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解读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黄帝问曰:春脉如弦①,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①,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②,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③而中央坚,两傍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④,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⑤,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⑥,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⑦。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⑧。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注解】

①弦:此指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②钩:此指钩脉,来盛去衰,比喻为钩。

③毛:此指毛脉,轻虚而浮,势如毛羽。

④营:比喻冬季合脏之脉,虽沉而内隐生机,如军队的营垒。

⑤解:身体困倦,懈怠无力。

中清:,胁肋下虚软处。青,同“清”,冷也。

⑦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善,言其常。恶,言其变。正常脾脉包含于四时四脏正常脉象之中,而不单独出现。若脾胃之气损伤,不能灌溉四傍,就可表现出脾的病脉,或者单独出现。

⑧重强:身体沉重而拘强。

【语译】

黄帝问道:春季之脉像弓弦一样端直以长,怎么样才算是春之弦脉呢?岐伯回答说:春季的脉当属肝脉,肝与东方木气相应,是自然万物发生之本源,因而肝脉来时濡润柔弱虚软而滑,正直而长,所以称为弦脉,与此相反者为病脉。黄帝问道:怎么样才算相反呢?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充实强劲有力,这叫做脉气太过,为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实而且软弱无力,这叫做脉气不及,为病在里。黄帝问道:春季太过的脉象与不及的脉象,各主什么样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说:春季脉象太过,使人出现健忘、眼胀视物模糊、闷冒、眩晕,以及头部疾病等;春季的脉象不及,使人出现胸部疼痛、痛牵背下、两胁肋胀满。

黄帝说:您讲得真好。夏季的脉像钩一样,怎么样才算是夏之钩脉呢?岐伯回答说:夏季的脉当属心脉,心与南方火气相应,是自然万物盛长之本源,因而心脉来时充盛,而去时反衰,所以称为钩脉,与此相反者为病脉。黄帝问道:怎样才算相反呢?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充盛,去时也充盛,这叫做脉气太过,为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盛,而去时反充盛,这叫做脉气不及,为病在里。黄帝问道:夏季太过的脉象与不及的脉象,各主什么样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说:夏季脉象太过,使人出现身体发热、肌肤疼痛,甚至患浸淫疮;夏季脉象不及,使人出现心烦,气上逆如咳嗽吐痰,气下陷如矢气频繁。

黄帝说:您讲得很好。秋季的脉象如水浮物,怎么样才算是浮脉呢?岐伯回答说:秋季的脉当属肺脉,肺与西方金气相应,是自然万物收敛的季节,因而肺脉轻虚而浮,来时急而去时散漫,所以称为浮脉,与此相反者为病脉。黄帝问道:怎么样才算相反呢?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轻虚而浮,中部坚实而两旁空虚,这叫做脉气太过,为病在外;脉气来时轻虚而浮而微弱,这叫做脉气不及,为病在里。黄帝问道:秋季太过的脉象与不及的脉象,各主什么样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说:秋季脉象太过,使人出现气上逆、背痛、郁闷不畅的样子;秋季脉象不及,使人出现气喘、呼吸少气、咳嗽,甚至咳血、喘息肺中有声。

黄帝说:您讲得很好。冬季的脉象如石而沉,怎么样才算是石脉呢?岐伯回答说:冬季的脉当属肾脉,肾与北方水气相应,是自然万物收藏的季节,因而肾脉气来沉而搏指,所以称为石脉,与此相反者为病脉。黄帝问道:怎么样才算是相反呢?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如用手弹石,这叫做脉气太过,为病在外;脉气去时如数的,这叫做脉气不及,为病在里。黄帝问道:冬季太过的脉象与不及的脉象,各主什么样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说:冬季脉象太过,使人出现肢体倦怠、脊背疼痛、少气懒言;冬季脉象不及,使人出现心中惊悸空悬如饥饿一样、季肋空软处清冷、脊中疼痛、少腹胀满、小便改变。黄帝说:太好了!

