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①,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②,非其时各传以与之③。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

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卷第十·咳论篇第三十八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①,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②,非其时各传以与之③。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④。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⑤。此皆聚于胃,关于肺⑥,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注解】

①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由于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的经脉上入于肺。

②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其时,五脏主旺的季节。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病邪而发病。

③非其时,各传以与之:非其时,非肺所主之秋季。之,指肺。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病邪而发病后,在相应的季节,五脏之邪,分别传之于肺而引起咳嗽。

④遗失:失,作“矢”。大便失禁。

⑤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久咳,指上述各种咳嗽历时较长。由于三焦总司一身之气化,囊括一身,以气为用,久咳伤气,咳在三焦,致气壅闭而不行,故令腹满而不思饮食。

⑥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由于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若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伤肺、伤胃,气逆于上而咳嗽,因此咳嗽与肺、胃两脏腑受损关系最为密切;同时,由于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寒湿痰饮经过阳明之脉逆于上,表现咯痰、咳痰,痰涎多清稀,面目浮肿。又因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肺气不降,表现咳嗽、喘气等。

【语译】

黄帝问说:肺病令人咳嗽,为什么?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病变都会令人咳嗽,并非只是肺病。黄帝问说:愿闻其详。岐伯回答说:肺病令人咳嗽,一方面由于皮毛为肺之外合,皮毛首先感受邪气,邪气从皮毛入里伤肺;另一方面寒凉饮食入胃,经脾胃的吸收转输,自中焦经肺的经脉上入于肺,于是寒饮伤肺,最终外邪、内寒两个方面叠加伤肺,引起肺气上逆,这就是肺病令人咳嗽的原理,简称为肺咳。其实五脏六腑的病变都令人咳嗽,五脏各自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病邪而发病,在相应的季节,五脏病变分别传之于肺而引起咳嗽。这是由于人与天地相参合,五脏均有所主的时令季节,在所主的时令季节里,感于寒邪则发病,轻者产生咳嗽,重者泻泄、疼痛。凭借秋季,肺先受邪发病,产生咳嗽;凭借春季,肝先受邪发病,之后传之于肺,肺气上逆而咳嗽;凭借夏季,心先受邪发病,之后传之于肺,肺气上逆而咳嗽;凭借长夏,则脾先受邪发病,之后传之于肺,肺气上逆而咳嗽;凭借冬季,肾先受邪发病,之后传之于肺,肺气上逆而咳嗽。

黄帝问说:如何区别五脏、六腑的病变所产生的咳嗽?岐伯回答说:肺咳之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喘气,甚者咳唾血。心咳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心痛,咽部不舒,如有物梗阻,甚者咽喉肿痛。肝咳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两胁下痛,甚者不可以转动,若转动则两胁下更加胀满不适。脾咳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右胁下隐隐而痛,时牵引肩背不适,甚者不可以转动,活动后则咳嗽加剧。肾咳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牵引腰背疼痛,甚者咳吐涎水。

黄帝问说:六腑的病变所产生的咳嗽如何?六腑的病变从何而来?岐伯回答说:五脏咳久而不愈,就会传之于六腑。六腑受邪发病,腑气通降失职,而肺失肃降,产生咳嗽,称之为六腑咳。脾咳,咳久而不愈,则胃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胃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呕吐,甚者呕出蛔虫。肝咳,咳久而不愈,则胆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胆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呕吐胆汁。肺咳,咳久而不愈,则大肠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大肠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大便失禁。心咳不已,咳久而不愈,则小肠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小肠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失气不止,咳嗽伤气、失气不止亦伤气,症状可进一步加剧。肾咳,咳久而不愈,则膀胱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膀胱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遗尿。五脏六腑所致咳嗽,咳久而不愈,历时较长,则三焦受邪发病,产生咳嗽,称为三焦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咳嗽、腹满、不欲饮食。各种咳嗽,无论是外感(皮毛受邪伤肺)、还是内伤(五脏六腑病变伤肺),与肺、胃两脏腑受损关系最为密切;并且各种咳嗽,虽然病位在肺,为肺气上逆,但最终均会影响中焦脾胃的功能,以致产生痰饮,痰饮再上犯于肺,加重咳证,兼使人出现多痰多涕、面目浮肿的症状。

