这些金融界人士多聪明啊,能用十块钱赚到一千块钱,他再用这一千块钱去入股,去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等等。

结果这些钱进入实体经济以后就开始有风险了,为什么?因为这些钱进来并不是真的想把公司经营好,而是要借着公司股价的波动赚取差价,从而盈利,所以这里是有风险的。

如果您进来后股价跌了,那么您的钱会被套在里面,您拿什么钱去还给那些买了保险的人呢?

保险资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用来抗风险的,但是您吸纳了大家的钱来炒股,这就相当于赌博,如果赌输了,没有钱还的话,就会引起社会波动,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产生,都是因为人们在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

人的智慧是有两方面的:如果我们用来救人,用来保护环境,让大家更加和谐地生活,这种智慧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是为了欲望,把智慧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和享受上,则会使人们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

老子对这种情况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认为领导者对这种智慧的把控非常重要,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劝领导者要遏制下面人的取巧之心,回到质朴的状态,这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我们学了这句经文以后,对自己的智慧也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什么事要用智,什么事不能用智,我们要有取舍。我们变得质朴一点儿,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稳固、和谐。可是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动用智慧,这样的生活只能用“累”字来形容。


04珍贵的东西越多,盗贼也就越多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领导者喜好什么,他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这句话在通行本写的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就是“法令”特别多,您用颁布“法令”的形式来管理百姓,结果盗贼会很多,因为您太“有为”了。

但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按照帛书本的写法来讲比较好,“法物”是那种珍贵的好物,如果这种宝贝多,盗贼也就多了。

老子的意思是,可能一种东西本身没有多高的价值,但当大家都喜好它,都崇尚它时,民心就会乱。因为大家会不想认真做事了,都想把这个宝贝弄到手,最后“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老子讲过这样的思想,众人所好的,一定是领导者倡导的,领导者喜好什么,他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这里暗藏了一个上下的感应关系,整个系统的风气会随着领导者的喜好改变。

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举个例子,宁波有一家企业叫方太厨具,他们在高端厨具领域属于数一数二的品牌。

大约在十几年前,厨具的品牌特别多,很多浙江企业比方太厨具要大得多,但是有的老板常常陷入赌博的传闻里,后来很多这样的企业都逐渐消失,或者变得默默无闻了。

方太为什么能越做越大呢,因为他们的公司一直在实行国学管理。领导者自己先学,学好了之后传递给员工,后来中层领导、员工都开始学。

怎么学呢?他们公司设立了一个孔子堂,每天早上上班之前二十分钟诵读国学经典。但这不是强迫的,谁自愿学谁就来。而且他们公司还有自己的期刊,董事长在每一期上都有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写他学了国学之后有了什么领悟,然后将这些领悟分享给大家。

后来他的员工也逐渐开始喜欢国学,这是一种上下感应。公司再采取其他措施,比如按照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发奖金等,结果公司的面貌就一点点改变了。

方太公司的董事长说:“我们不着急,学国学和管理不要强行结合,就是一点点铺垫,耳濡目染地让大家去接触国学。”

结果做了八年的国学管理之后,公司的面貌已经全部改变了。


好的改变不是强行带来的,而是从内到外的真正改变

有企业家曾经问我:“罗博士,您说推行国学跟企业管理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改变呢?”

首先,员工的心态改变了,原来可能员工之间钩心斗角,有冲突。但学了国学以后,大家开始慢慢懂得关爱,知道要公平、要互相帮助等,人与人之间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且客户也能慢慢感受到这种良好的气场氛围。比如“哎哟,你们怎么这么愿意帮我”,“哎哟,还帮我拎包”等等,这都是细节,但很多细节的改变,最终会构成整个公司面貌的改变,大家就觉得这个企业特别有凝聚力,信誉也会越来越好。所以这种改变是“软件”的改变,改变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但这种改变不是强行带来的,而是从内到外的真正改变。

为什么企业能改变呢?因为领导者改变了。老子在这里讲的看似是公司里员工之间发生的事,其实不是,老子的核心在领导者,就是说领导者的心要安静下来。


心中的“盗贼”被灭了,心态自然就会平和

在我小时候,有一阵子流行养达木兰,其实达木兰就是一种宽叶的兰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达木兰特别珍贵,两千块钱一盆。那个年代,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估计也超不过五十块钱,所以两千块钱一盆达木兰可太贵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养达木兰,就想着卖钱。