黄帝说:四季时序之变迁,形成了脉象的变化,然而脾脉主哪一个季节呢?岐伯回答说:脾脉与中央的土气相应,为一个孤脏,位居中央,化生精气以灌溉四傍。黄帝问道:既然如此,那么脾脉的正常、异常可以表现出来吗?岐伯回答说:脾脉正常时显示不出来,脾脉病态时可以反应出来。黄帝问道:脾脉的异常如何表现出来?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像水流一样,这叫做太过,为病在外;脉气来时如鸟之嘴角一样,这叫作不及,为病在里。黄帝问道:先生所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灌溉四傍,那么脾脏太过的脉象与不及的脉象,各主什么样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说:脾脉太过,使人四肢萎废不用、抬举不能;脾脉不及,使人九窍不通利,身体沉重而拘强。黄帝很惊奇地站起来,接连两次拜谢叩头说:很好!我已经知道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最重要的道理。推测五色、脉象的正常与变异,其关键在于一点,即神的运转,总是向前而不回返,若神回返,也就不向前运转了,于是便失去了它的生机。这些重要的理论,都是极其微妙的,将它记录在玉版上,藏在府库里,每天清晨拿出来诵读,取名为玉机吧!

赏析

1.五脏应时、脉随四时而变化

本经文“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为概括语,系统阐述了脉象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周期性变化呈现相适应的节律性变化规律,体现了当代“时间生物医学”所研究生命节律的重要内容。

春,为“万物之所以始生”,春之脉象为“弦”,肝气所主。

夏,为“万物之所以盛长”,夏之脉象为“钩”,心气所主。

秋,为“万物之所以收成”,秋之脉象为“毛(浮)”,肺气主之。

冬,为“万物之所以合藏”,冬之脉象为“营”(亦为“石”,沉),肾气主之。

脾属土,居中央,旺于四季,故脾脉蕴于四脉之中,本篇概之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因脾脉蕴于四脉,使脉有胃气,所以脾脉“善者不可得见”。

2.四季脉象、五脏平脉特征

春之脉“弦”,为肝之脉,特征是“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夏之脉“钩”,为心之脉,特征是“其气来盛去衰”。

秋之脉“毛”,为肺之脉,特征是“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

冬之脉“营”,为肾之脉,特征是“其气来沉以搏”。

脾之脉蕴于四脉之中,特征是“善者不可得见”。

3.四季脉象病脉特征及其主病

四季脉象异常的原因归结为“太过”和“不及”。

春脉为弦,春脉“太过”的特征是“其气来实而强”,临床表现为健忘、眼胀视物模糊、闷冒、眩晕,以及头部疾病等;春脉“不及”的特征是“其气来不实而微”,临床表现为胸部疼痛、痛牵背下、两胁肋胀满。

夏脉为钩,夏脉“太过”的特征是“其气来盛去亦盛”,临床表现为身体发热、肌肤疼痛,甚至患浸淫疮;夏脉“不及”的特征是“其气来不盛去反盛”,临床表现为心烦,气上逆如咳嗽吐痰,气下陷如矢气频繁。

秋脉为毛,秋脉“太过”的特征是“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临床表现为气上逆、背痛、郁闷不畅的样子;秋脉“不及”的特征是“其气来毛而微”,临床表现为气喘、呼吸少气、咳嗽,甚至咳血、喘息肺中有声。

冬脉为营,冬脉“太过”的特征是“其气来如弹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倦怠、脊背疼痛、少气懒言;冬脉“不及”的特征是“其去如数者”,临床表现为心中惊悸空悬如饥饿一样、季肋空软处清冷、脊中疼痛、少腹胀满、小便改变。

脾脉正常的特征是“善者不可得见”,但脾脉异常时则表现明显,即本篇所言“恶者可见”。引起脾脉的异常也有“太过”和“不及”地个方面,脾脉“太过”的特征是“其来如水之流者”,临床表现为四肢萎废不用、抬举不能;脾脉“不及”的特征是“如鸟之喙者”,临床表现为九窍不通利,身体沉重而拘强。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①,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②。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③。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別于阳者,知病从来,別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④。

【注解】

①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受气,遭受病气。所生,我生之脏。五脏从其所生的子脏接受病气,即子病传母。如心病传肝。

②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占,预测。死生,偏义复词,即死亡。朝暮,早晚,引申为时辰。一昼夜十二时辰分属五脏,依生克次序可以推测死生的大约时辰。

③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此言五脏疾病相克而传的顺传方式。五脏之气相互贯通,五脏之气的转移有一定的次序,故五脏有病一般传其所胜之脏,如肝病传脾等。

