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②,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③。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④,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⑤。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

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②,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③。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④,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⑤。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⑥,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⑦。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⑧,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⑨。天明则日月不明⑩,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注解】

①发陈:万物生发,推陈出新。

②被发缓形:被,通“披”。披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缓。

③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予,同“与”。对待新生之物,当生则生之而勿杀,当与则与之而勿夺,当赏则赏之而勿罚。

④(夏为)寒变:夏宜热,由于春不能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到了夏季不热反寒。

⑤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如出汗;精神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

⑥痎疟:泛指疟疾。

⑦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秋天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⑧飱泄:泻下不消化的食物,也称完谷不化泻泄。

⑨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蓄也,隐隐而不显露。德,指自然界赋予万物生化的内在规律、力量和条件,如空气、雨露等,《庄子·天地》说:“物得以生谓之德。”不止,健运不息。不下,指万物凭借所藏之德,永不泯灭。

⑩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明,明,通“萌”,天昏暗。天气昏暗,阴霾四布,则辰不见日,夜不见月,此为天气反常。

【语译】

春三月,春阳上升,万物生发,推陈出新。自然界物候变化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与之相应,春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晚,晨起宜早,闲庭信步,披开束发,宽衣松带,让形体和缓舒畅;人的精神情志,朝气蓬勃,内蕴盎然生机。这种个人的行为舒展和精神勃发,生之而勿杀,与之而勿夺,赏之而勿罚。于是与春气相应,少阳之气得以生长,为养生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肝,少阳之气得不到生长,待到夏季时阳气当旺而反衰,于是可能发生寒性病变,这是因为能提供生物生化、繁茂生长的阳气不足的缘故。

夏三月,阳气已盛,万物茂盛,而且秀丽。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地阴阳之气氤蕴交感,万物茂盛华美。与之相应,夏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晚,晨起要早,多参与户外活动,活动量宜大,但不要过于剧烈运动,或使自身精神情志过分暴露,始终保持人的神气旺盛饱满。通过较多的运动,或适度的汗出,使体内过盛的阳气宣发于外,同时精神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于是与夏气相应,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为养长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心,或阳气被郁,或阳气耗散,待到秋季可能发生疟疾,这是因为阳气病变收敛不及的缘故,随着时间推移,冬季可能发生危疾重证。

秋三月,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朗气清(亦曰物燥天干),或物色清肃,或风气劲疾。与之相应,秋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早,晨起适当早,闻鸡起舞。精神活动和情感表达从容淡定安宁,以避免秋燥肃杀之气。方法是精神情志逐步收敛,像秋季形态平定的万物,尤其是不要像夏季那样过多参与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而汗出过多,保持肺气平定而清肃。于是与秋气相应,以顺应秋气平定,阳气内敛,为养收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肺,产生咳嗽等肺部疾患,待到冬季可能发生腹泻,这是因为秋时阳气收敛不及,冬季所藏阳气不足的缘故。

冬三月,阳气已伏,万物潜藏,万籁俱静。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冻地裂,亦曰冰天雪地。与之相应,冬季人的行为原则是一定不要扰动已经潜藏好了的阳气。方法是夜卧宜早,晨起要晚,一定要待到太阳升起之后起床,从事必要的生活、生产或运动。精神情志活动隐匿藏伏,像有私意,如获至宝,必要的生活、生产或运动要避寒就温,范围宜小,强度宜低,不宜多次反复汗出,白白耗散阳气。于是与冬气相应,以顺应冬气潜藏不露、内向蛰伏,不耗损于外,为养藏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肾,待到春季可能发生痿证、厥证,这是因为肾伤,根基不固,待春阳升发之时,阳气过少,不能提供生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力量。

上天之气是清净而又光明的,蕴涵和赋予万物生化的内在规律、力量和条件,运转不息,万物永不泯灭。天气昏暗,阴霾四布,则辰不见日,夜不见月,邪气充满天地之间。阳气闭塞于上,地气蒙蔽于下,天地阻隔,云雾不清净,则雨露不降,天地之气不能四布,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于是名木多死,自然界恶劣之气不散,风雨不调,天空中的白露不降,于是草木枯槁不荣。邪风常起,暴雨常作,自然界四时之气不相承接,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于是万物不能欣欣向荣,甚或绝灭。因此,只有圣人才能顺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所以很少产生疾病,万物也不会失其生机,因而生命便不会完结。如果违逆春生之气,则少阳不生,伤肝,如肝气失和;违逆夏长之气,则太阳不长,伤心,如心气不足;违逆秋收之气,则阳不收敛,伤肺,如肺部有燥热,呈现干咳少痰胸满等;违逆冬藏之气,则阳不潜藏,伤肾,如发生肾气耗损。