其实现在看达木兰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花,要是白送您,您都未必养。可是当时我就觉得这种花很珍贵,这就叫“法物”。

当时很多人都没有心思工作了,都觉得养达木兰之后再卖掉的收入更高,就索性放弃本职工作去养达木兰。还有人打歪主意,看见别人家养的达木兰花盆放到外面,他就顺手给捞回来。这样的事在当时经常发生,谁家的达木兰要是丢了,就是很了不得的大事了。

后来这阵“风”过去了,达木兰就变得一文不值了。这本来就是普通的花,很多人养了一屋子的达木兰,这下花变得一文不值,这些人一下子损失了很多钱,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达木兰本身就是一株草,为什么它会变得很珍贵?这是人为赋予它的一种珍贵。老子特别反对给这种普通的东西赋予特别高的附加值,让别人觉得这个东西是个神奇的东西、是个宝贝。

老子说的“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什么意思?其实“盗贼”未必是外面的盗贼,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如果我们不能正常看待一件事物,人为地给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心中的盗贼就会出现,这对我们的人生是有影响的。

比如您觉得能当上部门经理就很了不起了,对您的人生太重要了,您就可以随便对大家发号施令了,让大家都围着您转。那么,您怎么才能坐到这个位置呢?很多人就会开始考虑,应该把谁先干掉?或者我应该写封匿名信举报谁?我是不是得给我的竞争对手设个圈套?

您太过于看重部门经理的位置,结果您心中的“盗贼”就出来了。其实所有的领导岗位都是为大家服务的,当领导的责任更重大。只有您扎扎实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您的实力够了,自然就会坐到那位置上。但如果您一定要获得这个位置,这时候您心中的“盗贼”蜂起,您的行为就没法再正常了。

因此,如果您能识破这个局,您的人生会变得睿智得多。就像我在前面分享的那个碗的故事,在沙漠里,用不同材质的碗喝水,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心态。拿泥碗的人觉得自己自卑,拿金碗的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他们两个人就是把金碗当作“法物”了,当作宝贝了,从而心就乱了。其实,这个碗无论是什么材质都只是一个喝水的器具,随缘拿来而已。

在生活中,如果您能明白这个道理,您心中的“盗贼”被灭了,您的心态就会自然平和,人生会从容得多。


05领导者不为了自己捞取,下面人的心就会被感化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我

“是以圣人之言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圣人”,并不是那种做大学问的圣人,比如孔子,那是后世讲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圣人是有道的领导者。

老子认为,所有有道的领导都是这么讲的。那么,上古时代这些有道的领导都说什么了呢?下面这四句话是本章的落点,前面的话都是为了后面做铺垫。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几句话的含义都是在讲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感应关系。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那些乱象,看似在讲社会现象,实际上跟领导者非常有关系。

首先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在前面提到过,很多人把“无为”解释成什么都不做,下面的人自己做就好了,您觉得这可能吗?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上班了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就让大家顺其自然,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越来越好,业务越来越多呢?

因此,“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意思不是领导者什么都不做,而是领导者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为,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章。所谓的“无为”是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捞取。“无为”是领导者对自己的,如果领导者不为自己捞取,员工的心就会慢慢被感化,从而随之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上下感应的关系,如果您只为自己,员工也会只为自己,他们的争斗之心就会由此而生;如果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也会为您、为公司做事,这时他们就会放下争夺之心,和您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

老子讲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就是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我,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学互动。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这种互动是能够建立起来的。我不相信一个人一辈子遇到的都是恶人,无论您怎么对别人好,别人都一直对您不好,这是不大可能的。


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御医众多,却还十分短命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几句话讲的道理和上一句是一样的,都是在说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感应关系。

生活中处处都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我们的心和身体,从某种程度上讲,您的心是身体的领导者,它来指导身体的运转。如果您的心“有为”会怎么样?就会总想为自己争取,比如您看到好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看到好吃的,就一定要多吃;看到美色,就一定要想办法去接近;看到豪华的房子,就想要拥有它……

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您的心“有为”,身体会很累很累。

我听过很多人说:“中医那么有效,而且古代皇帝的身边都是御医,为什么皇帝的命还那么短呢?比如明朝的皇帝几乎都短命,如果中医有效,为什么不能让他长寿呢?”

