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①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①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②,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③。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⑤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⑥。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⑦,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⑧,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⑨,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⑩。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注解】

①六六之节:即六个甲子,为一年,是周天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甲、子相合六十日一周,为一节。甲子往返循环六周,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

②五运相袭: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变化。

③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变,变异、变化。正名,定正名称,即准确命名。阴阳二气相合而成万物,但诸物所禀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异,根据其阴阳多少而定名称,是事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④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事物内在本质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嗜欲”和“所通”。如赤色苦味入于心,而心气通于夏等。

⑤生之本,神之变:本,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藏神,为神之处,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⑥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居上焦,胸中为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⑦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应于秋气。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而言,当为“少阴”。

⑧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应于冬季,故“少阴”当做“太阴”。

⑨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有少阳生发之性。但其位居于下,故应作“阴中之少阳”。

⑩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以脾脏性质为主而概括胃、肠、三焦、膀胱诸腑。脾居中焦大腹,其气转枢,交通上下,使周身气得以升降往复,故又称“阴中之至阴”。

【语译】

黄帝问道:我很久就听说天地的运转以六六为节律,而成为一年;人体变化以九九为准则,同时人体三百六十五穴位亦与天地相应,不知所谈的是什么内容?岐伯回答说:您之问很重要,请让我详尽阐述之。六六节律、九九准则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推算日月的运行的,气数是用来记生物生长变化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地、日、月的运行循周往复、规律可循、纲纪分明。日行天一度时,月亮行天十三度有余,所以一年四季月大、月小合起来一共为三百六十五日,多余的时日积累起来就设置一个闰月。在日地关系方面,利用浑天仪观测太阳在天体的位置变化,使用圭表测量地面日影方位和长短变化,建立了确定日地阴阳盛衰的标准及天地阴阳盛衰消长规律的理论,计算日周期、年周期,于是天度之数就明白了。黄帝说:我已听说天度之数,希望再听您讲一讲气数如何?如何与天度相合?岐伯回答说:天六六为节律,地以九九为准绳。天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十天干往复六次,共六十日为一甲子,甲子往复六次,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故天为六六之节。自古以来以通晓日月运行规律为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即指阴阳二气。地上有九州,人身有九窍,其气与天之六六之节相通。所以,十天干以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以阴阳之气和谐状态存在,于是和谐的阴阳之气成就了天、地、人。进而天、地、人三气合而为九,在地域则为九州,在人体则为九脏。所以,人的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形脏及心、肝、脾、肺、肾五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地相应。

黄帝说:我已经知晓六六之节、九九制会的规律了,至于先生所说的多余之气积累起来就成润,希望听您说一说盈余之气的内涵,请先生开发童蒙,解释疑惑。岐伯回答说:这些内容是远古时代的君王秘藏而不外泄的,为我老师所传。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您讲一讲。岐伯回答说: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度,四个季度为一年,分属于五行所主管。木、火、土、金、水五运相承袭,分别各主管一定的时令。五运终止,气候变化一周,周而复始,时令已到,相应的气候便会出现,如此循环,如环无端,每一候的变化也是这样。不知一年内六气的加临规律、六气盛与衰、虚与实的形成原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黄帝问道:五运的始末既然如环无端,那么它们的太过与不及是什么样子呢?岐伯回答说:五运化气,更立一年,分别有相胜、盛与虚的变化,这是正常的。黄帝说:平气是什么样子?岐伯回答说:该年气运既非太过,又非不及的年份,谓之平气。黄帝说:太过与不及又是什么样子?岐伯回答说:在本经经文的其他篇章中记载了这些内容。黄帝问道:相胜是指什么内容?岐伯回答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五行所主时令之相胜,分别用它所主管的气来命时脏。黄帝问道:凭什么判断其相胜?岐伯回答说: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运,以五行相生的次序,始于木而终于水,要了解其气的来与不来,当从每年春时开始推算。一般来说,如果节气未到而气候已经出现,称为太过,太过就反侮它所不胜之时脏,乘侮它所胜之时脏,此时称为淫乱之气,即淫气。如果节气到了,但这个节气的气候还未出现,称为不及,不及则胜它之时脏就妄行,它所生之时脏发生疾病,而所不胜之时脏反来侮它,此称之为时脏之气相迫。所谓探求气至,是指节气到了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气候亦出现了。勤谨掌握四季变迁及与它相对应气候变化,如果气候变化与时令节气不一致,那么五运之治不分,邪气伤害人体,是医生所不能禁止的。黄帝问道:五运之气有不相承袭吗?岐伯回答说: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不应当失去正常规律,五运之气不相承袭,就称为失常,失常了就出现变异,产生病变。黄帝问道:五运之气失常而出现变异又会出现怎样情况?岐伯回答说:发生了变异就产生疾病,所胜之时脏病轻,所不胜之时脏病重,如果再反复感受邪气病更重,乃至死亡。不是其所主之时令则病轻,正当其所主之时令则病重。

黄帝说:讲得真好!听说阴阳二气相合而成万物,但诸物所禀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异,根据其阴阳多少而定名称。天地五运之气,阴阳之变化,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有多少的不同,能请您谈谈吗?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详细啊!天、地异常广大,不可以度量,所涉及的问题至真至大,请让我敷陈叙述之。草木生五色,五色变化目不暇接;草木又生成五味,五味甘甜美口不可以胜尝。各人的嗜欲爱好不同,而五色五味进入人体后,分别归于其所入之脏。天以五气饲人,地以五味养人。五气从鼻孔进入人体,首先藏于心肺,向上使人的颜色明润光泽,声音清晰响亮。五味从口进入人体,首先藏于肠胃之中,五味化阴精藏于内,以养五脏之气。天、地气味调和,脏腑血气调,血气津液生成充沛,于是产生了神。

