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废》【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废》【语译、解读】

第十八章 道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语译】大道废弃以后,才有仁义;随着智巧的出现,才产生诈伪;家庭不睦以后,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以后,才产生忠臣。大道废,仁义兴...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语译、解读】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语译】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从他。因为他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乐。悦耳的音乐,可口的美味,只是...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语译、解读】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其成大。【语译】大道广泛流行,就像水一样,可左可右,无远弗届,无所不到。任万物...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自知》【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自知》【语译、解读】

第三十三章 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语译】能了解别人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清明。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能够知足淡泊于财货的就是富裕,能够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语译、解读】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语译】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己性,自生自长。然而这...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语译、解读】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语译】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不易的铁则。能够明了这个道理而加以运用,自然就无往不利了。任何事物,要收敛的,必定会先扩充;要衰弱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全道》【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全道》【语译、解读】

第三十九章 全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宁则恐废,神无以灵则恐歇,谷无以盈则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正则恐蹶。故贵以贱为本...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堕落》【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堕落》【语译、解读】

第三十八章 堕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无私》【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无私》【语译、解读】

第二篇 道的教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无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 不我知》【语译、解读】

第七十章 不我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语译】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那也就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人却不能明白,又不肯照着去做:一再惑于躁欲,迷于荣利。事实上,我的言论以道体的自然无为为主旨,行...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病》【语译、解读】

第七十一章 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语译】已经知道真理却自以为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识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认为这种病是病的人,便得不着这种病。圣人之所以不患此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种病!“不知便是知,知反而就是不知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语译、解读】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语译】人民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的人聚敛太多,弄得人民无法自给,所以才饥饿。人民为什么难治?因为在上的人多事妄作,弄得人民无所适从,所以才难治。...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语译、解读】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语译】人民若饱受虐政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来威胁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语译、解读】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语译】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张弓》【语译、解读】

第七十七章 张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语译】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样。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强弱》【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强弱》【语译、解读】

第七篇 箴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六章 强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语译、解读】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没有比...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语译、解读】

第六十章 治大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语译】治大国好像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其扰,...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语译、解读】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语译】人类能否和平...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大顺》【语译、解读】

第六十五章 大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语译】古时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要人民机巧明智,而要人民朴质敦厚。百姓智巧诡诈太多,就难以治理。如果人民多智,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终始》【语译、解读】

第六十四章 终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难易》【语译、解读】

第六十三章 难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语译】众人是有所为而为,圣人是无所为而为;众人是有所事而事,圣人是无所事而事;众人是味...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语译、解读】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语译】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乃...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语译、解读】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语译】道无所不包,是万物的隐藏之所。善人固然以它为宝,不肯离开它,就连恶人也...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语译、解读】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人,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语译、解读】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语译】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逼人必易遭打击。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永...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相对论》【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相对论》【语译、解读】

第二章 相对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语译】天...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人与我》【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人与我》【语译、解读】

第二十章 人与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语译、解读】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语译、解读】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语译】凡踮起脚跟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见功;...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语译、解读】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语译、解读】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语译】治天下应该本乎无为。治理天下的人,我看是办不到的。天下本是...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水》【语译、解读】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语译】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理想国》【语译、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理想国》【语译、解读】

第八十章 理想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语译】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很小,百...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语译、解读】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语译】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

庄周

庄周古代道术有这样一派:恍惚寂静,没有形体,变化无定;没有生死的观念,与天地同体,与自然合一;恍惚间返回太虚,不知走向何方,也不知何处安适?包罗万象,却又无所依归。庄周听到这种风尚,大为欢喜。便以无稽的论说,虚无的言语,狂放的文辞,和恣意的谈论来显明自己的意向。他认为:天下的人已沉迷不悟,不适合...

老子与关尹

老子与关尹古代的道术有这么一派:以天地之本为精微,以外物为粗略,以有储为不足;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关尹和老聃听到这种风尚,非常喜欢,于是创立学派;以柔和荏弱、谦虚卑下的态度为外表,以常无、常有为内在的实体。关尹说:“假如没有自己的主见,仅随物的本性而表露自己,那么其动时就会流水般地自然,静止时便...

老子道德经《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第十七讲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rǎng臂而扔rēng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

老子道德经《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

第二十二讲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直译〗为学则情欲文饰每天都有所增加,为道则情欲文饰每天都必然减少;情欲减少而又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通过“无为”的手段而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取天...

