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原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①,刺有逆从②,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別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素问卷第十八·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①,刺有逆从②,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別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③,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④,先逆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⑤,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⑥,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⑦,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⑧,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⑨。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寒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⑩。肾病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11)。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12)。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痠,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13)。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注解】

①病有标本: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此指病发有先后,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②刺有逆从:针刺治病有逆治和从治之不同。逆治: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

③治反为逆,治得为从:治疗违反标本之理,为治之逆;符合标本之理,为治之从。

④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治其本,是治其病之本源。

⑤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中满为腑气不行,水谷难入,气血化生无源,属于危急证候,故应先治其中满。张介宾《类经》说:“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脏腑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脏腑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

⑥小大不利治其标:大小便不通(亦可指泄泻),应先治其标病。张介宾《类经》说:“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标。诸皆治本,此独治标,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⑦本而标之: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

⑧标而本之:先治其标,而后治其本。

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并行,即标本同治;独行,指单独治标或治本。张介宾《类经》说:“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⑩冬人定,夏晏食:人定,夜晚睡眠人气安定之时,即戌时。晏食,早饭晚吃之辰时。戌辰属土,当旺而不旺,气绝身死。

(11)冬大晨,夏晏晡:大晨,指早晨天大亮之时。晏晡,指黄昏。马莳注:“冬之大明在寅末,木旺水衰也;夏之晏晡以向昏,土能克水也。”

(12)冬夜半后,夏日昳:日昳,中午十二点以后。马莳注:“冬之夜半在子,土不胜水也;夏之日昳在未,土正衰也。”

(13)冬鸡鸣,夏下晡:下晡,下午三至五点,约申时。马莳注:“冬之鸡鸣在丑,丑土克水也;夏之下晡在申,金衰不能生水也。”

【语译】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病、本病,针刺方法有逆治、从治,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要领,必须首先辨别疾病阴阳属性、先病与后病,而后决定采取逆治、还是从治,或治标、或治本。所以说有的是标病而治标,有的是本病而治本,有的是本病而治标,有的是标病而治本。因此,治疗时有的治标而能取得疗效,有的治本而能取得疗效,有的逆治而能取得疗效,有的从治而能取得疗效。掌握逆治从治基本原则,就大胆治疗,无须顾虑。知道标本治则,治疗总能取得疗效,不知道标本治则,就叫盲目施治。

掌握了阴阳逆从标本治疗原则,可以拓宽医生视野,见到疾病萌芽,就可推论出疾病的发展,从疾病一点变化,就能推测各种疾病危害。从少而到多,从浅显而到博大,从一种疾病推知多种疾病。从疾病外在浅显表现,推论出疾病内在的深层病变;从疾病目前的表现,推论出疾病的发展。标本治疗原则,谈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掌握它是比较难的。不知标本,相反而治为逆治;熟知标本,相顺而治为从治。先发生病变而后出现气血逆乱,这时要治本;先发生气血逆乱而后产生疾病,这时要治本;先感受寒邪产生疾病而后又产生了其他疾病,这时要治本;先因患其他疾病而后患寒证,这时要治本;先发热而后产生疾病,这时要治本。先发热而后产生腹部胀满,这时要治标;先出现病变而后产生泄泻,这时要治本;先出现泄泻而后产生其他疾病,这时要治本,必须首先调理好泄泻,才能治疗其他疾病。先出现疾病而后产生腹部胀满,这时要治标;先患腹部胀满而后产生心烦,这时要治本。人体既有新感之邪气,又有原本体内的邪气,若再出现大小便不通利的应当先治标,大小便通利后应当治本。疾病发生后而表现有余的证象,这时应采用本而标之的治疗方法,即先治本病后治标病;疾病发生后而表现出不足的证象,这时应采用标而本之的治疗方法,即先治标病后治本病。要谨慎地掌握疾病的轻重,根据情况适当调理,病情轻的,标本同治;病情重的或治标或治本。先患大小便不通利而后产生疾病,这时要治本。

有关疾病的传变问题,心病先出现心痛,一日传到肺而咳嗽,三日传到肝而胁肋支撑疼痛;五天传到脾而大便不通、身体沉重疼痛,再三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夜半,或夏季之中午。肺病表现为喘息、咳嗽,三日传到肝而胁肋支撑胀满疼痛,一日传到脾而身体沉重疼痛,五日传到肾而肿胀,再十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日落之时,或夏季日出之时。肝病而头目眩晕、胁肋支撑胀满,三日传到脾而身体沉重疼痛,五日传到胃而腹胀,三日传到肾而腰脊少腹疼痛、腿胫酸,再三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日落之时,或夏季早餐前。脾病而身体沉重疼痛,一日传到胃而腹胀,二日传到肾而少腹腰脊痛、腿胫酸,三日传到膀胱而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再十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人睡安定之时,或夏季在早餐稍晚一点之时。肾病而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三日传到膀胱而背脊筋痛、小便不通,三日传到小肠而腹胀,三日传到心而两胁肋支撑疼痛,再三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天亮之时,或夏季在黄昏之时。胃病而脘腹胀满,五日传到肾而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三日传到脾而身体重,再六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冬季、在夜半之后,或夏季在中午之后。膀胱病而小便不通,五日传到肾而少腹胀、腰脊痛、小腿酸,一日传到小肠而腹胀,一日传到心而身体沉重疼痛,再二日仍然不好,病情危急、乃至死亡,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冬季、在鸡鸣之时,或夏季在黄昏之时。各种疾病都是依照一定的次序传变的,像上述传变方式,都有病情危急乃至死亡之日期,不能应用针刺方法治疗。如果仅仅传变一脏、或三脏、四脏,病情尚轻浅,才可以用针刺方法治疗。

赏析

1.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治病必求于本”,治疗疾病必须探求阴阳这个万事万物的根本,正确把握疾病本质的阴阳属性,平调气血阴阳而获效,这是中医学治疗方法的总体思想,如张介宾《类经》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体现了治病求本之奥妙。在治病求本总体思想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病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经文从标本关系立论,讨论治则治法。

2.标本含义

标与本相对而言,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等。《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标本含义,用以比喻事物上与下、内与外、先与后、病与医等相对应双方的主次先后及轻重缓急。如在医患关系中,病在先,医在后;病为主,医为次。即病为本,医为标,医生所施行的治疗方法需通过病人起作用,即《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本经文主要以疾病先后定标本,原发病、先发病为本,后发病、继发病为标。后世医家进一步扩大了标本的范围,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病症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里病为本,表病为标;在证候上急者为标,缓则为本;外为标,内为本;六腑为标,五脏为本等。

3.标本治则

标本治则,多数教科书概括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同治。本经文强调疾病治疗从本,唯“中满”与“大小不利”二症,无论是属标、属本,均需先治。中满属胃气壅滞,水浆难入,药食不纳,则后天化源竭绝,气机转输失主,故先治;泄泻一证,无论先后,“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否则后天之本已衰,诸证难以彻底治愈。体现了《黄帝内经》重视脾胃为脏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观点,对张仲景保胃气的治则以及李东垣重视培土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病情有间甚之殊,标本有缓急之别,“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代表《黄帝内经》标本治则思想,即本急标缓则治本,标急本缓则治标,标本同等而其势不甚则标本同治。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所论少阴病兼表的证治,因里阳虚不太甚而现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表里双解,属间者并行之类。又如《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此乃为甚者独行的应用。

(王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