其实,这是因为皇帝的欲望太多了,他能控制的资源太多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当然面临的就是灾难。

明朝的皇帝都在不遗余力地选美女充实后宫,比如从朝鲜选来美女,从西域选来美女,等等。皇帝看到美色无法控制自己,日日纵欲,结果驱动身体过度消耗。

薛立斋是一位很有名的御医,也是当时太医院的副院长。他的医术那么高,最后都因为侍奉皇帝把自己累趴下了——因为您根本跟不上皇帝的脚步,您这边刚给他补上一分,他那边泻出十分,您说他能长寿吗?

而现代人的欲望更多了,现代人所见的东西比皇帝见的多很多,想去哪去哪,想吃什么吃什么。比如皇帝吃到的海鲜往往是干的,像干贝什么的海鲜,能运到北京就不错了。现在皇帝吃不到的东西,我们都能吃到。

很多人一看到这么多美食,就控制不了自己,吃着吃着就把自己的脾胃给吃坏了。

我们的见识增多了,欲望也上来了。有些人看到酒店里有黄金马桶,就想着我家是不是也搞一个。或者有的女士买了一些名牌,就想着我得赶紧跟姐妹们炫耀一下。而且,人们见得越多,就越想拥有它。最后,为了拥有这些东西,消耗自己的资源——我们要加倍地去钻营,找市场的空白点,去多赚钱。有的女士说,我没有这样,我很轻松,那您一定是驱动您老公去多赚钱了。多赚钱就要熬夜,就要拼命地工作。我看到很多人为了生意,每天到处飞,通宵都要跟人谈事,身体十分劳累。因此,一旦您的心“有为”,您的身体就非常劳累。


活到百岁的秘诀:想得特别简单,勤而力行

现在我正在考察一些长寿村,考察这些村里人长寿的原因。很多人都一百多岁了,还是身体健康。而现代人差不多六十多岁就已经形容憔悴了,甚至好多人才五十多岁就一身是病,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您能看到这些百岁老人,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特别恬淡、安静。他们不会多想,内心特别简单,也不会想拥有什么法拉利的车和爱马仕的包。每天就是正常作息,屋子里的家具也很简单。

您说这些人会因为没拥有这些奢侈品而觉得自己不幸福吗?没有,他们每天看着远处的云彩不断变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我观察他们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他们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仔细想想,好像生活确实也只需要这些东西而已,没有必要要那么多东西。

著名的台湾女歌手蔡琴也曾有过这种感受,在被医生诊断出乳腺癌之后,她回到家一想自己要死了怎么办,就开始把自己的东西一个个送人,因为她觉得反正死了以后这些东西也没有用了。最后她就只留下了自己生活需要的,锅碗瓢盆和几件衣服这种必要的东西。结果,后来医生联系她说诊断错了,她没有得癌症。由此,她感悟到,原来自己的生活就需要这么点儿东西,其他东西都是多余的。

其实,生活就需要这些东西而已,那些多余的东西都是被欲望驱动买回来的,为了买这些东西,我们消耗了许多身体的正气和能量。如果我们能简单、恬淡地生活,没有那么多欲望,内心始终保持“无为”,我们的身体自然气血通调,而精气也能保持充沛。这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在身体上的一个表现。

保持内心的“无为”,不是说您什么都不做了。那些百岁老人,几乎都是内心特别安静、简单的人,而且他们每天都在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百岁老人还出去砍柴。其实,这就是修行。

老子的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要心中放空,但是身体要把每天的工作做好,要勤而力行,这样才能保持气血的通畅。

因此,您就知道老子讲的无为,从来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心中无为,对自己无为。不要被自己的欲望驱动而去做什么事,但是对我们该做的事,要认真、扎实地做好。老子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在身体健康方面有它很好的解释,这句话在家庭和工作里的解释更是如此。


06一旦您明白了道,内心想不安宁都不行

我好静而民自正

欲望是野马,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它脱缰

“我好静而民自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做就行?这句话的解法和“无为”的解法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单看字面的意思,就会很片面。实际上老子的这句话是有深意的。

“我好静”的“静”并不是说行动上安静,而是内心安静。心为什么安静呢?因为心没被欲望驱使而产生躁动。

老子讲的“静”是一种非常坦然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人明白了道以后,知道世间的法则就是这样,他尽量放下自己的欲望,不去想结果,坦然地做事,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只有您真正明白了道以后,内心安定了,您才能静得下来,这是一种人生的从容状态。

有的人会问,如果我们将欲望都清空了,人活着还有意思吗?

