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天地不仁(理想中的政治2)》

5.天地不仁(理想中的政治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视之不见(“道”的体验1)》

14.视之不见(“道”的体验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使我介然有知(向着大道前进)》

53.使我介然有知(向着大道前进)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圣人常无心(无心的圣人)》

49.圣人常无心(无心的圣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上士闻道(旧第四十一章)(“道”的姿态3)》

40.上士闻道(旧第四十一章)(“道”的姿态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上善若水(不争之德1)》

8.上善若水(不争之德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上德不德(自以为是的“智慧”)》

38.上德不德(自以为是的“智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善为士者(兵法之不争)》

68.善为士者(兵法之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建者不拔(“道”的功德)》

54.善建者不拔(“道”的功德)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行无辙迹(自然的举止)》

27.善行无辙迹(自然的举止)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三十之辐(“无”的作用)》

11.三十之辐(“无”的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儒家与道家》

一、儒家与道家《论语》与《老子》是并列的代表中国思想的古典书籍​‍‌‍​‍‌‍‌‍​‍​‍‌‍​‍‌‍​‍​‍‌‍​‍‌​‍​‍​‍‌‍​‍​‍​‍‌‍‌‍‌‍‌‍​‍‌‍​‍​​‍​‍​‍​‍​‍​‍​‍‌‍​‍‌‍​‍‌‍‌‍‌‍​。正如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同展现、传递了儒教最初的...

《人之生也柔弱(柔弱之德1)》

76.人之生也柔弱(柔弱之德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曲则全(旧第二十二章)(不争之德2)》

23.曲则全(旧第二十二章)(不争之德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企者不立(旧第二十四章)(多余的行为)》

22.企者不立(旧第二十四章)(多余的行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其政闷闷(落落大方的为政)》

58.其政闷闷(落落大方的为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欠欠​‍‌‍​‍‌‍‌‍​‍​‍‌‍​‍‌‍​‍​‍‌‍​‍‌​‍​‍​‍‌‍​‍​‍​‍‌‍‌‍‌‍‌‍​‍‌‍​‍​​‍​‍​‍​‍​‍​‍​‍‌‍​‍‌‍​‍‌‍‌‍‌‍​。...

《其安易持(于“无为”的实践2)》

64.其安易持(于“无为”的实践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民之饥(取决于上的政治)》

75.民之饥(取决于上的政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不畏威(勿压迫人民)》

72.民不畏威(勿压迫人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民不畏死(何谓天意2)》

74.民不畏死(何谓天意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思想何为文化与朴素的自然相对立的即人类的作为,亦可说是技巧,在此之上积攒发展而成的则被称作文化​‍‌‍​‍‌‍‌‍​‍​‍‌‍​‍‌‍​‍​‍‌‍​‍‌​‍​‍​‍‌‍​‍​‍​‍‌‍‌‍‌‍‌‍​‍‌‍​‍​​‍​‍​‍​‍​‍​‍​‍‌‍​‍‌‍​‍‌‍‌‍‌‍​。对于人类所造...

《孔德之容(“道”的体验4)》

21.孔德之容(“道”的体验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绝圣弃智(回归朴素)》

19.绝圣弃智(回归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

《将欲歙之(倒转思考)》

36.将欲歙之(倒转思考)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取天下(于“无为”之劝诫)》

29.将欲取天下(于“无为”之劝诫)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政治家应当谦虚)》

6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政治家应当谦虚)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和大怨(自然的运作2)》

79.和大怨(自然的运作2)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含德之厚(婴儿的譬喻)》

55.含德之厚(婴儿的譬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关于老子这个人》

三、关于老子这个人说到老子传记的话,最为古老的版本是《史记》中的老子传记​‍‌‍​‍‌‍‌‍​‍​‍‌‍​‍‌‍​‍​‍‌‍​‍‌​‍​‍​‍‌‍​‍​‍​‍‌‍‌‍‌‍‌‍​‍‌‍​‍​​‍​‍​‍​‍​‍​‍​‍‌‍​‍‌‍​‍‌‍‌‍‌‍​。首先是以概略的形式进行介绍,然而由于不确定的...

《谷神不死(“道”的作用2)》

6.谷神不死(“道”的作用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古之善为道者(舍弃智巧的为政)》

65.古之善为道者(舍弃智巧的为政)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道”的体验2)》

15.古之善为道者(“道”的体验2)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兵者不祥之器(何谓战争2)》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何谓战争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反者道之动(旧第四十章)(“道”的作用4)》

41.反者道之动(旧第四十章)(“道”的作用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者万物之奥(“道”的姿态4)》

62.道者万物之奥(“道”的姿态4)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

《道生之(“道”与“德”)》

51.道生之(“道”与“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一(柔软的分层)》

42.道生一(柔软的分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可道(世界万物之始源——“道”)》

1.道可道(世界万物之始源——“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冲(“道”的作用)》

4.道冲(“道”的作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常无为(理想中的政治5)》

37.道常无为(理想中的政治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常无名(理想中的政治4)》

32.道常无名(理想中的政治4)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大上下知有之(理想中的政治3)》

17.大上下知有之(理想中的政治3)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谦让)》

61.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谦让)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大道废,有仁义(无用的仁义)》

18.大道废,有仁义(无用的仁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译文】当至...