赏析

1.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和相应物候变化

四时气象的特点是春之“发陈”,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闭藏”。

春,发陈,表征春季春阳生发、推陈出新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即春季阳气生发渐旺,气温转暖,天地间的万物,皆禀此阳生之气而萌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夏,蕃秀,表征夏季阳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阴阳之气氤氲交感,自然界呈现出温暖,风大雨多雷声响,万物茂盛华美。即春去夏来,阳气旺盛,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万物繁荣茂盛,植物开花结果等繁荣秀丽景象。

秋,容平,表征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容貌清肃平定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自然界呈现出风气劲疾、物色清肃。即夏去秋来,草木自然成熟,在此季节,秋风劲急,盛长之炎夏已去,天气转凉,在秋时肃杀作用下,植物即将凋落,大地为之色变,一扫盛夏那种繁荣昌盛的长养景象。

冬,闭藏,表征冬季阳气沉潜,万物蛰伏自固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阳气敛藏,阴寒之气旺盛,气温低寒,自然界万物皆处于潜伏闭藏状态,呈现天冻地裂景象。

在生活中人们只要模仿这些自然景观(亦称之为“仿生学”),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之一——“法于阴阳”,是中华养生至高境界。

2.顺应四时养生方法

中华养生之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关键在于通晓四时的气象特点、相应物候变化,在于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细心体察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1)春季养生方法——养“生”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②精神调摄,要“使志生”。概言之,起居应早起散步、舒缓形体,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愉快,不要扼杀生机,遏伤阳气,尽量使精神放松,意念情志宜促生、多给予、慎夺取、戒杀伐,以适应春气的推陈布新、生发疏达、外向宣散的特点。

(2)夏季养生方法——养“长”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②精神调摄,“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概言之,起居应晚睡更早起床,多参与户外活动,活动量宜大,适度地出汗,保持旺盛饱满精神,不要过激过怒,过于激怒则宣泄太过,损伤阳气,但也不能使之抑郁,抑郁则使阳气内滞等。因为昼长夜短,烈日炎炎是夏季特征,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因此就不要厌恶昼长天热。不宜多睡,要多做户外活动,以利于盛长阳气之宣畅,促使体内过盛的阳气宣发于外,以适应夏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

(3)秋季养生方法——养“收”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②精神调摄,要“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具体地说,起居夜卧宜早,晨起亦适当早,志意安逸宁静,神态从容淡定,不要随意妄动情感,以适应秋气平定,阳气内敛,万物成熟的特点。

(4)冬季养生方法——养“藏”①应时调整生活起居规律,“早卧”以避入夜的阴寒之气,“晚起,必待日光”,是指日出则寒气消散,既能避其寒气,又能就其温热,即“去寒就温”。②采取相应的调神方法,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具体是夜卧宜早,晨起应晚,起居避寒,忌妄动汗出,意念情志宜潜伏忌张扬,要使精神志意像有私意、像已有所得,似藏而不外露之状,使“神气内藏”,以适应冬气潜藏不露、内向蛰伏的特点。

3.违逆四时对人体的伤害

违逆四时损伤人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损伤相应脏腑,二是沿着五行生克异常传变(如母子相及、乘侮传变等),均因养生不当引起。有的当季而发病,有的移时于其他的季节而发病,很多疾病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是违逆养生、不养生或养生不当的必然结果。

(1)违逆春时养生对人体的伤害 春时违逆养生之道,首先伤肝,或因不及,或因太过,而肝气内变。不及伤肝,肝升发作用受遏而内郁,形成肝气郁结,可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太过伤肝,肝气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头胀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等,甚或血随气逆而见吐血、咯血,甚或卒然昏厥。若进一步发展,由于违反春阳升发,少阳之气不生,致使能维持夏季盛长的阳气减少,或者说木伤不能生火,产生寒性病变,如夏天肢体不温,稍食西瓜、冰激凌等食物即腹泻等。总之,违逆春阳升发之季的养生规律,致使维持夏季盛长的阳气减少,所以虽到盛夏,阳气生成不足,仍有寒性病证发生。

(2)违逆夏时养长对人体的伤害 夏时违逆养长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心。不及伤心,体内阳热之气发散不畅,阳气内郁而病热,产生热、痛、疮疡之疾,如火热易使血肉腐败成脓而生疮疡,夏天容易产生局部红、肿、热、痛的化脓性疾病,中医学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太过伤心,体内阳气宣泄太过,使阳气大耗,心气内虚,夏天亦可见心衰患者,太过伤心多见于高温作业之人,容易产生热虚脱。心气内虚之后,延误日久,隆冬之时,人体阳气进一步损伤,病情加重,或变生它疾重病。尤其是心衰患者,久治不愈,或不能正确养生康复,延至冬季,病情加重,冬季是心衰患者非常危险的时期。不仅如此,夏时违逆养长之道,还可以移时于秋季而发生疟疾。

(3)违逆秋时养收对人体的伤害 秋时违逆养收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肺。因不及,阳气不内收,多因阴精不足,易感秋之温燥,进一步伤阴,阴不敛阳,阴虚火旺,肺失清润,多见发热、低热、咳嗽喘气、胸部满闷不适等;因太过,阳气耗散太过,容易感受秋之凉燥,进一步伤阳,至冬时就无充足的阳气温藏于里,加上冬季本寒,阳气进一步大损,失去温化之职,难以消化饮食物,常常发生腹泻、泻下不消化的食物等。