我相信很多人的心里都有这个疑问,实际上,人是有动物性的,它驱使我们不断去攫取,很少有人能彻底把欲望去干净。

我们只要活着,欲望就会不断地出现。那么,圣人教我们做什么呢?

欲望就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会一直往前跑,圣人是在教我们怎么样能把缰绳往回拉一拉,稍微控制一下它。虽然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控制住,但我们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行了。

一旦您明白了道,看见事物的实质,就能把心放到一种坦然的状态,从而将欲望保持在一种非常低的状态,这样就不会妨碍您的行为决策了。


真正爱孩子,是家长给孩子当好榜样

“我好静而民自正”这句话,还讲了一种上下感应关系,一个领导者如何让他的员工和他一起朝着一个目标走,且保持端正的态度呢?

首先,作为领导要保持“静”,不是不让您动,而是说您的内心要安定,不为欲望所驱动。您只要做到了,您的员工自然就会跟着效仿。这是一种感召,也是一种气场。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而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会有感应。

记得有一次,我从家出去,刚进电梯,就看到里边有两位老人带着一个小孙女,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他们可能以为电梯会直接到一楼,没想到中间被我截停了,小女孩就特别不耐烦地斜了我一眼,手也不停地按着关门键——我还没进去,她已经开始按关门键了。

我一看这个孩子,就知道她处于什么状态。首先看她的脸——两个下眼袋很大,且下眼袋微微发红、发紫,说明这孩子脾虚,脾阴不足。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一定吃了太多肉,最后伤到了脾胃,才导致了脾阴不足。为什么她会吃这么多肉呢?这是现代家长疼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吃。再看她的身材——很瘦弱,这也是因为脾虚。

这个孩子一直在按关门键,还用眼睛不高兴地斜了我一眼,从这个细节我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她这个时候想的可能是:你干扰电梯正常往下走了。

一个中医,有时候跟侦探差不多。因为中医的诊断,特别擅长从外表来揣测您身体内部有什么问题。一个特别有经验的中医,一看他人的外表和行为,或者听别人说几句话,就能把这个人的大概健康情况说出来,这就是一种经验。

这个小朋友让我很感慨,她之所以这样,一定是家长特别溺爱她,什么都围着她转。一旦家长没有做出好的引导和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朝自私的一面发展。而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入社会,跟周围的人会难以协调——您说一个只想着自己的人会幸福吗?她会处处与人为敌,只要违背了她的想法,她就会觉得这是对她的干扰。

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出一个榜样来影响孩子。您把孩子带到世界上,如果给他一个不好的心灵状态,让他处处受苦,那您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

经常有些家长对我说自己的孩子难管,甚至我都见过有的孩子在街上闹、打家长。最后家长说“孩子的脾气管不了”。

您说为什么管不了?如果一个家长整天在家里看书、学习,您难以想象他的孩子会乱闹。如果您能保持一种内心安定的状态,小孩一定会感受到的,他会跟着效仿。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沈阳的朋友,就把小孩教育得非常好。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小朋友到养老院去给老人包饺子,或者到儿童福利院去给小朋友包饺子。我觉得他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平时,我经常看见他在朋友圈发他带着孩子做公益的事。

很多家长逢年过节,都是在家里惯孩子,让孩子玩儿命吃,导致孩子吃完就积食,积食后又容易感冒……但是您看我的这个朋友却在这时带孩子去养老院或者福利院,您说孩子会不会跟着效仿?一定会的,孩子的内心就会认同这种关爱的行为。

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体贴、互相尊敬,一旦孩子从小接受这种教育,他的品行就会很端正,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成年后,事业发展也会非常好。

当年我离开沈阳时,这个朋友还是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如今他已经是一个社团的领袖了,而且这个社团是专门负责配合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为什么信任他呢?因为相信他的人品,所以他才能组织这个社团,把这些小微企业给聚集起来,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拿到贷款,让他们的企业蓬勃发展。我觉得他的凝聚力特别强,这些小微企业的老板对他都非常尊重。

为什么他的人生变化这么大呢?因为他的思想境界提升了,就单说逢年过节带着孩子到养老院或儿童福利院去献爱心这件事,有几位家长能真正做到呢?一般大家过节都会到大饭店去,可是人家能想到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需要温暖的人,过节时要带着孩子去陪伴他们。

