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黄帝问曰:平人①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②,脉五动,闰以太息③,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④。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⑤。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⑥,尺不热脉滑曰病风⑦,脉涩曰痹⑧。人一呼脉四动以上...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①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②,脉五动,闰以太息③,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④。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⑤。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⑥,尺不热脉滑曰病风⑦,脉涩曰痹⑧。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⑨,脉绝不至曰死,乍踈乍数曰死⑩。

【注解】

①平人:多指健康无病的人。

②呼吸定息:张介宾注:“呼吸定息,谓一息既尽,而换息未起之际也。”

③闰以太息:闰,余也。张志聪注:“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时,有余不尽而脉又一动,如岁余之有闰也。”

④平息以调之为法:医生调整自己呼吸,使之均匀,以衡量病人的脉息至数。

⑤少气:正气衰弱。

⑥尺热曰病温:尺,指尺肤。尺肤灼热,乃全身发热之征,兼有前述脉数而躁动,是温热邪气壅滞于内,故可诊为温病。

⑦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象数滑,而尺肤不热,为阳邪盛,而非温热邪气,故可诊断为风证。

⑧脉涩曰痹:脉涩为血不调,故当病痹。

⑨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一呼脉搏4次及以上者,是阴精衰竭,阳气无制,亢极欲脱,故死。

⑩乍踈乍数曰死:脉忽慢忽快,阴阳俱衰败乱无主,为死脉。

【语译】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什么样子呢?岐伯回答说: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脉搏跳动两次,呼气、吸气之间加跳一次,如此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五次,这样就叫正常人。所谓正常人,就是指没有疾病的人。常常调整没有病的人的呼吸去测病人的脉搏,一般的方法是没有病的医生常常调匀自己的呼吸,去测病人的脉搏。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一次,一吸气,脉搏跳动一次,为气不足。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三次,一吸气脉搏跳动三次,而且躁动,上肢内侧发热,这是温热性疾病。如果上肢内侧不发热,脉滑,为风病,脉涩的为痹病。人一呼气,脉搏跳动四次以上为死,脉断绝不来为死,脉搏突然快突然慢为死。

赏析

迟、数为脉诊之要,是学医者切脉辨病入门之钥匙

脉理精深微妙,难以掌握;脉象变化万千,指下难明。如陈念祖《医学实在易》说:“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但以脉律来判断,可以提纲挈领,也是普通人都能了解的。本经文主要以脉律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的诊脉方法,是诊脉的基本要求,一直为后世遵循,沿用至今。

(1)“平息以调之为法”常以不病的人,主要指医生,调整呼吸,使之均匀,细心体察所诊之人脉象,以衡量正常人与病态。

(2)以脉律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 ①平脉。人一呼脉律2次,一吸脉律2次,呼与吸交换短暂的间隙脉律约1次,共5次,呼与吸若稍长一些,脉律可多1次,即呼吸一次脉律5~6次,称为“平人”。多无病,即使有病,病情轻浅,容易好转。②病脉。分为不及、太过两方面。不及,指阴阳气血不足,脉象表现为:一呼脉律1次,一吸脉律1次,若加上呼与吸交换短暂的间隙,或者呼与吸若稍长一些,至多不超过4次;太过,主要指邪气亢盛,脉象表现为:一呼脉律3次,一吸脉律3次,若加上呼与吸交换短暂的间隙,或者呼与吸若稍长一些,脉律超过6次。均为病脉,要积极治疗。③死脉。呼吸一次脉律达到8次以上,是阴精衰竭、阳气无制、亢极欲脱之证,或者脉象错乱,是阴阳俱衰竭而脉象败乱无主,病重或极度危险。

(3)应用价值 本篇是前贤为习医者切脉辨病入门之执要,提出先习知脉之大纲。《黄帝内经》对脉象提出了四时规矩权衡、沉浮之纲,或以缓、急、大、小、滑、涩立纲。目前,临床多应用浮、沉、迟、数,或曰迟、数、大、小谓为脉之四纲,或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为脉之八纲。总之不论几脉为纲,迟、数均为其要,《难经·九难》说:“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①。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②,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③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耎弱④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⑤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⑥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⑦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注解】

①胃者,平人之常气也:常气,正常人的脉气。意为无病正常人脉象应具有胃气。

②春胃微弦曰平:春季(肝脏)脉有胃气而略带弦,是正常的脉。吴昆注:“弦,脉引而长,若琴弦也。胃,冲和之名。春脉宜弦,必于冲和之中微带弦,是曰平调之脉。”下文“夏胃微钩”、“长夏胃微而弱”、“秋胃微毛”、“冬胃微石”,义皆仿此。