(4)违逆冬时养藏对人体的伤害 冬时违逆养藏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肾,损及肾阴、肾阳。肾阳被伤,封藏失职。随着时间推移,阳气由闭藏潜伏而转为萌生之时,因肾失封藏而“独沉”,无正常升发、长养之能力,所以春季出现全身痿软无力,容易头晕、疲劳困泛、体倦乏力,易患痿病。痿病的发生,很显然是违逆冬时养藏伤肾,肾不生肝,或水不涵木,肝不主筋的结果;还有的人一到春季容易感冒发烧,流感多发、盛行;当然也有的人,在春暖花开之时,依旧手脚不温,甚或手脚冰凉,厥证得以形成。前者是热厥的表现,后者是寒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违逆冬时养藏所造成的。

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①,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②。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③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注解】

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人之生气、长气,秋冬养人之收气、藏气。

②与万物沉浮于生長之门:沉浮,随波逐浪。门,关键,此指四时阴阳。与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

③佩:通“背”字,即违背之意。

④内格: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不一致、相格拒。

【语译】

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生存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人之生气、长气,秋冬养人之收气、藏气,顺从了自然界万物之根本,与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违逆了自然界万物之生存的根本,就会动摇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的根本,耗损真气。故四时阴阳变化,决定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生命的开始和终结,是生和死的根本。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则灾害丛生,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则重病不生,这符合养生法则。这种养生法则,圣人认真对待,亲力而为之;不懂者、愚蠢者,违背四时阴阳变化。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就会生命力旺盛,生命长久;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就会患病,生活质量差,甚或生命夭折,生命不长久。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即使患病,病情轻浅,容易治疗,康复快;违逆四时阴阳变化,患病之后,病情深重,不易治疗,难以治愈,因为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则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不一致、相格拒。所以圣人通过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未病先防的防病思想,达到了养生目的。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时已晚。

赏析

1.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生存之根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它既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医养生学说得以建立的学术支柱。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四时阴阳变化,称之为“万物之根本”。人类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也必然与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在进化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生命机制,通过顺应四时特点调节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调养五脏之气,使之与自然界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用

(1)指导养生,防病延年 ①顺应四时阴阳特点保健。以夏季为例,夏时“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注重形体锻炼,坚持室外活动,多日光浴。情志调节,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使阳气宣散于外。起居调节,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又忌过于趋凉。饮食调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药饵,宜频服淡盐水、绿豆粥、鲜芝麻叶开水冲泡代茶之类防暑。②结合体质特点保养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势,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平秘。如阴盛或阳虚阴盛之人,秋冬养阴,宜适当进行形体锻炼,情志宁静而欢愉,忌孤独凄凉,注意衣着、居室保暖,宜温热食物,如牛羊鸡等畜禽之肉,宜进温热助阳益气补药,少食瓜果,忌寒凉滋腻食物、药饵,亦可行秋冬导引之法;春夏属阳,在防止阳邪感伤前提下,宜食用温平益气和阳之品,如龙眼肉、大枣等物,并可适当进补温热补阳益气药,慎食生冷、油腻,忌苦寒药物攻伐,亦应禁当风凉爽,还可针灸保健穴,如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若是心衰患者,最适宜于夏季治疗。

(2)指导临床,审时施治 ①顺时用膳、用药。药膳顺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时善用薄荷、荆芥之类,夏时善用香薷、生姜之类,长夏善用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秋时善用芍药、乌梅之类,冬时善用黄芩、知母之类等。②辨体参时调阴阳。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春夏素体阳盛阴弱者,用药宜偏寒凉而远温热,以防热伤津液;阴精不足者,当滋阴清热,慎用桂附之类。秋冬素体阴盛阳弱者,用药宜偏温热而远寒凉,以防寒伤阳气;阳气已衰者,当益气助阳,而慎用石膏、三黄之类。古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之说。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春夏贪凉食冷腹痛泄泻、身凉肢厥,即“夏月伏阴”者,当辛热散寒回阳;秋冬厚衣食热过度,阳热内盛而烦渴咳喘,即“冬月伏阳”者,必不免苦寒泄火。③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对于阳气虚弱,入冬即发“冬病”,如咳喘、痰饮等,在夏天给予养阳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等内服,或以温热药制成饼灸、制成硬膏贴敷,借助时令长旺之阳气,培植人体真阳,用以弥补冬时阳气之不足,抗御阴寒之邪,可以预防或减轻病证发作;对于阴精亏损、入夏即发的“夏病”,如疰夏等,在冬天给予养阴药物,如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等,借助时令闭藏之机,培植人体真阴,用以弥补夏时阴精不足,而济盛夏之阳,可以预防或减轻病证发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