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原文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写。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①。大风汗出,灸...

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

素问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写。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①。大风汗出,灸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应手。从风②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凥分间。鼠瘘③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④。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⑤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水俞五十七穴者,凥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凥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凥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埋湊,无髓孔,易髓无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注解】

①上椎:大椎上。

②从风:迎风。

③鼠瘘:瘰疬溃后穿孔,形如鼠穴。

④解营:解,在此指骨缝。营,在此指穴位。

⑤篡:前后阴之间,即会阴。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众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何进行针灸治疗呢?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袭人体,使人出现寒战、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怕冷。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营卫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风邪过盛用泻法。若感受了很强的风邪,出现颈项疼痛,治疗针刺风府,风府穴在大椎穴的上方入后发际一寸处。感受风邪较重,又出现汗出,治疗灸穴在背后侠脊第六椎旁开三寸处,施灸时医生用手指按压此穴,让病人呼,于是医生有应手之感觉。迎风,怕风,治疗针刺眉头的攒竹穴。失枕,治疗取肩上横骨间的穴位,曲折上肢,抬高手臂,与肘并齐,并灸与肘平齐的脊中部位。腰和季肋胀、痛,牵引少腹,治疗针刺。腰痛不能左右摇转,甚至拘急牵拉睾丸,治疗针刺八髎和疼痛部位,八髎在腰骶骨空中。患鼠瘘病,表现为寒热往来,治疗针刺寒府穴,寒府在膝外的骨缝中。取膝上外侧孔穴时,让病人作揖拜的姿势,取脚心的穴位时,让病人作跪拜的姿势。任脉,起于小腹内位于中极穴下方,向上行于阴毛部,循行腹里,上行经关元穴,至咽喉,上行面颊环绕口唇,循经面部入目(承泣穴)。冲脉,起于气街穴,与阳明相并,与少阴相伴侠脐上行,散布胸中。任脉病变,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病、积聚之类病证;冲脉病变,出现气机上逆,胸腹内拘急疼痛;督脉病变,脊背强硬反张。督脉,起于少腹内,位居少腹下部横骨的中部,在女子向下走循阴道,出尿道外口,男子走循联络阴器,合于会阴,行会阴之后,别行于臀部,循经少阴经和太阳经所属区域,相互联络,向后贯脊内,连属于肾。另一端与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上行于前额,交会于巅顶,进入脑内络于脑,还出行项后,循于肩膊内侠脊下行,抵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在男子,督脉循行阴茎下行到会阴,与女子循行阴道到会阴相同。其体内直行者,沿少腹上行,贯穿脐中,上循贯心,入喉,上行面颊,环绕口唇,上行止于两目之正下方。督脉病变,表现为气逆于上,从少腹上冲于心,疼痛不适,大小便不利,病名为冲疝。在女子还表现为不孕,小便癃闭、大便因痔难行,或遗尿、大便泄痢,咽喉干燥等。督脉病变针灸督脉,病轻者选横骨上的曲骨穴,病重者选脐下阴交穴。若患者气逆于上,喘息有音,治疗时选咽喉正中的天突穴,在两缺盆穴连线之中间,并可参选缺盆穴;若患者气逆于上,上冲于心及咽喉,治疗时选侠颐的大迎穴。若患者行走艰难,膝关节屈伸不利,治疗时选大腿上足阳明经的穴位;若患者坐着膝关节疼痛的,治疗时选臀部的环跳穴;若患者站立无力,骨节像散架一样,治疗时选膝关节附近穴位;若患者膝关节疼痛,疼痛牵引足大趾,治疗时选委中穴;若患者坐着膝关节疼痛,痞塞闷胀,就像有东西塞在里面一样,治疗时选承扶穴;若患者膝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治疗时选背部大杼穴;若患者膝关节疼痛,挛急而痛,牵连小腿像折断一样,治疗时选足阳明经的穴位;若患者膝关节疼痛,松弛萎软,就像与足胫骨分离了一样,治疗时选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穴、足少阴经的荥穴然谷穴;若患者膝关节酸痛无力,站立不能持久,治疗时选足外踝上五寸少阳的络脉。膝关节两侧的辅骨以上、横骨以下的股骨叫“楗”,髋关节称为“机”,膝关节称为“骸关”,侠着膝关节两侧的高骨称为“连骸”,连骸的下方为“辅骨”,辅骨的上方为“腘”,腘的上方称“关”,头后项的横骨为“枕”。水穴有五十七穴位,它们的分布为:尾骶骨以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五五共二十五穴。伏菟以上两行,每行五个穴位,二五共十穴。左右又各一行,每行各五个穴位,二五共十穴。足内踝上左右各一行,每行六个穴,二六共十二穴。髓孔在脑后三分,即颅骨边缘锐骨的下方,一穴在龂基下的颐,一穴在后项正中复骨的下面,一穴在脊椎骨的上孔、正当风府穴上的脑户穴。脊椎骨的下孔在尾骶骨下端的长强穴,面部侠鼻两侧有多个髓孔为穴,或穴位在口腔下面,与两肩的大迎穴相对应。两肩髆的穴位在肩髆的外侧,臂骨的穴位在臂外侧,离尺骨茎头约四寸处的两骨之间。股骨上孔为穴,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膊骨的骨孔为穴,在辅骨的上端,即犊鼻穴。股际骨孔为穴,在阴毛之中动脉下面。骶骨骨孔为穴,在臀部后离髀骨约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纹理归湊,无髓孔,因而髓也无孔。灸寒热病的方法,先灸颈项之大椎穴,根据病人的年龄确定该灸的壮数。再灸尾骶骨末端之长强穴,也是根据病人的年龄确定该灸的壮数。观察背部俞穴有凹陷者施灸,举起上肢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施灸,在两季胁间的京门穴施灸,在外踝上绝骨头的阳辅穴施灸,在足小趾次趾间施灸,在小腿肚下凹陷处的承筋穴施灸,在外踝后灸之凹陷处的昆仑穴施灸,在缺盆骨上方按压坚硬疼痛、有筋僵硬如条索状的地方施灸,在膺中凹陷处的天突穴施灸,在手掌后横骨上的阳池穴施灸,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施灸,在阴毛中有动脉搏动的地方施灸,在膝下三寸的足三里穴施灸,在脚背上有动脉搏动的足阳明经的冲阳穴上施灸,在头顶上的百会穴施灸。在被狗咬伤而出现的寒热病证中,在狗咬伤的部位上灸三壮,按照狗咬伤的常规方法施灸。上述寒热病施灸的地方共有二十九处。对于伤食后所出现的寒热病证,也可以用灸法,假若灸后不愈,应当仔细观察其经脉盛满的地方,多次针刺其穴位,并加服草药进行治疗。