老子道德经《虚谦论:飘风不终朝,诚全而归之》

第十二讲虚谦论:飘风不终朝,诚全而归之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huǎng惟惚hū。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直译〗大德的容量,一切决定于大道。“道”的...

老子道德经《无中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三讲无中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04.道:冲用之或不盈,渊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常存。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直译〗道:像盅一样虚中而能量源源不断,跟渊一样深远而似万物之宗。消磨道的锋锐,解除道的纷扰,调和道的光辉,混同道于尘垢:湛然永久存在。“我”不明白“道”像...

老子道德经《无用论:有无相生,有利无用》

第七讲无用论:有无相生,有利无用11.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挻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直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孔洞之中:当“有”(实物·辐条)跟“无”(虚空·车毂孔洞)配合恰到好处,就有了车辆的...

老子道德经《无我论:身心合一,超越自我》

第六讲无我论:身心合一,超越自我10.营魄pò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dí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直译〗魂魄跟形体合为一体,能不能不分开呢?聚结精气而致柔且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心无旁骛呢...

老子道德经《无为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讲无为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直译〗如果天下的强势者都执著于“美”之所以为...

老子道德经《无私论:无身而身存,无私而大私》

第四讲无私论:无身而身存,无私而大私06.谷神不死,是为玄牝pìn。玄牝门,天地根。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直译〗谷神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是因为玄牝的神奇。玄牝之门,是生化天地的根本。大道看起来连绵不绝,用起来无穷无尽,因此大道能够天长地久。〖帛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老子道德经《无事论:自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朴》

第二十五讲无事论:自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朴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zhāng,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直译〗用“为无为...

老子道德经《无身论:宠辱不惊,大成无身》

第八讲无身论:宠辱不惊,大成无身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chí骋chěng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直译〗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嘈杂,使人听觉失聪;五味麻辣,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神情癫狂;珍贵物品,使人为财伤身。圣人...

老子道德经《无取论:上善若水,功遂身退》

第五讲无取论:上善若水,功遂身退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直译〗上等的善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喜欢停留在一般东西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的本性。...

老子道德经《无定论:无中窥有,玄中取实》

第九讲无定论:无中窥有,玄中取实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á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hū恍huǎng。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老子道德经《为政论:善建而善抱,无信无不信》

第二十四讲为政论:善建而善抱,无信无不信5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餍yàn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直译〗假如有一天“我”名正言顺地执掌政权,“我”必定信心百倍地施行大道,而“我”最感到恐惧的就是“有为”而...

老子道德经《体道论:玄同无有,众妙之门》

第一讲体道论:玄同无有,众妙之门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ǎo。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直译〗“道”可以说出来的,是“非常道”;“名”可以说出来的,是“非常名”。“无名”(常道),象征混沌未开...

老子道德经《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与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直译〗“道”从本质本不可能有恒久单一的名称:“朴”只是其中之一,“朴”虽然很小且不可见,...

老子道德经《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

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òu,是谓社稷jì主;受国不祥xiáng,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直译〗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水...

老子道德经《适度论: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第三十一讲适度论:用人之力,配天之极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直译〗善于为帅者不逞勇武,善于为将者不易激怒,善于临阵者不赤膊上阵,善于用人者谦卑守雌:这就是不争的上德,这就是用人的能力,这就是天道的至理。〖帛书〗善为...

老子道德经《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第二十三讲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sì,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措cuò其刃rèn。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直译〗出生和死亡:属于生的途径,有十分...

老子道德经《善悲论:不为不执,大悲大善》

第十四讲善悲论:不为不执,大悲大善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堕du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shē、去泰。〖直译〗企图用强制的手段夺取天下并统治天下,“我”看这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治理天下是神圣的,...

老子道德经《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第三十讲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67.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直译〗天下人(诸侯...

老子道德经《人本论: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

第十三讲人本论: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jì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译〗有一种物象混...

老子道德经《清静论:清静无为,知止不殆》

第二十讲清静论:清静无为,知止不殆44.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ài,可以长久。〖直译〗名利跟生命哪样更亲近?生命跟财富哪样更贵重?获得跟失去哪样更有害?因此,过度追名必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度逐利最终必然招致更惨的损失。懂得满足就...

老子道德经《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第二十八讲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直译〗以无为的方法去大有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成就大事,以...

老子道德经《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直译〗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了。所以...

老子道德经《积德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第二十六讲积德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59.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道。早服道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dǐ、长生久视之道。〖直译〗管理百姓而顺天道四时,没有超过爱惜民财民力;爱惜民财民力,这就所谓“先得天道(早...

