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修行得好,猛兽不咬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修行得好,猛兽不咬

第五十五章:修行得好,猛兽不咬01如何让别人对您放下敌对之心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í)蛇弗螫(shì,攫(jué)鸟猛兽弗搏如果您对动物毫无敌意,它们会与您和谐相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老子说,把道的功德修炼得特别深厚,德行特别好的人就如同“赤子”。“赤子”的本义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后来...

第五十五章:修行得好,猛兽不咬


01如何让别人对您放下敌对之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í)蛇弗螫(shì,攫(jué)鸟猛兽弗搏

如果您对动物毫无敌意,它们会与您和谐相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老子说,把道的功德修炼得特别深厚,德行特别好的人就如同“赤子”。“赤子”的本义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后来这个词引申为人的心地纯良。我们常说赤子之心,就是说这颗心特别纯净、坦诚,没有一点儿私心杂念的意思。

老子说您把道的功德修炼特别深厚,就好比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娃娃一样,整天光着身子很可爱,这种小孩有什么特点?老子说:“蜂虿虺蛇弗螫。”

这几个字,在不同版本中写得不一样,但总体讲的都是毒虫。首先,“蜂虿”当毒虫讲,“蜂”就是蜜蜂,有些蜂的毒性强到蜇了人以后,这个人就会立刻死亡。“虿”是一种像蝎子一样的毒虫。

“虺蛇”是古代传说的一种毒蛇,常在水中。“螫”是什么?是蜇、咬的意思。

“攫鸟猛兽弗搏”的“攫鸟”是一种很凶猛的鸟。

“猛兽”指体形大而凶猛的兽类。

“搏”是用翅膀打击的意思。

老子说,那些功德深厚的人,就好像婴儿一样,毒虫、毒蛇不会咬他,凶禽猛兽也不会抓他。

这段话听完了,大家可能都在将信将疑,真的假的?我觉得,是老子打的一个比方,这种事是存在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

比如在法国有一个叫Tippi小女孩,她出的书曾轰动全球,很多人可能都看过。

书中小女孩是在非洲出生,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大自然里,所以她与动物特别亲密,整天跟动物玩耍,跟大象、豹子、狮子、狒狒、变色龙等动物都能玩儿到一起去,这些动物从来不伤害她,她和这些动物建立了很深的友谊。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了,在电影学院上学。虽然后来有人披露,那些动物有一部分是在畜牧场里被人工饲养长大的,但是也确实有很多野生动物。无论如何,对于这个小女孩的整个人生来说,这都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

其实就算是养在牧场里的动物,也是具有野性的,能跟这些动物玩儿到一起去,也是不得了的。

为什么动物都不伤害这个小女孩呢?Tippi的家人说,只有动物在害怕的时候,才会选择攻击或者逃跑,如果您对它们毫无敌意,这些动物意识到您不会伤害它,就会跟您和谐相处。

虽然小女孩的故事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样,但是也体现了在某些时刻,如果您没有攻击性,不想伤害动物,动物就不会主动对您发起攻击。在某些状态下,人与猛兽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要做就做一个引发大家善念,不触发恶念的领导

那么,老子在这里难道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跟野生动物相处吗?

不是的,老子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去修炼自己的德行,做一个好领导。老子讲“含德之厚者”的意思是,把德行修炼得特别好的人,会进入一种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的状态。

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都有神性和世俗性,也就是说我们心里既有为大家好的一面,也有想要争取、攻击、占领的一面。

比如说在一间办公室里,大家本来和谐相处,现在来了一个人,整天正面、侧面地对您说:“那个位置应该是你的,怎么给他了呢?这事你都能忍?你得跟领导反映啊!”跟别人又说:“这笔奖金明明应该你比他多,怎么他会比你多?”……

如果一个人不断发出这样的信息,过不了多久,整个团队的和谐状态就会被破坏,因为他激发了人们去攫取名誉、地位和利益的心。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普通员工还好,要是一个领导,就会引起各种冲突,最终将公司变成一种上下离心离德的状态。

在这里,老子讲如何跟动物相处只是一个启发。

老子用这种状态来比喻人也是如此,人的心机也有两方面,我们要尽量像赤子一样,修行自己的德行,引发对方善的那一面的心机,不要引发对方抢夺那一面的心机。

如果领导者懂得了这个原理,在您所领导的系统里,处处引发大家的善念,而不触发大家的恶念,那么您就是一个好领导。


仁者无敌的意思是,仁慈的人没有一个敌人

作为领导者如何能做到引发大家的善念呢?您要修德,把道的德行做出来。如果您能放下自己的私念,为大家认真做事,所有的员工都会感受到您的发心,慢慢您整个团队的氛围都会改变,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公司繁荣发展了,所有人的收入都上来了,大家都来成就您,这样就会进入孟子讲的“仁者无敌”的状态。