④至其所困而死:至其所不胜的脏气当旺之时令则死,如脾病至肝当旺之时,则土不胜木克,故死。

【语译】

五脏中的每一脏,总是从它的子脏那里接受病气,然后传给它所胜的那一脏,而将病邪留于生它的那一脏,死于胜它的那一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须待邪气传到胜它的那一脏。病人才死亡。这就是所说的病邪逆传,所以引起死亡。如肝从心那里接受病气,再将病气传于脾,留止于肾,当邪气传到肺时,病人就要死亡。心从脾那里接受病气,再将邪气传于肺,留止于肝,当邪气传到肾时,病人就要死亡。脾从肺那里接受病气,再将病气传到肾,留止于心,当邪气传到肝时,病人就要死亡。肺从肾那里接受病气,再将病气传到肝,留止于脾,当邪气传到心时,病人就要死亡。肾从肝那里接受病气,再将病气传到心,留止于肺,当邪气传到脾时,病人就要死亡。这些均是病邪逆传而死的情况,如果将一日一夜划分为五等分,并分别归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可以推测死亡的大体时间了。黄帝说:人身五脏之气是相互贯通的,五脏病气的传变也都有一定的规律,五脏病气都按照五脏相克的规律进行传变。若不及时治疗,多则或在三个月内,或在六个月内,短则或在三天内,或在六天内,当五脏传遍时,病人就会死亡,这是五脏病顺传的次序。所以说能够辨别一般病脉,就能够判断疾病是从那里来的;能够辨别真脏脉,就可能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这就是说到了它所不胜的时日就要死了。

赏析

正确把握疾病发展规律,预测五脏疾病生死

(1)五脏疾病在传变过程中,病情深重、预后差的判断方法 本经文概括为“至其所困而死”,包括“传五藏而当死”和“死于其所不胜”。

(2)利用“时脏五行归类表”(见《素问·藏气法时论》),可以直接地判断疾病在一年四季、或不同时日的预后情况,进而预测疾病死生。如心衰患者,一般情况下,一年之中最害怕冬季,一日之中最害怕夜半,夜半11点至凌晨1点最危险。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①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②,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③,一名曰厥,胁痛出食④,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⑤,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⑥,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⑦,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发,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注解】

①风者百病之长:长,首也。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常为外邪致病先导,故称之。

②肺痹:病证名。因肺气闭阻不通,发咳上气为主症的病证。

③肝痹,一名曰厥:肝痹,病证名。厥,逆也。以胁痛出食为主症的病证。

④胁痛出食:胁痛,肝病也。出食,食入而出,脾病也。胁痛出食,肝病传脾之兆。

⑤脾风:病证名。以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为主症。

⑥疝瘕:病证名。此指脾经湿热下注于肾,湿热结聚少腹,气机被阻而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为主症的病证。

⑦蛊:毒虫,为病证名。病邪深入,真阴亏蚀,形体消瘦,如被蛊虫吸蚀一样,故名。

【语译】

风是造成很多疾病最首要的邪气。风寒开始侵袭人体时,毫毛竖直,皮肤毛孔闭塞,阳气被郁而发热,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或者出现痹证,肌肤麻木不仁,形体浮肿疼痛,可以用热水熨、艾灸、针刺等方法治疗。倘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向里传到肺脏,病名为肺痹,出现咳嗽、上气等病证;如果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肺传到肝,引起肝病,病名叫肝痹,又叫厥病,出现胁痛及呕吐食物等证,可用按摩或针刺的方法治疗;如果仍然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肝传到脾,病名为脾风,出现黄疸、腹中发热、心烦、小便黄等证,在这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汤浴等方法治疗;如果还不及时治疗 病邪从脾传到肾,病名为疝瘕,出现少腹烦热疼痛、小便尿出白浊,这个病又称为蛊证,可用按摩或药物治疗;如果照样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肾传到心,出现筋脉牵引拘急,病名叫瘛证,可用艾灸或药物治疗;如果继续不及时治疗,病程满了十天,病人即当死亡。肾将病邪传给心,心又再将邪气传给肺,于是又出现恶寒、发热的病证,如此三年当死,这是疾病按五脏相胜规律转变的次序。

然而对于一些突然发生疾病,是不必依照上述传变规律进行治疗。有些疾病的传变不是完全依照上述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等情志因素,直接伤及内脏,使人患上重病。由于过喜伤心,心气虚,于是肾气就乘心;大怒伤肝,于是肺气就乘肝;过悲伤肺,于是心气就乘肺;大恐伤肾,于是脾气就乘肾,这些疾病是不依照上述规律传变的。所以,每一脏各有五种疾病,疾病的传变则五五二十五种变化。所谓“传”,就是“乘”的意思。

