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①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

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①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②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俠脊之脉③,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④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⑤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⑦,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帝曰:善。

【注解】

①厌:与上文“验”、“合”之义相通。检验、验证、对照。

②炅:热也。

③侠脊之脉: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

④背俞之脉:足太阳经脉,其行于背部的部分有五脏六腑之俞穴,故名之。

⑤厥气:此指寒气。

⑥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泄,向上泄越。竭,同“遏”,遏止、阻隔不通。寒气客于五脏,阴气阻绝于内,阳气泄越于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暂处离绝状态,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⑦五藏六府,固尽有部:固,作“面”。张志聪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注释:“五脏六腑之气色,皆见于面,而各有所主之部位。”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他所讲的道理必须要在人身上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历史的,必须要与当今的事结合起来;善于谈论他人的事情,必须联系自己的实际。像这样才算把握住了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不致迷惑,对事理了解得明白透彻,这样就称得上是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要问先生的是,通过询问就可以知道,通过目视就可以看到,通过触摸就可得到有关疼痛资料的方法是否可以告诉我?让我有所体验,以便开发蒙蔽,解除疑惑,能够听您谈一谈吗?岐伯连续两次跪拜低头回答说:您希望讲那一方的道理呢?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谈一谈人的五脏突然发生疼痛,是什么邪气使他这样的?岐伯回答说:经脉中的血气流行不止,往复周而不息。如果寒邪侵入经脉,经脉中血气运行迟缓,甚至凝滞不行,所以寒邪停留于经脉外时,运行于经脉中的血就减少;寒邪停留于经脉之中时,脉中气血不通,所以突然发生疼痛。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痛非常厉害而无休止的,有疼痛很厉害不能按摩的,有疼痛按摩可以停止的,有疼痛按摩没有作用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与背相牵引而痛的,有胁肋与少腹部相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大腿内侧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剧痛如死不知人事稍过片刻即复苏的,有疼痛兼呕的,有腹痛而大便泄泻的,有疼痛而大便不通的。上述各种疼痛,表现各不相同,怎么来区别它们呢?

岐伯回答说:寒邪停留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于是经脉收缩而不伸展,如此则经脉拘急,经脉拘急便牵拉经脉外细小的经脉,所以突然出现疼痛。如果遇到了热气,疼痛立即可以停止,假若再感受了寒邪,疼痛便经久不愈。寒邪停留于经脉之中,与人体热气相搏结,于是经脉盛满,经脉盛满,疼痛便不可休止。寒邪停留,热气随之而上,于是经脉充盈胀大,血气逆乱,所以疼痛得非常厉害,不可以用手触按。寒邪停留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气凝聚而不散,小的络脉拘急牵引,因而出现疼痛,用手按压时血气得以散开,所以按压时疼痛可以停止。寒邪停留于督脉,因督脉行于脊背深层,按压达不到病所,因而按压不起作用。寒邪停留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穴,沿着腹部上行,寒邪停留其中,经脉不通,血气阻滞不畅,所以按压时跳动应手。寒邪停留于背俞经脉,血气凝塞而不畅流,血气凝塞则血虚,血虚于是便产生疼痛,背俞与心相连,所以心与背牵引而痛,用手按压时热气可以到达病所,热气到达病所,因而疼痛停止。寒邪停留于厥阴经脉,厥阴经脉下绕阴器上连于肝,寒邪侵袭到厥阴经脉之中,于是血脉凝塞,经脉拘急,所以胁肋与小腹部牵引疼痛。寒邪停留于阴股,血气上逆于少腹,血脉凝塞,上下牵引,所以腹痛向下牵引阴股。寒邪停留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脉之中的血液凝塞,不能注入大的经脉,血气停留而不能畅行,时间久了就成为积聚。寒邪停留五脏,阴寒之气逆而上壅,阴气极盛,阳气未入,所以突然剧痛,失去知觉,如同死去一般,如果阳气来复即可苏醒。寒气停留于肠胃,胃气厥逆上行,所以疼痛而兼呕吐。寒邪停留于小肠,小肠功能失常,水谷不能久留,所以腹痛而兼泄泻。热邪停留于小肠,小肠气机不畅而出现疼痛,热伤津液,唇焦口渴,大便硬干燥不能排出,所以疼痛而兼大便闭塞不通。