什么是仁者无敌?仁者无敌不是仁慈的人打谁都能打赢、战无不胜的意思,而是仁慈的人会使周围的人没有敌对之心,他没有一个敌人。

老子在这段讲的思想,和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是一致的,仁慈的人会通过自己的修行去感化别人,最终让所有人都放下敌对之心。让大家一起团结往前走,这是仁者无敌的真正含义,也是老子在这段讲的真正含义。


02生活中很多事强求不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骨弱筋柔而握固

为什么筋骨柔弱,但手却可以握得很紧

“骨弱筋柔而握固。”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筋骨柔弱,但手却可以握得很紧。

在这个层面,老子讲的是做事不去强求外在的东西,您不用强力去争取,别人看您好像很柔弱,觉得您什么都不争,但如果您把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您的工作一定会非常稳固。

比如在单位里,别人都在争表扬、争奖金,您把核心技术做得特别好,公司里就您独一份,您说您还需要用强力去争取什么吗?这个时候您根本不需要去强力争取,因为核心技术在您这,您工作这么出色,公司能离得开您吗?

这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您不必担心它。


大龄未婚青年越来越多的原因——不遗余力地挑对方条件,而在改变自己方面毫无作为

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女孩正面临选择两个男孩中的一个,俩男孩的容貌相当,其他条件也都相当,但是行为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天天问你:“你爱不爱我,你到底爱我多少?”非常追求形式上的那些事;一种是外面下雨了,你正愁没有伞,男孩带着伞在你公司门口出现了。

一个是嘴上说得好,一个是事做得好。这个女孩要是聪明,则一定会选择那个把事做得好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实在。

而那个天天嘴上跟您谈情说爱的人,生活起来会很累。

生活中很多事强求不得,如果您把自己做好,很多结果自己就来了,这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这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据我向婚介机构的朋友了解,为什么社会有这么多大龄青年?因为这些大龄青年往往有一个性格趋势——挑对方的条件用了很大的劲儿,简直是不遗余力,而在改变自己的方面毫无作为。

这种人找多久对象,都不会有提升,无论是从衣着、言语、谈吐、修养各方面来看,都没有优势,所以最终毫无结果,因为您压根儿就没有提升。您说现在优秀的人有多少?您一点儿都不提升怎么行呢?

我认为这也是没明白要把自己做好,老子讲的“骨弱筋柔而握固”,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事情是否到来,完全取决于您把事情做得如何,您的实力如何。


03修德之人,精气神会特别充足

未知牝牡(pìn mǔ)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

小婴儿不懂男女之情,但他为什么有时会“雄起”

“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牝”指雌性的动物,“牡”指雄性动物。“牝牡之会”是雌性和雄性交合的意思。“朘”是男性的生殖器,“怒”是立起来的意思。

老子说,小婴儿不懂得雌性、雄性的交合之事,但是他的生殖器有时会立起来。

为什么呢?老子认为这是“精之至也”,体内的精气特别充足,没有消耗,才会有这种表现。

老子这段话还是在比喻修德之人,他认为,修德之人的精特别充足。这个“精”的引申含义是这个人的做事能量特别充足,能把事做得特别好,但是他却表现得特别纯真,没有成人那样的欲望,这讲的是做事的态度和状态。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作为养生的指导,如果您能保持婴儿的状态,把欲望降低,保存精气,那您一定会健康的。

有一位中医大师干祖望,是南京中医耳鼻喉科的大师,我的很多经验是从干祖望老先生的书中学来的。老先生是一百多岁时去世的,是真正的长寿之人。

他曾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童心》,书中提倡我们应该像儿童一样,每天看什么都很开心;做事应该保持“龟欲”、“蚁食”、“猴行”。龟欲指像乌龟那样的欲望,降低自己的性欲和各种各样的虚荣心;蚁食,像蚂蚁一样吃东西,少食多餐;猴行,行动起来像猴一样,灵活运动。

有几位中医专家都跟我说过这样的事,说大家一起去开学术会议,但干祖望老先生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大家叫他出去会餐,他会说:“对不起,我在房间里,没事没事,不用找我,你们去吧。”每次会餐他都不参加,就在房间里待着,大家都很好奇,老先生在房间里做什么呢?他不吃饭吃什么呢?

