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原文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①,则皮毛虚弱急薄②,著则生痿躄③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④,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

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卷第十二·痿论篇第四十四原文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①,则皮毛虚弱急薄②,著则生痿躄③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④,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⑤,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⑥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⑦,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①,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⑧,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⑨,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⑩,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11)㢮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2)。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13)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14),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15),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16);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17)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滲灌谿谷(18),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19),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20),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注解】

①肺热叶焦:《太素》、《甲乙经》“肺”下并有“气”字。叶焦,是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损耗的病理状态。

②急薄:形容皮肤干枯无泽,拘急不舒的样子。

③痿躄:躄,下肢行动不便。四肢萎废不用之病。

④枢折挈:枢,枢轴,转轴,在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用手提物曰挈。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之状。

⑤腰脊不举:腰脊不能活动。

⑥肺者,藏之长:肺居于人体五脏的上部,又朝百脉,布津液达于全身。

⑦肺鸣:因肺气不畅而致的喘咳声音。

⑧胞络绝:心包之络脉阻绝不通。

⑨心下崩:心气上下不通,心阳妄动,迫血下行而尿血。

⑩肌痹:《太素》作“脉痹”。经脉空虚,渗灌不足,血行涩滞,痹而不通,发为脉痹。

(11)宗筋:指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12)白淫:此指男子滑精一类病症。

(13)使内:入房。

(14)阳气内伐:伐,侵也。阳热邪气内侵,使津液耗伤。

(15)水不胜火:肾之阴精受损,不能制胜于火热之邪。

(16)络脉溢:表浅部位的血络充血。

(17)主束骨而利机关:筋具有约束骨节而使关节屈伸灵活。

(18)渗灌谿谷:渗透滋灌腠理肌肉及骨节。

(19)阴阳揔宗筋之会:阴阳,指阴经、阳经。揔,音义同“总”,会聚也。宗筋,此特指前阴。张介宾注云:“宗脉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阳阴、少阳及冲、任、督、蹻九脉之所会也。”

(20)阳明为之长:诸经在主润众筋方面,阳明经有主导作用。

【语译】

黄帝问道:五脏的病变能使人产生痿证,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肺主管一身的皮毛,心主管一身的血脉,肝主管一身的筋膜,脾主管一身的肌肉,肾主管一身的骨与髓。所以如果肺脏有热,肺叶焦枯,于是皮毛虚弱干枯而不润泽,严重的就形成痿躄。心脏有热,下肢经脉的血气逆而上行,这样下肢经脉血气空虚,于是便形成了脉痿,关节像折断一样使下肢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站立。肝脏有热,于是胆气外泄而出现口苦、筋膜干燥、筋脉拘急,从而形成筋痿。脾脏有热,于是胃中津液干枯、口渴、肌肉麻痹不仁,从而形成肉痿。肾脏有热,于是骨髓减弱,骨骼枯燥,腰脊不能举动,从而形成骨痿。

黄帝问道:五体痿是如何造成?岐伯回答说:肺在五脏中起着重要作用,又是心的上盖。如果有所失意,所需要的又得不到满足,于是发生肺鸣喘息,肺鸣喘息则进一步产生肺热使肺叶焦枯,所以说五脏均是由于肺脏有热,肺叶焦枯而发为痿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过度,胞络脉阻塞不通,胞络脉阻塞不通,阳气不能发泄而内扰动,于是心气下崩,经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生肌痹,然后发展为脉痿。思想欲望过多,意愿得不到满足,思想浮游在外,或房劳太过,从而使众筋弛纵,发生为筋痿,以致遗精或白带。所以《下经》说,筋痿是肝的病变,由房劳过度所引起的。经常被水湿浸渍,长期从事水上作业,水湿停留体内,或居处潮湿,水湿浸渍肌肉,痹阻于内,肌肉麻痹不仁,于是形成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是长期生活在潮湿之地所造成的。长途远行劳累,又逢气候炎热,热则口渴,口渴而津伤阳气盛,阳盛则热,热停留于肾,肾本为主水之脏,但现在是水不能胜火,于是骨骼枯槁,骨髓空虚,所以双脚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的形成是由热邪亢盛所致。