赏析

1.腧穴之精气

腧穴是精气血输注出入的地方,本篇称为“骨空”。腧穴精气来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脏腑之气。②经络之气。③骨髓之气。腧穴是骨之精气所注之处,为本篇之意。由于腧穴汇聚了全身精华之气,所以腧穴是机体抗御外邪的要冲。若穴气旺盛,则邪不得入;穴气虚衰,则邪易乘虚而入。因此,对腧穴之气要注意保护。

2.灸法及应用

(1)灸法的功用 灸法可补可泻,主要针对虚寒证和实寒证:一是灸能散寒。灸法借助艾火温热之性,以驱除经络脏腑寒邪,顺应气血喜温而恶寒特性,①风寒客于肌表之痹痛,可用灸法温经散寒蠲痹。②里寒脘腹胀满之证,亦可用灸法温散里寒以除满。③血寒而瘀滞之证,可用灸法温经散寒,通脉化瘀。④寒气客于足部,致使宗气不下而脉中之血凝滞不通之证,非火灸莫属,灸之则寒去瘀散,血脉自通。二是灸可补虚。灸既能补阳,又能补阴。

(2)艾灸的补泻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施灸的基本原则。灸之补法是让其火缓慢燃烧,自行熄灭;泻法是用口吹气等手段助其火迅速燃烧,尽快熄灭。

3.灸法“以年为壮数”

①以病人的年龄大小数作为施灸的壮数。②以病人患病的长短年数作为施灸的壮数。③以病人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情的轻重、病程长短,作为施灸的壮数。以年为壮数,昭示医者施灸时,要注意因人制宜,因病施灸。既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因素、体质因素,又要考虑所患疾病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综合考虑,辨证施灸。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