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好好积德,度人度己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好好积德,度人度己

第五十九章:好好积德,度人度己01积德,人间才值得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为什么要求尊老爱幼是“道”,尊老爱幼是“德”“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说的是您在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人时,“事天”——按照天之道的方法做,“莫若啬”——要节俭、节省、克制欲望。“夫唯啬”的意思是,只有这种节俭的品德,才能...

第五十九章:好好积德,度人度己


01积德,人间才值得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为什么要求尊老爱幼是“道”,尊老爱幼是“德”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说的是您在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人时,“事天”——按照天之道的方法做,“莫若啬”——要节俭、节省、克制欲望。

“夫唯啬”的意思是,只有这种节俭的品德,才能让您早早地顺服了道——“是以早服”。“夫唯”是只有的意思。

“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的意思是,当您早早地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克制欲望、节省、节俭,并且保持这种状态,就是大大地积德。

这句话的核心概念是“积德”,“德”是什么?“德”里面的内涵可太多了。

“德”字最早指往高爬、登高,后来指美好的品德。

道和德有什么区别?道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原理、内在的规律;德是根据道制定出来的美德和规范。比如,尊老爱幼是美德,而为什么要求尊老爱幼是道?也就是说,尊老爱幼的原理是道,原理所体现出来的美德是德。

而德和行的区别是什么呢?德是内心的规范,行是外面的体现。德是人内心具备的美好品性,行是人在外面做的事,所以合称为德行。

古代人有各种各样的美德,但是从根本上讲,德是一些人美好的品行。因此,德基本上代表了一个人美好的素养和品行。


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就是积累美好

老子讲“早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这个词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它揭示了人世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要积累美好。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就是要积累美好。

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您发出什么,世界就会向您回馈什么。您发出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无论是一个念想,还是一个行为,世界都会不断地传递,最终它们会在某个时间段,以各种倍数、形式回到您身上来。也就是说,您发出什么,最终就会回来什么。

这种事我们无须过多用理论去推断,您可以做一个试验,早上上班的时候在办公楼里看到同事,您先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您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您轻轻点头说句“早上好”,您再看他是什么反应。这两种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您瞪人家,人家可能也瞪您,而且还会想“这个人有病吧,怎么这样”?如果您微笑着说“早上好”,通常人家也会和您说“早上好”,这是正常人的反应。由此您就会知道,您发出的一切都没有消失,都会回来。


越早按照道的法则做事,就相当于越早开始积德

每个人每天发出的信息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您不断发出恶的信息——每天从早上起来开始,看谁都不顺眼,全是负能量,看谁都想骂……

试想一下,您发出的都是负能量,大家肯定会在您背后互相传递:这个人特别坏。别人收到这个信息以后,见到您还会笑吗?最后,您会被别人恨很久,这就是积累了恶的能量的后果。

您还可以做另外一个选择——您每天发出温暖和关爱,发出善的能量,这样坚持下去,您看看会怎样?大家自然也会回报给您善的能量。

因此,老子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别人生活美好,让自己的生活悲惨。而是您让别人生活美好了,最终大家都会反过来一起成就您,您的生活也自然会美好。这是道的法则。

这种不断发出善的能量、积累善的能量的行为就叫德行,也叫积德。那么,有的朋友会问了,善和恶的标准难道是一定的吗?

善和恶的标准有时确实会变,有的以前是好的,但现在看起来就不好。但是您要记住,有些最基本的道德要素是不会改变的,比如您在家人特别冷的时候给他披件衣服,您看到一个孩子在您身边要跌倒了去扶他一把,这种关爱和温暖到现在也没有变过。

公平也没有变过。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老人有饭吃,孩子也有饭吃,干完活大家能够共享劳动成果,这种公平的原则也没有变过。

朋友之间的许诺也没有变过。比如说到做到,我说明天几点、在哪儿,我一定会给你什么帮助,这种忠诚和信义没有变过。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都是让人温暖的、可信赖的美德,这些道德要素如关爱、公平、忠诚等,从来没有变过。