结果进去一看,老先生弄了各种各样的干果,自己没事就吃点儿。这就真的和他的书中写的一样,“蚁食”,像蚂蚁一样,一会儿吃一点儿,一会儿吃一点儿。老先生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呢?他认为这些种子都是植物的精华,是品质非常高的食品,但是也不要多吃,没事吃一点点就行了,这是他的秘诀。

您看,干祖望老先生活到一百多岁的养生秘诀是什么?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保持一个孩子的状态,就是老子讲的“赤子之心”。

如果您能够内心单纯,清空欲望,保持精气充足,那您就会长寿。


专注喝水才重要,用什么碗喝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老子在这段话里告诉我们,做事要着重于做事本身,如果您的实力强,还能像孩子一样保持单纯的状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体现了道家的精华。

我在微博里曾转发过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在沙漠里行走,天气特别热,他们都口渴不已,这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口井,于是就来到了井边。其中一个人是富人,他拿出金碗舀水喝,看起来很了不起的样子。另一个人是穷人,他没有钱,拿出个了一个泥巴做的陶碗来盛水喝。他看看富人的碗,再看看自己的碗,自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躲在一边偷着喝水。他在喝水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羡慕,由此生出了很多烦恼——我怎么就没有金碗呢?

您说,两个人在沙漠里口渴得要命,最需要的是金碗还是陶碗?都不是,最需要的是水,无论是金碗、陶碗,都不过是个盛水的工具而已。

我们总是忘记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为了喝水的工具徒生烦恼。用金碗的人生了无端的傲慢之心,用陶碗的人生了羡慕和自卑的烦恼。

两个人各喝一碗水,喝出了不同的心态。

我为什么分享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专注于事情本身,尽量忘记那些外在,它没有那么重要。道家总讲“无为”,要“无为而治”,无为不是说就不治了,啥也不管了,事要照做,只是您不要为了那些外在的东西去做事。

明白道家的思想以后,您再看这个故事就懂了,您就知道喝这碗水才重要,您专注喝水就好,用什么碗喝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您进入这个境界,您的世界就宽广了,因为您的心里已经没有界限了,可以用任何东西来盛水。您知道喝水是核心,所以无论给您什么样的工具,您都不会在意它,也不会有任何情绪,您的心不会随着情况而变动,这是道家一个很高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用了很多篇章来讲这种思想,这句“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是在教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只要您这样做,就可以去除烦恼,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些都是“药”。

我分享的《道德经》,严格来说不需要学术探讨,因为我是把老子强调的思想,以及对我们的指导、启发给一点点讲出来,在这里我掺杂了一些调心的方法。

其实这些思想、指导、方法都是帮助我们去除烦恼的,否则我们遇到点儿事,就会心生烦恼,不停地考虑得到没得到、失去没失去,从而在得失之间陷入不良情绪。

在本章,老子告诉大家要把事情做好,要像婴儿一样保持单纯和清醒,不要在意那些外在的东西。能把事情本身做好的人,走到哪里都内心坦然、充实,这个道理只要我们想通了,我们做事就会少很多烦恼。如果您把这个道理作为养生理念,像干祖望老先生一样,保持童心,龟欲、蚁食、猴行,说不定您也能活到一百多岁呢。


04欲望是把双刃剑,警惕伤人

终日号而不嚘(yōu),和之至也

为什么小孩子无论怎么哭,都不会气逆

“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什么意思?您看刚生下来的小婴儿,总是“哇哇”地哭,但他无论怎么哭,都不会气逆,气都不会堵在那。而我们要是喊的时间长了,气就上不来,容易堵在那儿。

这句话在河上公本里写的是“不哑”,“哑”字其实就是“嚘”字的转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老子说这是“和之至也”。“精”是人的根本,“和”是阴阳之和气,这种和气是和谐充满的,所以叫“和之至也”,就是它调和到极点了。

这句话也是老子在借孩子的状态来形容成人做事的两个维度,前边“精之至也”是您的实力雄厚,做得很好,但是对欲望不在意。“终日号而不嚘”是您整天都在工作,但是也不疲惫,因为是阴阳相和的。

做事阴阳相和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人体来讲,阴阳相和就是您的神和形是搭配的。对于做事来讲,是您的心念、欲望和您做事的本身是调和的。如果您的状态相和,您就能把事做得特别好。相反,如果状态不相和,欲望和您实际做的事差很多,这不是什么好事。

有的人说,难道不是欲望大了,做事的驱动力也大吗?