③钩:夏季主脉,即洪大脉,如钩端微曲之象。

④耎弱:耎,同“软”。、柔和而不劲急的脉象,为脾脏主脉。

⑤代:此指弱极之脉,高世栻注:“代,软弱之极也。软弱极而无胃气,则曰死脉。”

⑥毛:秋季主脉,似浮脉。王冰注:“谓如物之浮,如风吹毛也。”

⑦石:冬季主脉,脉来沉而实,如石沉水中。

【语译】

春季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而兼有弦象,为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果弦象比较突出而从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为肝的病变;如果弦硬劲急而无从容滑利柔和之象,称为没有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主死。春季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微弦中兼有轻浮之象,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病,如果轻浮之象尤其突出,不待秋季马上即可发病。春季脏腑的真元之气布散到肝,以滋养肝脏所主管的筋膜。夏季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而兼有洪象,为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果洪象比较突出而从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为心的病变;如果洪而劲急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称为没有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主死;夏季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洪中兼有沉象,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病,如果沉象尤其突出,不待冬季马上即可发病。夏季脏腑的真元之气通达到心,以滋养心脏所主管的血脉。长夏季节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而兼软弱之象,为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果软弱之象比较突出而从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为脾的病变;如果软弱特别甚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称为没有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主死;长夏季节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软弱中兼有沉象,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病,如果沉象尤其突出,不待冬季马上即可发病。长夏季节脏腑的真元之气润养脾脏,从而再滋养脾脏所主管的肌肉。秋季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兼有轻浮之象,为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果轻浮之象比较突出而从容柔和滑利不足,为肺的病变;如果只见轻浮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称为没有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主死;秋季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轻浮中兼有弦象,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病;如果弦象尤其突出,不待春季马上即可发病。脏腑的真元之气上输于肺,肺能宣散布达营卫阴阳气血。冬季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兼有沉象,为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果沉象比较突出而从容柔和滑利不足,为肾的病变;如果只见沉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称为没有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主死;冬季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沉中兼有洪象,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病;如果洪象比较突出,不待夏季马上即可发病。脏腑的真元之气下注于肾,以滋养肾脏所主管的骨髓。

赏析

1.脉有胃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有胃气之脉,具备:①“弱”是柔和之意。②“滑”指脉来流利。《灵枢·终始》说:“谷气来也徐而和。”张介宾注:“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凡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整齐,有生机勃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目前认为平人之脉要“有胃气”、“有神”、“有根”,实际上脉的神、根仍然是在“脉以胃气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胃气为本”理论应用到其他诊法,如胃气是舌苔形成的基础,故望舌苔以判断胃气的盛衰、邪气的进退;问诊若粥浆不入,知其胃气衰败,预后不良等。

2.脉以胃气为本

辨别平脉、病脉、死脉以及兼脉,主要依据脉中“胃气”。所谓“胃气”,不仅指胃本身具有受纳、腐熟、和降的功能,而且还包含胃腑功能在整个机体中的作用,“胃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本篇有“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以胃气为本,其理由是:①脉气根源于五脏六腑,胃为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②脉中血气源于水谷之气。人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精气均由水谷之气所化,《灵枢·决气》曰:“六气者……然五谷与胃为大海。”③肺气附于胃气,推动脉气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脉气亦离不开肺气之助,然肺气能行血脉之中,常依附于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灵枢·动输》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④胃气运脏真之气于脉中。脏真之气是五脏之先天真气,然其必依赖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在全身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黄帝内经》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对脉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临床重视胃气,尤其对治疗重病危症更需顾护胃气,以及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提出,均具有指导意义。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①,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②;结而横,有积矣③;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④。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⑤,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注解】

①虚里:足阳明胃经之大络,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即心尖搏动处,谓之虚里。

②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盛喘,虚里处搏动之甚如气急之喘促。数,屡次。绝,断绝,搏动停止。张介宾注:“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而言,故曰病在中。”

③结而横,有积矣:结,搏动来迟,时一止。横,充满、坚硬。积,积聚之证。

④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吴昆注:“宗气宜藏不宜泄,乳下虚里之脉,其动应衣,是宗气失藏而外泄也。”