如果您能不断地积累,给大家发出这些信息,别人一定也会回馈给您同样的信息。您不断积累这些善行,就是“积德”,“积德”是我们美好生活开始的基础。

善是要累积的。在一个社会组织里,您如果一直在发出善或恶的信息,大家会有评价的。比如,您之前一直发出恶的信息,现在您发出善的信息,其影响都未必有恶的信息大。如果您想在一个社会组织里让自己越来越美好,就应该尽早地发出善的信息,让它积累起来,由此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好的评价体系。

因此,老子才说“早服是谓重积德”,您要尽早明白这些道理去做事。

我讲《道德经》的时候,听说很多家长都是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我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您把古人的智慧提早放到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越早按照道的法则做事,就相当于越早开始积德。

一个人最终的生活如何,完全取决于您到底积累了什么东西,取决于您在大家的心里积累的是恶的东西,还是善的东西。只有您积累了很多善的内容,您周围的人才会越来越幸福,您也会越来越幸福。


只要在生活中不断积德,无论您做什么事都能行

“重积德则无不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不克”的“克”是能的意思,您能做很多事。比如,香港有一个著名的歌星叫李克勤,“克勤”的意义就是李家希望孩子能保持勤奋的状态。很多人的名字里有“克”字,您千万不要以为是相克的意思,它是能的意思。

老子认为“重积德”,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善的能量,那么无论您做什么事应该都能行,因为大家都会来成就您、支持您,这就是老子讲的“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的意思是,当您达到这种境界以后就会知道,原来道的功用是没有边界的,道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莫知其极”的意思是,不知道它的终点和边界在哪。

因此,老子这几句话讲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法则——“积德”。它提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完全都是由自己一点一滴的言行积累而成的。您可以积累恶,也可以积累善,无论您积累什么,最后您得到的都是自己积累的后果。老子在此告诉我们,积德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法则。


02积德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法则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什么时候可以做一个组织的领导者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您知道道的功用没有尽头,而且无论大事、小事,都有道的法则在里面的时候,您也按照道的法则行事,这种状态就是“重积德”——积了很大的德行。只有这种情况您才能“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可以有国”的字面意思是可以拥有国家、可以做组织的领导者了。因为您明白了道的法则以后,就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您怎么为自己捞取利益,最后也什么都带不走。

只有当您明白了道的法则,按照道去做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这叫“可以有国”。


知道了立国的根本,您和这个国家才会根深蒂固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的“有国之母”就是您知道了立国的根本——为老百姓做事,放低自己的欲望。

您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无论是您还是国家,都可以长久生存下去,这就是“是谓深根固柢”。

“深根固柢”这个成语是根据老子的这句话而来的,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根”字最早指树根部,“深根”就是树根连须子带根都深;“固柢”的“柢”指直根,不包括须子,直的根叫“柢”。

老子认为,一个人悟道以后的品性,可以使一个组织稳固,就像大树深深地把根扎到地下,扎得又深又稳固这种状态。因为领导者已经做到了,按照道做事了,所以员工一定会来支持您,实际上这里的树根就是代表被领导者。


无论是管理还是养生,都要遵循道的法则

“长生久视之道也。”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讲的道的思想,上到治国,下到处理人际关系,中到调整自己的身体,都是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的。

老子在这儿笔锋一转,前面讲治理国家,在这儿讲的是身体的调养。

“长生久视之道也”的“长生”是长寿的意思,“久视”指视力好能看到世界。后来,“长生久视”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形容一个人长寿、修炼得法。

“长生久视之道也”的意思就是,如果您能保持节俭、去掉自己的欲望,为大家做事,您不仅可以治理好一个组织,还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身体。