从根本上讲,即使您通过过度的欲望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最终您也会被这种强大的欲望所伤,做事本身也会受到干扰而出现偏差。

比如您想:我一定要买别墅,这栋别墅太好了,我明年要赚到五百万!您现在一个月才三千块钱工资,明年您非要赚到五百万,于是您就玩命儿做事,连着几天不睡觉,很快您的身体就会崩溃。

因此,我们做事一定要专注于做事本身,做到形神合一,让欲望的“神”和做事本身的“形”结合到一起,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这就是老子讲的“终日号而不嚘”。


只要您做事的本身超过欲望,这事就能登峰造极

很多民间的工匠大师,几乎都进入了“终日号而不嚘”的状态,才成为大师的。前些日子,我去了河南焦作,焦作的温县有很多宝贝,比如“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而且温县的药特别地道。

上次我去考察山药的时候,大家对我说这有一种东西叫怀姜。以前我在央视的时候看过怀姜,但是它到底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太了解,后来我就去参观了。

我去了之后大吃一惊,这个怀姜特别神奇。如果您在这一年种了姜,第二年再种它就不长,必须得空两年,才能再种一次,所以他们包地都要包三块,然后轮番种。因此,怀姜的产量不高,挖出来又特别辣,他们全村子会做姜糖膏的人就剩下一位老人了,这种姜糖膏叫伏姜。我去的时候,这位老人弄的伏姜正要申报非遗呢。

这种伏姜是怎么做的呢?在前一年将母姜(中医说的干姜)埋到地里,它长出的新姜,一般要放几个月才行,他们把这个母姜挖出来,用这个母姜做伏姜。

首先要将其捣烂,捣成姜泥后再放入红糖,在三伏天的时候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这里面有很多发酵的过程,在制作的时候非常讲究,每天搅拌姜,随着太阳升起温度的变化来改变搅拌的频率,越到中午越快,翻动搅拌后再放到太阳下暴晒,在伏天十五到四十天之内,看这个姜发酵的程度。

最后,姜膏会变成什么样呢?他用勺子盛起来往下一倒,就像黑色的缎子面一样光滑。他们送了我一小瓶,我回家后盛了一小勺放在水里,开水一泡,喝一口下去,整个肚子就热起来了。这种感觉是我以前没有体会过的,热得特别快,马上就像一团火,身体立刻微微出汗。

我觉得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只剩一个老人会做了呢?我问他的后代会不会做,小伙子特别腼腆地一笑,说:“对不起,我不会做,我没学会。”他说他全部按照老人的配方程序来做,但上面总有一层糖的结晶。

您看,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那这个老先生为什么能做呢?

老先生就是民间老手艺人的状态,没什么欲望——他绝对没想过这个姜能如何被大家追捧,或者有多少商人来买。实际上,他每年做的姜都被人抢光,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买,有的是自己提供瓶子,然后预订走。但是这些都是儿孙们去管的,老先生不管这些,他之前做姜就是给自己和家人、邻居吃的。

他做什么事,内心都特别平静,整天就穿着一件非常旧的衣服,和任何一个朴素的乡间老人没什么区别。他的心思全在姜上,他把姜琢磨得跟自己是一体的一样。就算卖得好,他也没有说一定要多做点儿,他每年就做那么多,卖完了这一年就没了。

有时老人的儿孙们也说“您多做点儿”,但老人还是做那么多,他觉得自己就这么大能力,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他每次伺候姜就像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断地去搅拌,他对这个姜是有感情的,所以他的姜最后能像缎子一样流动。

我觉得这是手艺人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把产品做到了极致。这就是老子说的,只要您做事的本身超过欲望,您一定会把这事件做得最好。

像这样的人在民间特别多,而且这些大师基本没有一个是盛气凌人的。真正的大师特别低调,人家就是集中精神于工作本身。而且很多这样做事的人,他的工作室都非常大,后面的团队也井井有条,但是他一定处之泰然,给人的感觉是一团和气。

无论他是有钱人,还是一个穷工匠,都是一团和气。所以,这就是道在术上的体现,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能够驾驭外界的环境变化了,所以别人和他接触,会觉得和蔼可亲,从而被他吸引。

什么叫和气?老子讲得很清楚,“和之至也”,就是您的形和神、心和气达到了统一的层面,您的欲望和工作是平衡的,这样的大师是我们人生的指导,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民间大国工匠做事的境界,从而落实在生活与工作中。

因此,这句“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的含义是特别深刻的,老子通过一个孩子的状态,描述了一种工作状态。为什么能如此?因为“和之至也”,您的神和工作结合在一起了,把您的心念全部用到了工作上,没有与之不匹配的欲望。这样的人就会一团和气,阴阳相和,从而把事情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老子指出的修道之人的境界,需要我们一点点去学习、领悟。


05学了《道德经》后,最忌讳挑别人的不是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无言之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人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都会问我一个问题:“罗老师,我学了这么长时间《道德经》,觉得自己学得不错了,对道也有一定理解了。可是在生活中,我觉得周围的人都不懂道,我劝他们学,他们也不学,您说怎么办?”