⑤尺脉缓涩:尺,尺肤。改为“尺缓脉涩”,与下文“尺涩脉滑”、“尺寒脉细”文例一致,论尺肤诊与脉诊合参诊病。

【语译】

胃经的大络,贯穿膈肌,络于肺脏,外出于左乳之下,名为虚里,它的搏动,用手即可摸到,用它来诊断宗气的旺衰。如果搏动如喘,急数而兼断绝的,为病在膻中。如果脉来无常数时一停止,且横格于指下,为胃中有积聚。如果脉断绝不复来,宗气败绝,为死征。如果脉搏鼓动衣服,为宗气外泄。寸口脉太过与不及各主一些什么样的病?寸口脉应指而短的,主头痛病。寸口脉应指而长的,主足痛、腿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而上击的,主肩背痛。寸口脉沉而紧的,为病在里。寸口脉浮而盛大的,为病在外。寸口脉沉而软弱,为寒热、疝气、积聚、少腹疼痛等病。寸口脉沉而横格于指下,为胁下及腹中有积聚。寸口脉沉且搏动如喘,为寒热病。脉象盛滑而紧的,为病在外。脉象小实而紧的,为病在内。脉象小弱而涩,为病程较久。脉浮滑而快的,为疾病新起。脉沉而紧急,主疝气、积聚、少腹疼痛等病。脉滑主风病,脉涩主痹病,脉弛缓而滑为里有热,脉盛而紧为腹胀。脉搏的变化与阴阳的变化一致,疾病容易治好;脉搏的变化与阴阳的变化相反,疾病难以治好。脉搏变化与四季之气相一致,病不会很重;脉搏变化与四季之气相违逆及相克传变,疾病就难以治愈。上肢内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部位,如果多青脉,为失血的病证。尺肤肌肉弛缓而脉涩,为肢体困倦、少气懒言的解病。嗜卧、脉盛而大,为失血的病证。尺肤皮肤粗糙滞涩脉滑,为出汗过多津液受伤。尺肤寒凉脉细,为泄泻。尺肤粗脉显热象,为里有热。肝真脏脉出现,到庚日辛日即死;心真脏脉出现,到壬日癸日即死;脾真脏脉出现,到甲日乙日即死;肺真脏脉出现,到丙日丁日即死;肾真脏脉出现,到戊日己日即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真脏脉出现主死的有关内容。

赏析

虚里诊法

虚里诊法,是一古老的诊断方法,尽管在目前中医诊断学上很少提及,但其在临床上的价值是不能忽视的。本经文举例说明了虚里诊的四种情况:①虚里搏动“盛喘数绝”,反映胃及心肺有疾。②虚里搏动“结而横”,说明内有积聚。③虚里搏动“绝不至”(跳动中断,绝而不复),预后不良。④虚里搏动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征,预后差。经文虽然简短,但颇被后世医家重视,尤其在儿科学,魏柳洲说:“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王士雄说:“小儿则脉候难凭,揣此尤为可据。”此外,临证如遇暴厥、大虚大实脉伏不见之证,亦可应用虚里诊法,协助诊断。

素问卷第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文

颈脉动喘疾咳①,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②,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③。已食如饥者,胃疸④。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⑤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⑥,春夏而脉瘦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注解】

①颈脉动喘疾咳:颈脉,人迎脉,属足阳明胃经。张介宾注:“水气上逆,反侵阳明则颈脉动。水溢于肺,则喘急而疾咳。”

②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张介宾注:“目裹者,目下之胞也,胃脉之所至,脾气之所主,若见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是水气淫及脾胃也。”

③黄疸:病证名,多由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所致。

④胃疸:疸,通“瘅”,热也。王冰注:“是则胃热也。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⑤手少阴脉:指神门穴部位之脉。王冰注:“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

⑥未有脏形:脏形,五脏应四时的正常脉象。不见本脏应时之脉象。

⑦脉瘦:脉象沉细。

【语译】

颈部脉搏动明显而且出现喘气,咳嗽为水肿病。眼睑浮肿,像蚕横卧在那里,为水肿病。尿黄而红,嗜睡为黄疸病。吃饭后不久腹中如有饥饿感,为胃中有热。面部浮肿为风病。足胫肿为水肿病。眼睛黄的为黄疸病。妇女手少阴心脉搏动有力为孕子。

脉象有逆四时的,有从四时的,脉搏形态没有隐藏。如春季、夏季脉反瘦小,秋季、冬季脉浮大,就称为脉逆四时。热病脉反安静,泄泻、脱血脉反而实,为病在里而脉虚,病在外脉涩而紧,均为难治之证,称为脉反四时。