老子道德经《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

第十九讲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直译〗道(无极)生化出“一”(太极),“一”生化出“二”(阴阳...

老子道德经《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

第二十七讲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珙gǒng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直译〗“大道”是荫庇万物的宝库,“善人”以之作为...

老子道德经《归根论:不盈不满,归根复命》

第十讲归根论:不盈不满,归根复命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夫唯不可测,故强为之容:豫yù兮若冬涉川,犹yóu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huàn兮其冰释,敦dūn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动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徐生?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蔽bì...

老子道德经《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直译〗对立统一而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化规律;守弱持柔而以弱胜强是“道”的运用智慧。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有质的天地,有形有质的天地产生于无形无质的大道。〖帛书〗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

老子道德经《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第十六讲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直译〗大道广为流行,周遍无所不到:万物依赖“道”生长,而“道”不辞辛劳,万物功成而“道”不沽名钓誉;“道”养育万物,...

老子道德经《淳朴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第二十九讲淳朴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直译〗古代善于为道者,不是鼓励老百姓投机取巧,而是引导老百姓返璞归真。老...

老子道德经《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直译〗最好的统治者,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们;再次的统治者,老百姓畏惧他们;更次的统治者,老百姓轻...

老子道德经《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6.天下有道,却què走马以粪fèn;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直译〗治理天下如果有道,战马没用而只好用来运输肥料;治理天下如果无道,被迫上战场的母马在郊外生驹。最大的祸害没有超过不知满足的,最大的过失没有超过...

老子道德经《不争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第三十六讲不争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80.小国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直译〗使诸侯的封地变小,使诸侯的百姓减少,...

老子道德经《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直译〗当老百姓不再畏惧统治者威压的时候,统治者的大难就要临头了——不要逼迫老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塞老百姓谋求生路。只有让老百姓不产生怨...

老子道德经《不病论:有知为无知,大知为小知》

第三十二讲不病论:有知为无知,大知为小知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直译〗“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施行;可是天下人(诸侯等)竟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愿推行。这是因为言论各有主旨,行事各有根据...
老子道德经《《老子字典》》

老子道德经《《老子字典》》

第一部分《老子字典》泉州老君岩老子石像  位于福建泉州丰泽区老君岩上,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宋代所雕琢,为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老子字典》说明《老子字典》不仅是我们多年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成果,也是读者继续学习...

老子自由理念的现实观照和本体考察

老子自由理念的现实观照和本体考察如果说我们传统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应该是逻辑分析和结构功能认定意义上的内外之学。本体考察为内,现实观照为外,从本体论的高度考察自由这一高端概念,观照其现实的外王落实,人本主义的结论很可能是:生活世界中的自由小于但却高于一神论传...

老子治国之道的领导学解读

老子治国之道的领导学解读纵观《道德经》上下篇,处处闪耀着治国之道的思想光辉。研究老子的治国之道,吸取其中的精华,可为更新领导观念、创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借鉴。一 老子的治国理世之道1. 老子治国之道的客观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谁看的?...

老子文化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老子文化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老子文化并非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但老子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和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在思想精髓上是基本一致的,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重要启迪意义。一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思想渊源探讨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

老子勤政清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勤政清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勤政清廉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领导干部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老子曾做过周景王的守藏史,即为朝议记录的史官(也有学者认为是管理藏书的史官),因不满奴隶主官僚贵族的骄奢淫逸和朝政的腐败衰微而辞官隐居,有《老子》(亦称《道德经》)传世。《老子》虽...

老子和谐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老子和谐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老子的和谐思想虽然可分为自然、政治、社会和人四个层面,但通观老子《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个体的人为基本出发点的。围绕着“道”这一核心,以个人身心的和谐为基点,老子勾画了人与自然、政治、社会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老子在讲个人身心和谐时,突...

老子和谐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老子和谐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应该如何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这一问题有多次论述。应该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的社会发展模式及政治理想,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批评,尤其是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发展模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一直被视为消极的、落后的、保守的思想,被认为是在开历史倒车。显而易见的是,老...

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老子不仅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相联系的,其基本内容是人类应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其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子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则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基础,以“不争”精神为重要原则,以人的“四自...

老子和谐思想的渊源与影响

老子和谐思想的渊源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无疑在老子《道德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也最为全面。然而,老子的和谐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其思想渊源。老子的和谐思想产生之后,和谐便上升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成为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试图实现的目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