其实,能做到这点的人,境界是很高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以这样的品行,孩子必定会跟着效仿,这比您给孩子讲多少道理,但自己却天天打麻将的教育强太多了,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经常有朋友问:“罗博士,您和您的妹妹罗玲,讲育儿心理的,为什么都做得这么好?你们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你们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但是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在我和罗玲小的时候,我父亲捧着书给我们念书的情景。记得有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写过几本特别好的小说,其中有一本叫《神秘岛》。我记得我父亲每天都会给我们读一段《神秘岛》,就讲这个少年如何在岛上发现新的东西,如何神奇。当时,我和妹妹听得如痴如醉,每天都在想象,盼着父亲来读。

其实这就是教育。当时我们可能没有条件到大自然去玩儿,但是父亲用他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文学的天地。在那里有神秘的岛屿,有森林,有草丛,有各种神秘可爱的生灵,这对我们开启心智特别有好处。

父亲经常为我们读这些书,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现在我们家里书特别多,光我父亲留下的书就有五书架。我自己买的中医书,也差不多五书架了,我们家要是搬家的话,书是最重的东西。

教育这件事既不简单又简单。如果您能做到言传身教,把自己先做好,那么教育一定会变得容易起来。正如老子说的“我好静而民自正”。


07想让自己富裕,就要先让下面的人富裕起来

我无事而民自富

如果员工幸福了,领导者一定是幸福的

“我无事而民自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前面一再提到,老子讲的“我好静”,“我无事”,并不是说您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您不被欲望驱使做什么事。

“无事”指领导者不被欲望所驱动,而为自己去做什么事。一旦领导者不这样做,他手下的人就富了。

比如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饥”就是老百姓挨饿,也就是老百姓不富。他们为什么会挨饿呢?“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个“上”指领导者,因为领导者收税太多了,导致老百姓没有钱了。这句话可以对应本章的这句“我无事而民自富”,这里的“无事”就是不要收太多税了,实际的根源是领导者不要为了自己捞取。

老子讲的“我无事”,绝对不是领导者什么都不做,而是领导者要为老百姓做事,放下自己,这样老百姓才会富裕起来。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是“民自富”这三个字。

什么叫“民自富”,就是老百姓富裕。很多人都容易误解成老子是在愚民,以为老子要把老百姓变得安于现状,让大家变成一个尽管贫穷,但是吃粗茶淡饭也觉得很香的人。

我认为老子的想法并不是如此,老子希望老百姓富裕,他希望“民自富”,这是他的核心思想。好多人解释成老子让大家安于现状、安贫乐道,什么叫“安贫乐道”?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没有写过什么让老百姓贫,写得多清楚——“我无事而民自富”,让老百姓富裕才是老子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因此,老子的这句话讲的还是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感应关系。只有一个领导者把自己的欲望放下,竭尽全力为大家做事,大家才能富裕起来,这是互动关系。

大家幸福了,领导者怎么可能不幸福呢?


下面的人贫穷,是领导者不幸的开始

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当领导者让大家先幸福起来后,他一定会幸福;可是当领导者自己幸福了,把资源捞过来了,下面的人没有资源了,最后就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因此,下面的人贫穷,是领导者不幸的开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只收一点点税,盐和铁都让大家随便经营。这样大家都加紧生产,就逐渐富裕起来了。

您说老百姓都富裕了,国家还能穷吗?怎么可能呢?所以在“文景之治”的时候,国库里的钱都花不完,据说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因为钱太多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老百姓富裕了,政府就能富裕呢?

比如说一家人一年就赚一千块钱,如果您跟他收九百块钱的税,他仅剩一百块钱,来年就会无以为计,生存会很艰难;可是如果您先不对他收税,让他们加倍经营,大家都富裕起来,家里有了一千万,他给您一百万的税都觉得是个零头。

您看,这就是杀鸡取卵这个成语的内涵,一旦没有鸡,您也活不好。当您把鸡养得漫山遍野都是的时候,一只鸡下一只蛋,您都吃不完这么多鸡蛋。

如果看不清这一点,不懂得休养生息的道理,就会与民争利。比如蒋介石在末期收税收得特别多,谁坐个船、过个桥都要交税,甚至吃顿饭也要交税,当时老百姓说这叫“民国万税”。