《大道泛兮(“道”的姿态2)》

34.大道泛兮(“道”的姿态2)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大成若缺(中空之妙)》

45.大成若缺(中空之妙)大成若欠,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出生入死(理想中的养生)》

50.出生入死(理想中的养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宠辱若惊(自身比俗世间的价值更重要)》

13.宠辱若惊(自身比俗世间的价值更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持而盈之(抽身之时)》

9.持而盈之(抽身之时)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不出户(观己自省)》

47.不出户(观己自省)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不尚贤(理想中的政治1)》

3. 不尚贤(理想中的政治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下面详细阐述一下《老子》的特点和内容:语言简洁深邃:《老子》的语言非常简洁,但却深邃含蓄,往往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理解。这种语言风格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风格:不喜空谈,强调内敛。强调道和自然:《老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15.问:但是,先生也可以从这种自然而荒诞的演绎中得到某种安慰:诸子百家都没有享受香火,孔子也不过在文庙里享受一点冷猪头肉,独有先生和道家,享受了这种只有神仙才能享受的待遇。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内在的思想力量,这是断然不可能的。我向先生求教了...

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

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14.问:我对道家、道教的研究都还不够,等将来有机会再说吧。再问先生一个问题:五斗米道形成后,能不能说这是道教正式建立的标志?答:无论是张鲁的五斗米道还是张角的太平道,都是早期民间道教的性质。但随着五斗米道的发展,...

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2.问:这很有意思,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社会下层,而不在上层;在民间,而不在宫廷。其中有什么本质的原因和必然的因素吗?答:你还应该记得我的一个重要思想和一贯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我们在讨论社会经济思想时...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11.问: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道教形成同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出现直接有关。先生能解释为什么道教是以民间形式出现的吗?答:这与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关。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以民间的“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号召人民聚义...

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老子化胡经》

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老子化胡经》8.问:什么,道教的形成还和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系?这不是两种宗教吗?我从来没有想到两者有关系。我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时代,袁宏《后汉纪》云:“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明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

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

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5.问:那么,又有什么潜在的社会因素和思想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同先生的思想结合,从而使道家有可能变成宗教?答:你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古代社会里,科学与哲学不分,哲学与宗教又不分。最古老的学术思想往往存在于宗教之中...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4.问:学者可怜,没有多大能耐,还必须配上“世主”黄帝才能有权威!凡人也没有大本事,须搭上神仙才有可能成仙。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理解,也说明了作为人,作为学者的先生的思想的伟大,您的思想是“成仙”的条件,成仙的“资格”。没有思想的灵魂,黄帝也不顶用,神仙也无能,还...

“老”怎么变成“黄老”?稷下学派的形成

“老”怎么变成“黄老”?稷下学派的形成3.问:先生此言极是。把学派变成教派,把思想变成宗教信条,甚至用世俗的、行政的力量强迫人民信仰,这是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误入歧途的一种反映,后果并不好。中国历史上有过教训,这里就不多谈了。然而,道家变为道教,成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这是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

《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

《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2.问:是的,先生的说法很客观,也很谦虚,谦虚是实事求是态度的表现。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先生第一个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这就自然使您成为道家的创始人。您没有收学生,但您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这...

哲学流派道家怎么变成道教?

我未开门收徒,“开创”道家“学派”都难说1.问:先生,有关您思想体系的诸问题,我已向您请教得差不多了。我们的讨论也还算是深入的。如果再有问题,还可以再向您请教。今天,我想向您请教一个同您和您的思想体系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您创立的哲学流派道...

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

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20.问:“祸莫大于轻敌”,这是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也是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来,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来。这就是先生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轻敌,就是为福变为祸、胜转为败从主观上创造条件。祸福、损益、强弱、...

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

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17.问:先生已经谈到了您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第二条:“以奇用兵”。我记得先生是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论述“无为”的政治思想时讲到这条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规的方法治国,以出奇的方法用兵,以无所作为取天下。先生一定是把这三条作为一个...

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15.问:这三条很有意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指挥原则,具有先生鲜明的军事思想的特色。就请先生从第一条讲起吧。答:《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我“以退为进”的军事指挥方针:“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

“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13.问: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德国和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也是“兵强则灭”的典型例证。答:“兵强则灭”,是我关于军事问题的重要观点,也是我反对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兵强何以则灭?这不仅是因为兵强则骄,兵骄则败,还因为兵强者终将为人所胜,强中还有强...