黄帝说:上述各种情况就是通过询问便可以知道的,那么通过目视就可以见到的是一些什么情况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均有所属的部位,通过观察五色在面部的表现来诊断疾病。一般说,黄色和红色为热证,白色为寒证,青色和黑色为痛证,这些便是通过目视就可以见到的。黄帝说:通过触摸就可以得到的又是一些什么情况呢?岐伯回答说:这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硬而实的脉象为实证;陷下而虚的脉象为虚证,这些都是通过触摸便可以得到的。黄帝说:讲得很好。

赏析

1.疼痛的病因病机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黄帝内经》认为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外袭、瘀血、虫积等,然其主要因素,则为寒邪,《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本经文所列举的诸种疼痛只有“热气留于小肠”主于热,其余均由寒邪所致,因为寒性凝滞收引,使血脉缩蜷绌急,气血滞涩不畅。

关于疼痛机理,本篇概括为“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即邪气侵犯经脉内外,既可导致气血不通,亦可导致气血衰少,二者均可引发疼痛,换言之疼痛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痛病病机分为:①不通作痛。包括气机不通、气血不通、腑气不通等,原因有寒邪凝滞、燥屎内结、食积、结石等。②脉络拘急收引作痛。常表现出牵引疼痛,如寒客厥阴之脉,“血泣脉急”,可致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③失养作痛。气虚、血虚、阴精亏少或因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濡养,而致不荣作痛。④气逆作痛。本篇说:“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又如肝气上逆、肝气横逆、冲脉气逆等,均可致痛。此外,《灵枢·周痹》还提出肌肉分裂作痛,其文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2.疼痛的诊断要点

疼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黄帝内经》所论疼痛主要有头痛、心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等,然本篇所论十四种疼痛,皆属胸腹腔内脏腑疼痛。疼痛诊断与辨证要点是:

(1)疼痛的时间特点与程度 反映病情的轻重,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按之痛止者”,疼痛较轻,痛有休止病情轻浅;若“痛甚不休”、“因重中于寒,则痛久也”,病情较重;若“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阴阳有暂时离绝之势,病情更甚。

(2)疼痛对按压的反应 反映疾病的虚实,病位的浅深。痛而拒按者,是寒热搏结,按之使气血更加逆乱。按之痛不减者,因寒客部位深在,按之不及病所。按之痛减者,一是使原本凝聚之气血,得以疏散,二是使壅闭之阳气,得以通达。按之搏动应手者,是邪客深部冲脉使血滞而上逆之故。

(3)疼痛的牵引部位 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及与脏腑关系,牵引性疼痛所发生的部位,常可作为确定病位的依据。如心与背相引而痛,是寒客背俞之脉。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及少腹痛引阴股,是寒伤厥阴之脉,因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4)疼痛的寒热属性 一般而言,疼痛喜温、喜按,“得炅则痛立止”者,为寒证,常伴有面白、身寒肢冷、舌淡脉迟等一系列寒象;疼痛喜冷、拒按,得凉缓解者,为热证,常伴有面赤、身热、口渴、尿赤、舌红脉细等一系列热象。

(5)疼痛的兼症辨证 疼痛的兼症,是辨别疼痛病位及其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痛兼积聚,乃邪客小肠膜原之间,寒凝血滞之故;痛伴昏厥,是寒邪伤脏,阴阳之气不相交通所为;痛兼呕吐,为寒犯肠胃,失于和降;痛兼腹泻,为寒犯小肠,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痛兼便秘,乃热灼肠液,津伤化燥所致。

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②,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③矣。悲则心系急④,肺布叶举⑤,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⑥,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⑦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⑧。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⑨,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解】