黄帝问道:如何区别各种痿证呢?岐伯回答说:肺脏有热,面色白,皮毛焦枯;心脏有热,面色红,络脉充满;肝脏有热,面色青,爪甲枯槁;脾脏有热,面色黄,肌肉跳动;肾脏有热,面色黑,牙齿枯槁。

黄帝说:象先生所谈论的痿证内容,就是很全面的了,但是古代医论上说治痿独取阳明,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阳明胃为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其中的营养物质润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骼,主司关节的运动;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能够将营养物质渗透灌注到肌肉腠理之间,与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阳经脉总会于宗筋,又会于气街,阳明经又是所有经脉的统帅,它们都连属于带脉,络属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虚了,宗筋弛纵,带脉不能收持,因而肢体痿弱失去正常功能活动。黄帝问道如何治疗呢?岐伯回答说:针刺病变的经脉,补荥穴以致气,通俞穴而行气,调整虚实以及病情的逆顺,分别在骨、肉、筋、脉、皮当旺的月份进行针刺,于是疾病便容易治愈。黄帝说:讲得很好。

赏析

1.痿病概念

痿,是指肌肉萎缩,四肢不能随意运动的病,《黄帝内经》称之为“痿躄”、“痿疾”、“痿易”等。依据症状特点,有弛缓不收性(“胫纵”)和挛缩不伸性(“筋急而挛”)两类。

2.痿病的病因病机

(1)痿病的发病原因 本篇概括为:①情志不遂。本经文分别从“有所亡失,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方面,强调情志所伤、气郁生热而成痿病。②形劳过度,耗气劫阴,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如“远行劳倦”。③房事过度,劫耗肾阴,阴虚生热成痿,如“意淫地外,入房太甚”。④外感热邪,伤津耗液而成痿,如“逢大热而渴”。⑤湿邪浸渍,久留化热致痿,如“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⑥脾胃损伤,阳明虚损致痿。

(2)痿病的发病机理 痿病形成机理复杂,本篇概述为:①五脏气热致痿。由于五脏分主五体,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所以五脏气热,熏灼津液,导致筋、脉、肉、皮、骨五体失养,从而发生五体痿。至于形成五脏气热的原因,本篇所论有情志太过、劳伤过度、湿邪浸淫和触冒暑热等因素。②肺热叶焦致痿。本经文提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说明痿的病变部位虽在四肢,但产生的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因为《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灵枢·决气》亦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全身各脏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经肺的敷布而获得的,所以“肺为脏之长也”。如果肺叶受到邪热熏灼,使津伤叶焦,高源化绝,则筋脉皮毛骨肉失养,势必导致痿病。总之,肺热熏灼是致痿的重要病机。③脾胃气虚致痿。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的脏腑之气,筋脉肌肉,四肢百骸,无不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以资养。故本经文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亦指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因此,本经文指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更为明确地说:“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引。”④肝肾亏虚致痿。由于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肾主骨,为作强之官。肝肾功能正常,精血充盛,则筋骨劲强,活动正常。如果因各种原因,使肝肾受损,精血亏虚,复因阴虚内热,使筋骨经脉失去濡养,则会导致痿病。本经文所述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有所远行劳倦……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为骨痿”即属这一类型。《黄帝内经》认为思想无穷、情志过用、房事不节、形体劳伤,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亏虚而发生痿病。⑤湿邪浸淫致痿。湿邪浸淫是形成痿证的主要外在因素。如本经文提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长,緛短为拘,㢮长为痿。”湿热浸淫致痿等。总之,长期因气候、居处环境,或受湿、寒湿之邪,均能导致痿病发生。

3.痿病的辨证分类

(1)五脏郁热痿 本篇论述了五脏因外感、内伤生热,致使精、气、血、津液耗伤,不能营养滋润五体,形成痿躄、筋痿、脉痿、骨痿、肉痿等,并叙述了五体痿的诊断要点。

痿躄,以皮肤干枯不荣,肌肉枯萎,四肢痿弱,不能站立和行走,伴有咳喘为主要症状特点的病,基本病机“五脏因肺热叶焦”。

筋痿,以筋脉拘急,肢体拘挛为主症的病。常伴见面色青、爪甲干枯、口苦等症,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加之房事过度,损伤肝肾精血,以致筋脉失养之故。