“兵强则灭”

“兵强则灭”12.问:作为学生,我怎敢揶揄先生?或许真理与实践之间会存在巨大的时差,或许时间会证明先生的思想不仅是正确,也是超前的。但是,我得承认,先生的有些论断则早已为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例如,您有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重要论断:“兵强则灭。”(第七十六章)先生用柔弱胜刚强的原理说明强硬的东西...

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

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10.问:好,我们也奉行“不争论”的原则。事实上,争论的双方即使一方“胜”了,也不一定说明他正确,“败”的一方也未必就错误,因为有许多左右胜败的因素和条件。还是要像先生所说的:让千年、万年的历史去说明问题吧。这意味着时间、试验和代价。不过也没有别的立竿见影的途径。...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9.问:先生真是大慈大悲,非但见识不同一般,连感情也不同一般。世上有几个军事家在打了胜仗以后抱先生这种哀戚和悲天悯人的心情的?绝无仅有!绝无仅有!“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至理之言,皆千古名言。非先生不敢道,非先生不能道。这与先生反对...

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5.问:照先生这么说,一个国家可以不必配备武装,一个城市可以不设防。这在到处存在冲突与利益之争的现实社会里,行得通吗?答:既然现实世界形成了国家,有国之界与国之分,那就有了国与国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和谐的,也可能是对峙的,和谐或对峙又是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那就...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4.问: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统一的利与害,一时也讲不清楚,我看就不必讨论了,让我们还是回到战争问题上来吧。答:回到战争问题上,我所看到的,只能是“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的后果。大国有三军,人数成千上万。军队驻扎的地方,农事...

对战争的看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

对战争的看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3.问: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这种社会大变动伴随着战争的“罪恶”和灾难,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是伴随着罪恶,不然中国也不会从周朝的一百四十多国变化为十二诸侯,变成七国争雄,再发展到秦的统一。如果从中华民族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看...

老子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

老子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2.问:先生的解释,使我对您的军事思想(应该说是军事哲学)与春秋战国兵家的军事思想的异同有了初步的理解。春秋末年以来由于战争频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兵家,如春秋末年的孙武、司马穰苴,战国的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庞煖、王廖、魏无忌、白起等人,他们既总结、研究军事理...

《老子》是一部兵书

《老子》是一部兵书1.问:和先生一起讨论您的策略思想,使我获益良多。今天,我想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同您讨论有关军事思想的问题。军事思想、军事策略,是同策略思想吻合的。谈到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子》这部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各家对《老子》有不同的看法...

“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31.问:因此先生总结说:“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王弼注云:“四时更运,功成则移。”(《老子注》第九章)他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功成必须身退,才合乎天道。太阳过了正午就偏西,月满以后就亏损,天地运行尚且如此,又何况人乎?天道如此,人当效天,遵循天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9.问:“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的反面是“多难必多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指导思想。小到家,大到国,小到平民百姓,大到一国之君,我看这句话对他们都适用。这实际上就是辩证法的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差别就在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愿天下人想事办事时都能做到从难处着手...

防微杜渐,洞察出微 “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

防微杜渐,洞察出微 “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27.问:防微杜渐,关键在于洞察幽微。能见微知著,须有远见卓识。天地万物在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有变化的征兆可寻。察事者能见微知著,治家治国者能居安思危,就会防患于未然。同这一策略思想相关联,是先生提出的“慎终如始”的思想。先生在同一章(第六十四章)中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23.问:历史决不会论定先生是权谋家的鼻祖,这点,先生完全可以放心。全世界的学者都是把先生当作伟大的思想家来看待的。权谋家会施展高超的阴谋诡计,但决成不了思想家,这是历史的结论。我们还是回到“藏而不露”的问题上来吧。先生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说:“...

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

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21.问:先生这一解释,使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本意。我也长期有这样的误解(不是存心曲解或有心歪曲),以为这是先生的权谋之术、权谋之诲。历代有许多人,包括大思想家、大学者在内,都对先生这句话产生过误解或曲解。例如,韩非以“势”为渊,以赏罚为利器;子由以柔弱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0.问:我也研究过儒学,写过一些论文和专著。从对比和鉴别中,我认为道家思想(包括策略思想)比儒家思想深刻、实用。这决不是因为同先生讨论问题而说好话。只要深入到两家学说中去,学者自会产生共识。先生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都传存于世,学者自可鉴别对比。即以策略思想而言,我...

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

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19.问:一个伟大的思想,又辅之以高明的策略。以高明的策略保证伟大思想的实现,果能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先生有此思想、理想和策略,我很能理解。这是同您应天道之自然、顺物质之本性的“无为”宗旨密切相关的。这“五善”,就是对物性和天道的领悟。但要真正做到“五善”,...

