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①,皆藏于阴而象于地②,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③也,其气象天④,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

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卷第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①,皆藏于阴而象于地②,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③也,其气象天④,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⑤,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⑥也。

帝曰:气口⑦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⑧,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解】

①地气之所生也:地气,阴气。禀受于阴,其性属阴。

②藏于阴而象于地:藏阴,藏蓄阴精。象地,像大地载藏万物。即藏阴而像地。

③天气之所生:天气,阳气。禀受于阳,其性属阳。

④其气象天:其性象阳气,运动不息。

⑤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肛门。使,使役。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支配和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

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六腑水谷与糟粕宜暂时充实,但不能滞满不行。

⑦气口: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切脉的常用部位。张介宾注:“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

⑧气味:此处代指五脏六腑的精气盛衰、功能状况等。

【语译】

黄帝问道:我熟悉一些医生,有的把脑髓作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有的又把脑髓作为腑,或以肠胃为腑。这些看法完全相反,但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不知道脏腑分类规律,希望听您谈论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是禀受地气而生,它们功能特点是藏蓄阴精,就像大地藏载万物一样,宜蓄藏而不泻,名叫“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之阳气而生,它们的功能特点就像天气一样运转不息,宜向外输泻而不蓄藏。它们将水谷精气传授给五脏,并接受糟粕、传导糟粕,名叫“传化之腑”,饮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经消化后吸收精华,及时转出糟粕。肛门也一样,其启闭依赖五脏之气支配和调节,同时也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饮食物在此也不能久藏。所谓五脏,功能特点是藏蓄精气而不妄泻,所以只为精气充满,而不为水谷充实;所谓六腑,功能特点是传导变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为水谷充实,而不能为精气充满。因此,饮食物从口进入胃后,这时胃是充实的而肠道是空虚的;当饮食物从胃下行到肠道后,这时胃是空虚的而肠道是充实的,所以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黄帝问道:诊察寸口为什么能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疾病?岐伯回答说:胃为水谷之海,是六腑传化的源泉。饮食入口,贮藏于胃,经脾运化精微物质充养五脏,寸口虽然属于太阴肺经,也是足太阴脾经气所注。因此五脏六腑的精气来源于胃,而从寸口上表现出来。风寒湿燥火自然界五气入鼻,藏于心和肺,心和肺发生病变,鼻也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问清病人二便情况,辨别脉搏变化,观察病人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他一些情况。沉迷于鬼神的人,无法同他讲述高深医学理论;鄙夷针刺砭石的人,无法同他讨论精奇医疗技巧;不愿意接受治疗的人,不必勉强给他治疗,勉强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的。

赏析

1.脏腑藏泻理论

(1)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特点 五脏主要功能“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特点;六腑主要功能“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特点;奇恒之腑虽不在五脏之列,但具有“藏而不泻”功能特点,也有别于六腑,故命名为“奇恒之腑”。这是中医学藏象学说脏腑分类法的基本依据。

(2)脏腑藏泻辩证关系 本篇明确指出五脏共性是“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共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即脏主藏、腑主泻。这是中医学理论把内脏区分为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也是贯穿于藏象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要辩证看待脏腑藏泻关系。第一,五脏主藏,同时亦有泻。因为,五脏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也产生浊气,其浊气主要输于六腑,经腑排出体外,即经文所谓六腑“此受五脏浊气”。五脏所藏精气,也会有适当的“泻”。如肝气疏通泻出,肝所藏之血输于经脉;肾藏精,但适度泄精完成生殖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载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即是。第二,六腑以“传化物而不藏”为主,但也有藏。化物中有精气,其精气输于脏而藏之。腑之泻中亦有藏,而不可泻之无度,仅是其藏、其留“不能久”而已。

2.肛门在人体中的地位、作用和应用价值

本篇“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揭示了肛门在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脏与腑藏泻相关,互济互用,魄门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启闭开合有度,是以脏与腑藏与泻功能正常为根据,又是使脏腑藏泻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①五脏支配魄门。肾主司二阴,魄门为肾窍。魄门开合受心神支配,且与脾胃之升降、肝之疏泄、肺之宣降有密切关系。②魄门启闭对五脏六腑产生影响。腑“受五脏浊气”经魄门传泻而出,才能保持五脏清静。但传泻不得太过,必须适当地“藏”。不能不藏,不藏则见脏气升降失调,甚则洞泄而气陷神去;但藏之又不能久,“久藏”则浊气填塞,壅滞六腑,扰乱五脏。亦有学者校注为“魄门亦为六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将肛门作为一个脏腑来看待。

临床上“凡治病,必察其下”,不论外感、内伤,察其大便是否正常,借此可以辨别疾病虚实,判断病人预后吉凶,对诊治都有重要意义。临证时,对于因脏腑之病引起的大便泄泻或便秘,固然应治脏腑之病,以求其本;但在因大便失调而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则应急先调治其大便,以治其标。故《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以昏厥证为例,其二便不禁者,为脏气衰败的“脱证”,预后多不良,治疗当急固其气;大便闭结不通者,多为实证,治疗需急通其便,以泻其邪。

3.寸口诊病原理

本经文“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指出气口能独主五脏的原理。

(1)“气口亦太阴也”,地气通气口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经手太阴肺,转输到五脏六腑、周身百骸。张介宾《类经》说:“气口本属太阴,而曰亦太阴者何也?盖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按《营卫生会》篇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则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

(2)“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天气通气口 大自然清气必依肺脏及肺窍鼻之功能正常,才能与水谷精微化合宗气,行于周身而发挥其各种功能,故通过肺之经脉经过的寸口把握天气情况。

(3)能反映先天的变化,先天之精气通气口 肾为先天,寸口部位上的“太渊”是肺经的“输”穴,又是肺经的“原”穴,“原”穴是先天肾中精气所灌注之处。

因此,《素问·经脉别论》说:“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4.顽固性鼻炎,更多地责之心,从心论治

一般认为肺司呼吸,鼻为肺窍,肺病而呼吸不利或鼻不闻香臭。而心有病鼻不利,容易忽略误诊,延误病情。时下鼻炎患者很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鼻炎,尤其是久治不愈的鼻炎,不妨从心治疗,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心病引起鼻塞或不闻香臭的机理如下。

(1)本文“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自然界之清气,通过鼻而入藏于上焦心肺,布达周身以维持生命。可见自然界清阳之气赖心肺共同作用,才能进入人体。若心肺有病,则不能纳藏精气,从而反映到鼻,而表现出阻塞不利或嗅觉失灵。

(2)心肺经脉所系 《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心脉系肺,鼻为肺窍,所以心有病及肺而影响于鼻,“鼻不利”虽直接受肺影响,但其本则是心病。

(3)嗅觉为心所主 心主神明,司精神意识、感觉思维,而鼻之嗅觉亦属人之感知觉之一,当由心主。临床精神病中,常见嗅觉失常,或幻嗅之证,从心论治,常有神奇疗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