①百病生于气也: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的失常所致。

②呕血及飧泄: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甚则呕血。肝气横逆,乘犯脾土,则为飧泄。

③气缓:适度的喜能使气和志达,喜乐太过则气涣散不能收持。

④心系急:心系,心与它脏器连系络脉。急,拘急、牵引。

⑤肺布叶举:肺叶张大。

⑥恐则精却:却,退却,精气衰退之意。肾在志为恐,主藏精,恐惧太过则耗伤肾精,故致精却。

⑦气收:此指卫阳郁遏之意。

⑧气泄:热则汗出,气随汗泄。

⑨外内皆越:越,散越。人体正气外内两方面消耗亏损。

【语译】

黄帝说:很好!我知道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弛缓,过悲则气消散,卒恐则气下陷,逢寒则气收聚,遇热则气外泄,突惊则气紊乱,劳累过度则气耗散,久思则气郁结。这九种情况所引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分别会出现哪些疾病呢?岐伯回答说:暴怒则气机上逆,严重时出现呕吐血及泻下没有消化的食物,所以说气上。大喜则心气和缓,志意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气缓。过悲则心系拘急,肺叶伸展上举不畅,上焦阻塞不通,营卫之气不能布散,郁而化热,热留于内,正气耗散,所以说气消。卒恐则精气退却,精气退却则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于下焦,气还留于下焦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气下。逢寒则肌肤腠理闭塞,营卫之气不能畅流,所以说气收。遇热则肌肤腠理开放,营卫之气畅流,汗液大量外泄,所以说气泄。突惊则心悸而无依附,心神无归宿,心中疑虑无定,所以说气乱。劳累过度则常喘息且汗液外出,里外之气均散发于外,所以说气耗。久思则心气凝聚,心神归于一处,正气郁滞而运行不畅,所以说气结。

赏析

1.百病生于气

本经文“百病生于气”概括归纳了众多疾病的发生在于气的失常,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本篇列举外感六淫、情志过激、劳逸太过等因素影响人体,或致脏腑组织耗气太过,或致脏腑之气升降出入失常,出现气之“上、缓、消、下、乱、结、收、泄、耗”等九种病机模式,强调气的失常是百病产生根源。

(1)气虚 气虚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生成不足。如禀赋不足,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二是气的消耗太多。如后天调养失宜,邪伤正气,久病、重病消耗等。本篇所言为耗用太过致虚,如外感火热邪气,致腠理开疏,汗大泄,气随津泄造成气虚,即“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情志郁而化热,热则伤津耗气而致气虚,即“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此外,劳倦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即“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方面,因此气虚常出现为推动无力,温煦失职,防御功能减退,固摄失常,气化不足等病理改变,以神疲乏力、头昏自汗、声低息微、饮食减少、容易感冒、舌淡脉虚等为主要表现。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病理,本篇主要有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方面。

1)气机郁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郁阻的病理状态。气机郁滞的形成多因情志不遂而脏气不舒所致,如本篇所言“思则气结”和《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等。此外,痰湿、瘀血、结石﹑宿食、虫积等有形之邪阻滞脏腑经络,以及外邪入侵,如“寒则气收”等,亦可引起气机郁滞的发生。气机郁滞的病机以全身气机不畅或局部气机郁阻为特征,因气机郁滞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证侯表现各具特点,但临床总以胀闷、疼痛为主。

2)气机逆乱。“逆”的含义有二,一是方向相反,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二是抵触、不顺从、妄行称逆乱,《黄帝内经》所论气机逆乱,既有全身阴阳、清浊、营卫之气运行逆乱,也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妄行反作。本篇当属脏腑气机逆乱之类,本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大怒致肝气上逆,血随气升而病。若因意外的非常事故干扰人体,机体自身无法调控,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心失所养,神无所归,亦会产生“气乱”的病证,即如“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3)气机下陷。是指气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气陷以脾、肾两脏为常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本经文“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皆论脾、肾气虚不足,升举、封藏失职,而表现出眩晕、飧泄、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气陷的病证。

4)气机闭阻。是指全身气机闭郁或重要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轻者昏厥呈一过性,重者多以突然意识丧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为特征。《黄帝内经》讨论的暴厥、薄厥、尸厥以及本篇的大厥即是以阴阳气血逆乱、闭阻不行为其病机。

2.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1)情绪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双面性 情志活动在病因或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体现人体正气旺盛,气血和平,脏腑功能协调,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正常,属生理范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将这些情志变化概称为“五志”或“七情”。只有当外界各种刺激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节限度,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这时情志活动为异常的情志活动,成为内源性病因,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2)情志致病特点 ①首先犯心,多产生精神情志病证。张介宾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认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由于心主宰统帅着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当情志活动失常导致人体发病,则首先会影响到心及其主宰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各种精神情志病证,发为精神病。②直接损伤内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对应配属关系,不同情志所伤之脏不同,其气机失调的表现也各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本篇进一步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③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或加重病情。情志过激发病,因情而发,证候无常,在时间和部位上变化很大。同时不良情志刺激则往往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3)利用情志因素治疗精神疾病 中医学利用“以情胜情”治疗众多精神疾病,其主要原理是:依据情志五行归属,五行生克规律,以情志相互制约的关系治疗精神情志疾患的方法,简称为“情志相胜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扰……恐伤肾,思胜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