人的生命是以饮食物为根本,所以一个人不进饮食物就会死亡,脉象表现如果没有胃气也会死亡。所谓脉象无胃气,为真脏脉,其表现无从容柔和滑利之脉象,如同肝脉不弦、肾脉不沉。太阳脉搏动,脉洪大而脉体长;少阳脉搏动,忽然快、忽然慢,忽然短、忽然长;阳明脉搏动,脉浮大而脉体短。心之正常脉象,像一颗颗连续不断滚动的圆珠一样,往来圆滑,好像用手抚摸琅玕一样,表明心功能正常,如同夏季之脉以胃气为根本;心之病脉,脉搏疾数相连,如同喘气一般,而且有微屈之象,为心之病变。心之死脉危象,脉搏前曲后居,如同手持带钩一样,为心死。肺之正常脉象,脉搏轻虚而浮,如榆叶飘落一样,表明肺功能正常,如同秋季之脉以胃气为根本;肺之病脉,脉搏不上不下,如同循按鸡的羽毛一样,中间空而两边实,为肺之病变;肺之死脉危象,脉搏轻浮,如同风吹细毛一样,为肺死。肝之正常脉象,如手持长杆末梢,软弱而长,表明肝之功能正常,如同春季之脉以胃气为根本;肝之病脉,脉搏充盈滑利,如同抚摸一根长竹竿末梢一样,为肝之病变;肝之死脉危象,脉搏弦硬劲急,如同张开的弓弦一样,为肝死。脾之正常脉象,脉搏从容和缓均匀,如同鸡足踏地一样,表明脾之功能正常,如同长夏之脉以胃气为根本;脾之病脉,脉搏坚实充满而且疾数,如同鸡提脚一样迅速,为脾之病变;脾之死脉危象,脉博尖锐而硬,如同乌鸦之嘴、鸟之爪子、屋漏之水滴和流逝之水一样,为脾死。肾之正常脉象,脉搏圆滑流利兼有回曲之象,按它时有一种坚实的感觉,表明肾之功能正常,如同冬季之脉以胃气为根本;肾之病脉,脉搏如同牵引葛藤一样,脉体坚硬,为肾之病变;肾之死脉危象,脉搏如绳索突然脱落一样,如同用手指弹石一样坚硬,为肾死。

赏析

1.妊娠脉的诊断

本经文提到了妊娠脉的诊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与《灵枢·论疾诊尺》“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相同。手少阴究竟何指?历代注家意见不一:①王冰谓手少阴神门穴处。②张志聪、高世栻谓两手寸口脉的尺部,如高世栻说:“少阴,尺脉也……两手少阴脉动甚者,则知肾气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气,故妊子也。”③马莳谓左手寸口的寸部,马蒔说:“左手寸部属手少阴心经……故知手少阴之脉动甚者,为妊男子也。”④认为“手少阴”当做“足少阴”,如《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临床一般认为尺部脉象滑利有力是妊娠的脉候与《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的精神一致。但按神门穴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如张志聪“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子,以左男而右女”的说法。总之,脉辨妊娠在临床上有一定价值,因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33%,此时心脏收缩力量显著加强,每次搏出量增加,因而脉搏就相应地有力流畅,尽管脉象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有效循环血量和心脏收缩力毕竟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古人凭脉辨妊娠的方法有一定生理基础。

2.论脉时、脉证阴阳相反的具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1)脉时关系 包括脉从四时和脉逆四时。脉从四时,即脉搏的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变化一致,一般不生病,即或生病,病情轻浅,容易治好,脉与四时有规律性的变化在《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述详细。脉逆四时,即脉搏的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变化不一致,甚或相反,病情多深重,疾病多难治。本经文论述了脉搏变化与四季之气相克异常的传变,如“夏胃微钩曰平,……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等,春夏脉搏应浮大滑数为基本特征,却出现了沉细,为脉时相反;或者秋冬脉搏应沉迟细小为基本特征,却出现了浮大,亦为脉时相反,为病情多深重,疾病多难治。

(2)脉证关系 包括脉证相从和脉证相逆。脉证相从,《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心痛”等,为病情单纯,主病轻,预后佳。本经文论述了脉证相逆,如风热外症,脉应浮大而反沉静,是正衰无以抗邪;腹泻与失血,耗损津、血,脉应沉细而反实大,是邪亢无制;实邪在内,脉若有力则正气尚盛能抗邪,今脉反虚,为正气衰竭,无力作脉;病在外,脉应浮滑,是邪气仍在表,反见脉涩坚,为邪已入里盘踞聚结。以上脉证均为正衰邪实之证,病情复杂,主病重,预后差。当脉证相逆时,可能有一真一假,辨证时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