黄帝问说:咳嗽怎样治疗?岐伯回答说:五脏咳要针刺各自的输穴,六腑咳要针刺各自的合穴,中焦脾胃受损、面目浮肿者要针刺各自的经穴。黄帝说:好。

赏析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1.咳的病因病机

本篇认为咳的病因为风寒之邪,其受邪途径或从皮毛而入,或伤生冷饮食。风寒外袭,“皮毛先受邪气”,由于皮毛为肺之外合,邪气由表及里,内舍其合以伤肺;胃伤生冷,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伤肺,最终发为咳嗽。《黄帝内经》十分明确提出了“内外合邪”的致病观和肺胃失常是致咳之源的病机,为咳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临床上经常食用冰激凌的小孩或成人,患咳嗽的概率大增;同时,对于咳嗽患者,只知道治肺止咳平喘,显然也是不全面的,调理脾胃的升降更为重要。

本篇认为风寒客肺是导致咳之主因,《黄帝内经》其他篇有湿、热、火、燥诸邪外袭皆可致咳,《素问·生气通天论》有“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是伤于湿、《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是伤于暑、《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寒热咳喘”是伤于热、“少阴司天,火淫所胜……疮疡咳唾血”是伤于火、“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咳”是伤于燥等,说明六淫邪气皆能致咳,并非仅见风寒之邪。后世将咳嗽的病因分为两大类,一为外感,二为内伤。外感由六淫邪气所致,内伤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外感中确以风寒之邪为多见,内伤中由饮食所伤、中焦失运、痰湿蕴肺为多见,说明本篇提出的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影响肺胃是导致咳病两大因素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显然,咳嗽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明显。本篇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出发,提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的发病观,这一观点对咳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提示,林佩琴根据四时生长收藏、阴阳升降之理论,指出不同季节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类证治裁》)。很好地发挥了本篇季节与咳嗽关系的理论。

2.咳与脏腑的关系

(1)咳为肺之本病 本篇首先肯定了“肺之令人咳”,强调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或者说咳嗽是肺病之主症,因为肺主宣发、肃降,有主气、司呼吸之功能,所以纵然外感内伤均可致咳,但其根本机制是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引起。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虽咳嗽为肺之本病,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得病,他脏病可影响本脏,本脏病可传至他脏。“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说明咳嗽病变并非只见肺脏疾患,它脏有疾累及于肺,均能导致肺失宣降发为咳嗽,如临床常见脾虚生湿、湿痰蕴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犯、水寒射肺,肾阴亏虚、子盗母气,胃寒停饮、饮邪迫肺等。本篇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医家论咳的准则。也创制了不少颇具成效的方药,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肺咳用麻黄汤,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胃咳用乌梅丸,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等。秦伯未《内经类证》也指出:“咳时小便不禁,用五苓散加党参;咳时频转矢气,且欲大便,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3)咳与肺胃关系密切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胃与咳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①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灵枢·经脉》),肺胃同有主降之特性,所以胃受外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之邪气,使胃失和降,通过肺脉使邪气上传于肺,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②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同居中焦,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一方面可导致土不生金,使肺之气阴不足,宣降失常而产生咳嗽;另一方面,由于营卫之气不充,卫外御邪能力减弱,则易使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③胃主纳,脾主运,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而生痰成饮,痰饮上逆于肺,亦可生为咳嗽。因此,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因此,预防与治疗咳嗽,肺胃并调非常重要。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治疗,使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大黄汤、泽泻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等方剂,均从肺胃着手。临床上由肺胃所致咳嗽是最常见的,如方剂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等,也是咳病治在肺胃的常用方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