在本章开始我讲过,如果我们浪费气血、被欲望驱动着走,就会消耗很多精气,比如,您不睡觉,天天晚上看微信,看您“朋友圈”里的人都去哪儿旅游了、吃什么了……您不爱惜精气,结果您的视力减退了,看东西时发现眼睛花了,这就是您没法“久视”了。还有的人放纵自己的欲望,每日肥甘厚味,夜夜歌舞升平,这种人也绝对不会“长生久视”。

因此,要节俭,这里的节俭有保持精气,不要浪费精气的意思,这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学习完本章,您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吝啬、节俭的意思,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对别人节俭,而是要对自己节俭,对别人要慷慨、要付出。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只有对众生付出,才能管理好一个组织。您也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慷慨、为大家付出,对自己节俭,因为这些精力、金钱您没有给自己用,这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也就是说,您为他人多付出,也就相对地是在对自己节俭,这种品性就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凡是这样做的人,大家感受到您的温暖,自然也会向您回馈能量,结果您的生活幸福,大家也幸福。


一个有大胸怀的人,做事的格局会体现在种种细节上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讲玻璃大王曹德旺的。曹德旺先生的玻璃企业在当时一年能赚几十个亿,他被称为“中国的首善”,因为他每年都会拿出很多钱来捐款。

他刚办工厂的时候,就拿钱捐建了一座寺庙——他说很多人烧香拜佛都抱着一种让菩萨保佑自己发财的心理,带有功利心,他捐建寺庙就是纯粹的付出,为了能让众生的心里有一个安心的地方。

文章里还写道,曾经有一次他到九华山去旅游,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僧人在化缘,老僧人希望大家能一起捐建一座塔。他就过去跟老僧人聊天,老僧人说自己只筹到了三万块,曹德旺就跟他说这座塔我来帮您盖,结果为了这个塔他捐了两千多万。

佛塔是一种建立信仰的标志,就像他最初办厂的时候捐建寺庙,最终也捐了两千多万才把寺庙建起来,他说这是佛经“六度”里的第一度:布施。(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是第一度,意思是您只有布施了,为大家的心立下了,才能继续下面的修行)。

而且,他这人除了捐钱给寺庙之外,哪里招灾、哪里修路,他也都捐钱。比如,青海玉树泥石流灾害,他一下子捐了一个亿,西南五省干旱的时候他又捐两个亿,福清市修路、危房改造他捐了三个亿,福州市新建图书馆他捐了四个亿……

早些年他的工厂还没有完全盈利,他就为自己曾经读过书的小学捐了两千多万。所以,这个人是很不得了的,前几年,他为母校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上亿元了。类似这样的捐款,简直不计其数。

很多人就会纳闷,他这么爱往外捐钱,这跟他经营得好坏有什么直接关系吗?难道不断捐钱的企业就能成功吗?这里面有什么直接逻辑关系吗?

当然有。从低层次来讲,当您捐钱的时候,心里就会培养起一种为大家做事的心念,就会自然地强化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会在您做事的时候体现出来。比如,您在对待工人的时候、对待合作伙伴的时候,一个有大胸怀的人,做事的格局一定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会体现在种种细节上。

因此,您一定要记住,一旦您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道就会贯穿于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大家感受到您做人做事的态度,就会觉得您的胸怀很宽广,对大家真好,从而团聚在您的周围。

从高层次来讲,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力量,肉眼看不到的事情有很多,比如X光您看不到,核磁共振您也看不到,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仪器才能检测到。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东西是仪器也检测不到的,而这些东西您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天之道,连科学家都不知道宇宙生成之前的物质是什么、一百多亿年之前有什么、我们是怎么形成的……其实都是谜团。

既然我们对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感到迷惑,连最聪明的科学家都无法完全解释清楚,您怎么就敢说没有其他的力量存在呢?尽管我们从不多提这个,但是心中要对此有所了解。

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遵循道的法则做事的人,一定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大家的支持。

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企业家,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点,就知道能放下自己、对大家慷慨、为大家努力的胸怀,才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