问我问题的这些朋友,都说这种感觉很痛苦,看着大家都不懂道,真替他们着急……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学了《道德经》以后,最忌讳指责别人,看别人的不好。比如有的人学佛以后,回家就看不惯家人,跟太太吵架,说:“你看你怎么这么自私,你看看菩萨啥样?”

您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家人,您说能不吵架吗?所以,大家要记住:第一不要指责别人;第二不要教育别人,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之后境界很高了。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在修行时,如果着相了,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施舍大众,那他就不是菩萨了。所以,您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觉得自己明白了,就去教育别人,那您就白学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我们,“无言之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您先把自己做好,用行为给大家展示道在生活中的妙用,让大家心生向往,慢慢就会有人主动向您学习,从而被您改变。


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状态是“凶兆”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老子说:“和曰常”,意思是这种阴阳调和的状态,心念和做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是这个世界的常理。

“知和曰明。”知道这种“和”的状态,您就是明智的。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益生”,是帮您增益生命,让您的生命更加丰盛的意思。

“曰祥”的“祥”,当吉凶的征兆,在此引申为凶兆。

“益生”的意思是为您的生命不断地往上添火、加油,让它更加旺盛,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这种状态是“凶兆”。老子认为,如果您一直让生命不断旺盛、过早成熟,是有问题的。

“心使气曰强。”“心”就是心里的欲望,“气”可以当气血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做的事应该在内心欲望的范围内,但如果您内心的欲望特别大,这种状态就叫“强”。

坦诚地讲,在我的生命中,我最怕这种要强的人,要强的人会违背生命的节奏。如果您按部就班地工作,您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您非要给自己定一个高远的目标——我一定要到那个职位上——为了得到那个职位拼命干,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早晨八点半又要到公司……这叫“心使气”。

您的气血是有一定量的,但是您的欲望太高了,身体迟早会出现问题。

我觉得这种人在职场中是一种悲剧,往往最后生病的就是这样的人。别人看着觉得他强,实际上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这和前文的“益生”是一样的,大家看着觉得祥和,觉得您了不起,但其实只会加速损耗您的生命,是一种拔苗助长的状态。

老子讲的这句话,看似在讲生命,实则在讲做事的境界。

在本章里,老子打了很多比方,都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您做事的本身没有做到多好,却强行要求增加做事的结果,这叫“益生”。如果您想把结果变得美好,您做事做好以后,所有的光环都会来的,但是您不要扑着光环去。在老子看来,朝着所谓的光环去就是在走弯路。

老子讲“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都在讲做事不要注重结果,要注重做事本身,欲望太强,就会干扰您做事的本身。


强扭的瓜一定难吃:“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您强行地让一件事物由弱变强,强行地推动它的生长过程,是违反道的。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拔苗助长,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是不好的,那么拔苗助长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呢?我们带着特别强烈的企图心,想要及早地得到这个结果,这就是老子说的“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个“强”和“祥”就是所谓的强大和吉祥。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比较聪明,我父亲就觉得我应该进大学的少年班,像宁铂(被誉为第一神童)那样,十三岁就进入大学。宁铂是我父亲心中的少年楷模,所以他也提前让我学数学,当时我表现得还不错,一开始数学竞赛总是考第一,我父亲就觉得更对了,然后让我提前学习初中的数学。

我的印象特别深,当时别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儿,就我在窗口一边做数学题,一边看着他们玩儿——我特别羡慕他们能出去玩儿。他们也会问我:“你怎么不下来啊?”我就给他们看我的课本,我已经学到初二了,然后他们就说:“太厉害了!”说完接着踢球去了,我就只能继续做数学题。

后来,我父亲把我的情况跟学校反映了,学校认为非常好,他们就要培养宁铂式人才,于是就让我提前跳到了高年级,这叫“物壮则老”。

一个人的内在动机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不是真的热爱,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就像我,我不是真的喜欢做题,我渴望出去玩儿,结果等我到了高年级以后,听课就听乱了,数学也学得一塌糊涂。

最后我被迫回到了原来的班级,当时还有两个同学和我一起跳级,后来也分别回去了。从此,数学成了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一个学科。

后来在高考的时候,我其他科目的分数都特别高,唯独数学拉低了很多分。甚至我都参加工作很多年了,有时晚上还会梦到数学老师盯着我答数学试卷,而我瞪着眼睛答不出来的场景。

这就是老子说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您把欲望放到前面,为了获得结果,强行地做事,这是不符合道的规律的,做这种事一定会失败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