黄帝问道:何为藏象?岐伯回答说:心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神藏的处所,自有变幻莫测、躁动不居之特性,荣华表现在面部,充养血脉,位居膈上阳位,为阳位中阳气最盛的脏,与夏季阳热之气相通。肺是人身气的根本,是藏魄的处所,荣华表现在毛,充养于皮,位居膈上阳位,为阳位中阴气较微弱的脏,与秋季初生的阴气相通。肾是封闭蛰藏的根本,是藏精的处所,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充养骨骼,位居膈下阴位,为阴位中阴气最盛的脏,与冬季阴寒之气相通。肝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是藏魂的处所,荣华表现在爪甲上,充养于筋,位居膈下阴位,为阴位中阳气较微弱的脏,与春季初生的阳气相通。脾为人体饮食物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处所,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充养于肌肉,属于从阳到阴的一种脏,与长夏季节的土气相通。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象人身中的容器,能变化糟粕,转输水谷五味,进而排泄糟粕,吸收精微。大凡十一脏功能正常与否,均取决断于胆。人迎脉胜过寸口脉一倍,为病在少阳经;人迎脉胜过寸口脉二倍,为病在太阳经;人迎脉胜过寸口脉三倍,为病在阳明经;人迎脉胜过寸口脉四倍以上,为阳气格柜。寸口脉胜过人迎脉一倍,为病在厥阴经;寸口脉胜过人迎脉二倍,为病在少阴经;寸口脉胜过人迎脉三倍,为病在太阴经;寸口脉胜过人迎脉四倍以上,为阴气关闭。人迎、寸口脉均胜过平常脉四倍以上,为阴阳邪气俱盛而形成关格,关格脉象盈满,不能吸收自然界精气,与自然一体,于是便会死亡。

赏析

1.脏腑通天模式

《黄帝内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形成了“天人合一”观。本经文从两个层次论述了人生命的产生和活动的规律:①就外部世界而言,人离不开自然界阴阳之气的作用,如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并且清晰地阐明了人之五脏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规律,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说:“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因此,五脏之气通于天地,贯通四时。并进一步指出五脏对五味嗜欲各不相同,而五色、五味对于五脏又各有所通。②就人体本身而言,人是一个在心的主宰下,以五脏为中心,外及五体、五华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统一协调的整体。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总结为:心为生之本,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为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为封藏之本,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为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为仓廪之本,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2.肾主蛰,为封藏之本

《说文》素问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注释:“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肾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言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为精气在体内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条件。“肾者主蛰”从三个方面理解:①为藏伏。肾为阴中之阴,以静藏为其基本特性,犹如自然界冬季,很多昆虫及蛇、熊罴之类冬眠于洞穴之中,至惊蛰时节,阳气升动才振苏活动。②为蕴含强大生命力。肾虽为阴中之阴,但内蕴强大生机,凡繁衍生殖、生长发育,莫不赖肾脏作用,故五脏虽皆“藏而不泻”,而肾脏独以“蛰”喻之。犹如虫兽冬季虽隐伏,而其生命坚固,来年便开始活跃繁衍。③为和谐阴阳、和利精神。肾脏为一身之根本,凡脏腑阴阳周身生命活动,皆赖之以协调和畅,《灵枢·本神》有“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3.肝为罢极之本

本篇“肝者,罢极之本”,后世学者从错简角度、病理角度、生理角度多方面来理解,概要如下:

(1)从错简角度阐释 日·丹波元简《素问绍识》注:“或曰‘罢极’当做‘四极’,‘四极’见《汤液醪醴论》,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也’”。认为“罢”乃“四”之误,“罢极”即“四极”,并引用《汤液醪醴论》“四极”乃“四肢”为证。李今庸《读古医籍随笔》说:“本节‘罢极’的‘罢’当为‘能’字而读为‘耐’,其‘极’字则训为‘疲困’。所谓‘能极’,就是‘耐受疲劳’。人之运动,在于筋力,肝主筋,而司人体运动,故肝为‘能极之本’。后人不识‘能’读为‘耐’和‘能极’之义,徒见古有‘罢极’之词,遂于‘能’上妄加‘四’头而成‘罷’(罢),今应改正。”

(2)从肝病理角度解释 唐·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明·吴昆注:“罢,音皮。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

(3)从肝生理角度解释 清·高世栻《素问直解》注“罢”为“罴”,即“肝者,将军之官,如熊罴之任劳,故为罢极之本。”肝为将军,耐劳而多勇,故为任劳之根本。因“罢”,古代可看作为“罴”之省字,《集韵》注:“罴,或省作罢。”而“罴”《说文》注:“如熊,黄白文。”《尔雅·释畜》注:“似熊而长头高脚,憨悍多力,能拔树木。”《尔雅翼》注:“罴,则熊之雌者.力尤猛。”

另外,也有认为“罢极之本”即“运动之本”、“敷和之本”、“免除疲劳的根本”等,可参。

4.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记载胆为“贯也”,《释文》注:贯“穿也”,言胆的功能贯穿于五脏六腑之中,与本篇“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似同一道理。①唐·王冰以胆为中正、主决断立论。王冰注:“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②金·李杲从“天人相应”观点着眼。《脾胃论》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③明·张介宾从足少阳胆位“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立论。《类经》说:“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④清·程文圃从胆气勇怯加以阐述。程文圃引《医参》语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故十一脏取决于胆。”另外,亦有人从“取”或“决”字义入手注解,如“取”当是“诹”之省借,“诹”的意义为谋,即“凡十一脏谋决于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