那按理说您收了这么多税,应该国富民强吧?可是蒋介石的统治很快就崩溃了。为什么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所以老子讲“我无事而民自富”,里面的含义特别深刻。这个“无事”也包括新建宫殿了、为自己买什么珍宝了……这都是您通过收税来完成的,这就是老子讲的治国法则。


亲密关系里也离不开“道”

普通人从这句话里也能学到很多。当您放下自己的利益,把利让给大家的时候,大家幸福了,最终您也一定幸福。因为大家会来成就您,会来帮助您,向您靠拢,这就是老子讲的道。

实际上,道贯穿在《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里,这些道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像我在前文讲到的教育孩子的感应关系也是“道”;心和身体的关系里也藏着“道”。

亲密关系里也有“道”,比如一对小夫妻,妻子整天跟单位里其他已婚女性攀比名牌——看见别人买了,那我回家也得买名牌。您的先生一个月赚三千块钱,但是您非得要买那个包:“我看中了一个包,你必须给我买,你不买就是不爱我!”您这是什么?您这就叫“有事”,不是“无事”了。

您为了让他证明爱您,就让他买包,如果您每个月都需要这么证明,您的先生能幸福吗?他也没钱奉养自己的父母了,甚至连抽包烟、喝瓶酒的钱都没有了。虽然此刻他证明了他爱您,可是这种爱会持久下去吗?

反过来我们再看先生,有的先生一下班回到家就看手机、玩电子游戏,什么都不管。他们会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您没事就在家里玩儿游戏,家里就能富裕了?您这是歪解《道德经》了,像您这样被欲望驱使,不断地玩儿游戏,就叫“有事”。

大家一定要分清“有事”和“无事”的区别。为欲望驱使而做的事,就是“有事”;把个人欲望放空做的事,就是“无事”。所以这些被欲望驱使玩儿游戏的人,就是典型的“有事”,也不带孩子,也不做饭,也不做家务,全让您的妻子来做,您这就是“民易贫”。

这个“贫”并不是说您的钱一定就少了,而是夫妻之间的精神幸福开始少了。所以,您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多为妻子做事,帮她买菜、做菜,两个人一起带孩子、一起做家务……您让妻子幸福了,您才能幸福,夫妻之间的精神生活才能越来越富裕,这就是老子说的“民自富”。


08领导者要把没有欲望当成自己的欲望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领导者要把自己世俗的一面压制住,把神圣的一面抬高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我欲不欲”呢?意思是我以没有欲望来当作自己的欲望。

老子认为,人是有欲望的,且可以选择欲望,您可以选择把欲望搞得特别大,按照欲望去走,也可以选择把欲望渐渐地清空。老子在此用了一个特别巧妙的语法,展示出他的想法——人有欲望,但您可以做选择。

那么,什么是欲望呢?每个人的人生会有很多念想,或者有很多愿望,这些愿望会分出若干层次,最低的层次就和动物一样,被自己的感官所驱使,为自己索取,这就是“慾”。“慾”字上面的左边一个是“谷”,右边一个“欠”,下边一个“心”。

现在很多人不懂古代的字是怎么造的,把两个字的含义放到一起就认为这是造字的源头。其实并不是这样,上面左边的“谷”,代表字音,并不是谷子的意思,而是代表“峪”;右边的“欠”才代表这个字的意思,是不满足的意思。下面的“心”用来表现这是您心里的状态。

通过这个字我们能看出,基本上“欲”跟自己的感官有关,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就是,如果您是为了大家,比如为大家做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甚至为了这个世界做什么,有一种责任感的愿望,这种层次的欲高一些。

人之所以跟动物不同,是我们除了动物性之外,还有为社会付出的一面。大部分人都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老子要求,做领导者,一定要走在前面,尽量走到高尚的、神圣的层次里,尽量压制自己低级的欲望。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您把自己的欲望摆到前面,您就会更有资源,您为了得到资源,也会更有手段,这会导致很多人受伤。所以,领导者要把自己世俗的一面压制住,把神圣的一面抬高,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跟着您往前走,这是领导者的素养。


无论什么美食,吃饱了就不想再吃了

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我在前面讲过,几乎没有人能把自己的欲望彻底清干净。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压制它,不要让它泛滥,否则会把您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比如口欲。我们总是想吃各种美食,可是真正吃过很多美食的人,现在能记住多少味道呢?无论是什么美食,您都不可能全部吸收,否则您的身体绝对受不了。