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

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18.问:我又联想到上面讨论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也应该是后发制人的思想的反映。不争先反而能争先。争先恐后,不能如愿;后退一步,海阔天空。把别人捧在前面,自己退在后面,得到的不仅是安全,而且,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微明”是深...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14.问:先生说得好。我不是美化先生,而是服膺先生。说到策略,不能不提到您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的名言:“将欲歙(同翕;《说文》:‘歙,缩鼻也。’转义为收缩、收敛)之,...

“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

“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10.问:先生这段关于用人策略的议论十分精彩。当官的应该好好读读您的书,听听您自己的解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先生主张退守的一个策略的具体化,目的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在这句话后面,先生还总结、归纳了“不争”的原则,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先生说:“是谓不争之...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用人者为之下”9.问:以退为进,又引申为先生说的“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这两句话是承上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来的。本意是指做小事、细事,积累起来就会成为大事。另一层意思还指没有野心。开始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后来事情做大了,这个“小心”始...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8.问:我理解先生的意思。王弼对这句话曾作过这样的解释:“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老子注》第七章)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占先;置之于度外,反而保全。保存自己身体的存在,是以退为进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成其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目...

“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其无私,故能成其私”7.问:先生接着又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不正是他不自私吗?这反而能达到他自私的目的。先生在这里把以退为进的目的,说得再明确不过了。以退为进,就是为了保全自己。表现不为自己,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好处;看来是无私,结果却是以无私达到自私的目的。先生的自白极其坦...

“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

“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4.问:这四条,简单明确。还没有人这样归纳过。我在读《道德经》时,也没能从先生丰富多彩的策略思想中总结出来。第一、第四条,一听就懂;第二、第三条,可以大致理解它的意思,还是请先生深入解释一下吧。答:先说第一条,不为天下先。我曾把“不为天下先”说成是我“三宝...

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

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3.问:先生以“无为”为宗旨、以“柔弱胜刚强”为原则的策略思想,确是与众不同。与众大不同的策略,必是出奇制胜的策略。先生能不能把您的策略思想的要点,对我逐一作简单的介绍?答:说我的策略思想有出奇制胜的高人之处,实不敢当,因为我的策略思...

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2.问:具体说来,我以为,先生的策略思想是同您的“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贵柔守雌原则分不开的。答:一点不错,这是我的策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如果说,“无为”是产生并指导我的策略思想的大前提、总原则,那么,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就是这个大前提、总原则的实...

论策略 《道德经》的策略思想

论策略 《道德经》的策略思想1.问:先生,我们就您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有意义的讨论,我对先生的辩证法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辩证法无所不在,它也涉及策略思想和策略的运用。在以上有关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或多或少已涉及这个问题。今天,想专门就这个问题向先生讨教。策略,按我们今天的解释,是根据形势的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30.问:王弼说:“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老子注》第六十四章)这话讲得真好,译成白话很不讨巧;细细揣摩,能够理解其中的哲理。家事,国事,天下事,哪件事不是这样的呢?量变到质变,这也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法则。答:重要的是真正懂得...

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

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29.问:在先生的辩证法思想中,也包含了这一质量互变的辩证规律。您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毫末(种子的萌芽)不是大树,但毫末不断发展,最终会长成合抱的大树。这时,它同“毫末”就...

“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

“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22.问:这种“物极必反”,强调对立面经常转化的观点,在先生的辩证法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例如,先生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也贯串了辩证法思想,既讲到正面,也讲到反面,又讲到从正面到反面的转化。委曲反而能保全,屈枉反而能伸直,...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21.问:先生总结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深刻的哲理性,对历代人都有超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先生这句名言。《荀子·正名》曰:“权不正则祸托于欲,而人以为福;福托于恶,而人以为祸。此亦人所以惑乱祸福也。”又《荀子·大略》曰:“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9.问:先生,我们已经讨论了事物的对立和依存关系的问题,现在想同您讨论事物对立面互相转化的问题,这也是先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生说过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第五十八章)这些话分量很重,它表明: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15.问:我只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谈论先生的辩证法思想的学术创造的意义,同时代的学者能同您相比较的不多,这个地位是您的哲学上的创造所确定的,不是任何人能捧出来的。先生刚才引了第二章里的话,现在就从第二章先生的有关论述...

《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

《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13.问:先生,关于动与静和这种运动、变化的趋势,我无法得到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但是,先生却通过这一对矛盾的关系,揭示了您辩证法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您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在《道德经》的五千言...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循环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循环论?10.问:我希望我在向先生请教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犯这种简单化、片面的、走极端的错误。我的水平不高,如果提的问题不全面、不正确,还望先生指正。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这就是先生在第十六章中所说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