骨痿,以腰脊不能伸举,下肢痿软不能站立和行走为主要症状的病,伴见面色黧黑少泽,牙齿干枯等症,因“远行劳倦”,又感触热邪,以致伤肾髓减,损骨所致。

脉痿,以关节松弛痿软,下肢软弱不能站立、行走,关节不能收提为特点的病,伴见面赤,体表络脉充血的症状,因心之邪热灼伤阴血,或悲哀太甚,心包络阻隔不通,阳热内扰,热迫血出,以致脉道空虚而成。

肉痿,以面黄肌瘦,麻木不仁,下肢痿弱无力为特点的病。常伴见口渴、肌肉蠕动的症状,因湿邪浸渍,郁而化热,湿热交蒸,熏灼于脾,使脾失于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营养肢体肌肉之故。

(2)湿热痿 以肢体痿弱无力,下肢为甚,伴有肤色黄微肿,肌肤麻木,口渴脘痞,小便色黄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特点的病,如本篇所言“肉痿”病,多因感受湿邪,湿阻阳气,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而成。

(3)脾胃虚弱痿 以肢体痿软无力,甚则肌肉消瘦,常伴有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等症。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皆赖其养。脾胃受损不足,不能化生气血,日久则见本类疾病。所以本篇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证治汇补·痿躄》进一步发挥说:“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

(4)肝肾亏损痿 以下肢痿弱无力,不能站立,甚则不能行走的病,常伴有腰脊痠软、遗精、早泄、头晕、目眩、耳鸣,或耳聋等肝肾亏损之症,多因劳伤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所致,如本篇所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4.痿病的治疗

(1)治痿取阳明 本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突出调理脾胃在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具体方法有补阳明之虚和泻阳明之实。

补阳明之虚,主要针对阳明虚弱之痿病,多为阳明气血虚弱,五脏失其化源,宗筋失养所致。治应补益阳明,使气血充盛,宗筋得滋,痿病则愈。常用方法:①补益阳明之气。多因饮食劳倦,脾胃衰弱气虚血弱,宗筋失其温养,骨节空虚,关节弛纵无力。兼有食少便溏,肌肉萎缩,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以复阳明之正气,方用补中益气汤。②补养阳明之血。此系阳明血虚,筋脉肌肉失去濡养,以致肢体萎软无力,面色萎黄、肢体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宜健脾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合六君子汤。③滋补阳明之阴。由于胃阴耗损,失其柔润筋脉之功,上无供心肺而毛脉枯萎,下不得充肝肾而筋骨萎弱,中焦缺其自养则宗筋弛纵。常有下肢萎弱无力,腰膝痠困,口干舌燥,脉细数,舌质红。治宜培中养胃,滋胃益阴,方用沙参麦冬饮加减。

泻阳明之实,主要针对阳明邪实之痿病。由于邪气壅结阳明,中焦失和,气血化源失常,亦可致痿。若阳明热盛成痿者,治宜泻阳明实热,方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加减;若湿热阻滞中焦,宜清化阳明湿热,方用二妙散加减。

(2)辨证论治 本篇指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强调治痿必须辨证论治,当详辨其虚实。如系肺有热邪,可取肺经输穴太渊穴,采用泻的针刺方法;若为肺气虚弱,可取肺经之荥穴鱼际,采用针刺补法。所以张介宾说:“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后世医家宗从《黄帝内经》论治原则,在方药应用研究方面贡献巨大,如肝阴不足,虚热内炽的筋痿,可选《辨证奇闻》的伐木汤;肾虚所致的骨痿,可选用大补阴丸。若为湿热致痿者,治疗当以清热化湿为法,可选加味二妙散,如果湿象不著者,辛燥之品当慎用。若是脾胃虚弱致痿者,临证用药要细辨是气虚或是阴虚,气虚者可选补中益气汤之类,阴虚者可选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之属。如果是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而成痿者,可用虎潜丸或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筋胶、龟版等。

(3)因时制宜 本篇对痿病辨证论治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强调因时制宜的原则。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