我们的身体会将大多数吃的食物都代谢出去,随着粪便回到土地里去,而我们吃进去的这些美味,只是满足了口腹之欲,这些口腹之欲是无法永久保留的。比如说您吃过的大龙虾是什么味道,您现在回味一下,还能记得起吗?我估计大部分人都记不住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全家到海南来旅游,我作为东道主来接待。当时,我请大家吃了一顿海鲜,开车带大家到了渔村,渔村的海鲜都非常好。一开始所有人的眼睛看着海鲜都放着亮光,迫不及待地抢着吃。我觉得也怪我,因为我太热情了,点得比较多,大家吃着吃着慢慢饱了,但还剩很多。我依旧在劝大家多吃点儿,不然海鲜第二顿吃就不新鲜了,结果大家勉强地往里吃,吃到最后都吃撑了。

我这时才发现,自己犯错误了。我是搞健康工作的,犯这种错误不应该,结果我马上又带着大家去买保和丸,买消食、导滞的中药去了……

口腹之欲是在变化中的。当您缺的时候,它就会显得很强烈;可是您有了以后,它就会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多香的美食,如果您肚子饱了,再看这些美食,都不想吃了,闻着也没有那么香了。

因此,口腹之欲是一种虚幻的、转瞬即逝的东西。无论我们吃什么,达到吃饱的目的就好,未必就需要那么香。如果您非要追求香而吃饭,就会吃多,从而伤到脾胃。如果您长期这么吃,血脂会高,会得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身体会越来越糟。


冷静地对待眼睛里看到的美好东西

眼睛的欲望也是一样。我们的眼睛喜欢美好的东西,可是您看到的美好东西就真的存在吗?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位男士长得非常英俊,也很有才华,事业有成。大家就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说:“我有一个奇怪的情况,我每谈一个女朋友,总是谈了一年就分手,又谈了一个刚到一年,我又不喜欢她,就又分手了。每个都是这样,已经好多年了。”

大家听完都没有说话,因为不知道这是因何而起。结果在座的一位中文系的老师冷不丁说了一句话:“你发现没发现你谈朋友有季节性,春天开谈,冬天分手。”他的话说完,我们都愣了片刻,然后反应过来,都开始爆笑。

他的节奏跟动物是一样的,在春天的时候,身体里阳气上升,激素分泌开始改变,他看见对方就觉得美得不得了;然后到了冬天,动物开始冬眠了,他的激素水平也下降了,看别人就不美了,就想要跟人家分手……每年都是这么轮回,他就是没有摆脱这个动物性。

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摆脱一些动物性,如果您完全按照动物性来生活,那么您眼睛里的美和丑就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您的节奏也和动物的节奏是一样的。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人生阅历增加,我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有的家庭过着过着就解体了——当然很多家庭解体也确实有两个人性格不合的因素。但是也有这样的人,比如丈夫看到另外一个美女,就想着自己要是跟她在一起该多幸福啊……

其实,我们看到的现象,大多数是这样的——您离婚了,再娶一位特别漂亮的美女,娶到家里后慢慢跟您之前的婚姻状态又变成一样了,您在以前家庭遇到的问题,又会在这个家庭里一模一样地出现。

多么美丽的女人,在您这儿也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然后您再看到外面出现了一个美女,可能您又会跟着欲望走……

实际上婚姻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爱与责任。如果您将自己的欲望摆在前面,就会不断地追求外面出现的新鲜面孔,周而复始,您的生活会一团糟。

如果一个家庭经常这么动荡,您的事业能做好吗?您的人生能稳定吗?

因此,这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滋生的欲望是非常短暂的,这和我们体内的激素变化有关,也和生理需求有关。但这种感觉往往会转瞬即逝,如果您能看清实质,就不会让它放大,也不会把它当成生活的目标去追求。

事实上,老子在本章说的“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就是在说领导者如果能够尽量把自己的欲望控制住,为下面的人做事,自然会上下感应,大家也会变得质朴。

质朴的反面是算计、是斤斤计较,是互相争斗,如果一个团体里的人出现不质朴的状态,这和领导者是有直接关系的。

如果领导者能把自己摆到一个非常端正的位置上,放下自己的欲望,那么整个团队的氛围和风气都会逐渐改变,这种质朴的互相信赖的文化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