赏析

五脏疾病经典传变规律、暴发疾病特殊传变规律及其防治

本经文阐述了外邪侵犯人体是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及重,并以顺传为例说明五脏疾病相互传变的经典规律:风邪(风寒之邪)→皮毛→肺→肝→脾→肾→心。并提示对于疾病要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当病邪尚在浅表时,要积极采用针刺、火灸、按摩、药物、汤浴、熨敷等各种治疗方法,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正气。一旦病邪入里入脏,更要防变,在掌握五脏疾病相克而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治疗。当然临床上疾病多种多样,尤其是内在脏腑疾病,病情变化复杂。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是以“逆行”、“顺传”两种方式所能涵盖的。如骤然暴发的疾病,并没有由表入里的过程,如伤寒直中、瘟疫暴发、虫咬等,故“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再如七情致病,直接伤害内脏,由内而发,随触而动,故发病亦不以其次。临床诊治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疾病在变化,治疗随之而变,随证而变。以本篇为例,风寒侵袭人体,如风寒初客肌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恶寒发热,宜发汗解表,麻黄汤主之。风寒留舍于经脉,气血运行不利,麻痹不仁而为肿痛,可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之汤熨、火灸法治之。邪入舍于肺,肺失宣发肃降,咳逆气上,宜降气平喘,三拗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传入于肝,两胁胀痛,肝木横逆克土,胃气上逆而呕吐,宜疏肝降逆,柴胡疏肝散加姜半夏、旋复花、代赭石。传入于脾,脾湿郁化热,形成湿热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茵陈五苓散治之。传之于肾,有疝瘕之证,见少腹引痛、烦热、小溲白浊等,此肾经湿热,可用萆薢分清饮治之。传之于心,心火亢盛,邪热鸱张,热极生风,筋脉收引拘急抽瘛,宜清心泻火,养阴熄风,清宫汤之类治之。若不能及时施治,传遍五脏,则生命危殆。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①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隐,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②,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③,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④,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帝曰:善。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⑤不通、闷瞀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⑦;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⑧。此其候也。

【注解】

①真脏脉:真脏,此指没有胃气的五脏。指举按坚强,搏击有力,毫无和缓之脉象。

②堕溺:堕,倾跌下坠。溺,落于水中。

③中外急:指沉取(重按)和浮取(轻按)脉象皆劲急。

④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指脉搏摸上去像薏苡子那样短滑而坚。

⑤前后:指大小便。

⑥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⑦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五脏之气,都是由胃气资生,今饮食能入,泄泻得止,为胃气来复的表现,所以五虚证预后也可转好。

⑧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身汗可解在表之邪,后利能去在里之邪,邪去则正安,所以五实证预后也可转好。

【语译】

肩脊腰膝骨骼枯痿,尺肤臀部肌肉瘦陷,胸中气逆痞满,喘息不利,上气不接下气而身体振动,如此大概六个月就要死亡。这是因为真脏脉出现了,就可判断死亡的日期。肩脊腰膝骨骼枯痿,尺肤臀部肌肉瘦陷,胸中气逆痞满,喘息不利,心中疼痛,疼痛牵引肩背后颈,大概一个月就要死亡,这是因为心脏精气大衰,真脏脉脉出现了,就可以判断死亡的日期。肩脊腰膝骨骼枯痿,尺肤臀部肌肉瘦陷,胸中气逆痞满,喘息不利,心中疼痛,疼痛牵引肩背后颈,身体内热,全身肌肉瘦削严重,只要真脏脉出现了,十个月之内就会死亡。肩脊腰膝骨骼枯痿,尺肤臀部肌肉瘦陷,骨髓空虚,两肩下垂,动作衰败,若真脏脉未出现,一年左右死亡;只有真脏脉出现了,才可以判断死亡的日期。肩脊腰膝骨骼枯痿,尺肤臀部肌肉瘦陷,胸中气逆痞满,腹中疼痛,心中不安宁,肩项身体发热,肌肉瘦削严重,目眶凹陷,只要真脏脉出现,眼睛昏暗看不见人,立刻就会死亡;即使眼睛能看见人,到了病脏所不能胜过的时日,也会死亡。正气暴虚,又突然感受外邪,五脏气机阻闭,脉道不通利,正气不能往来流行,就像无意掉于深渊一样,这样突发的疾病,不容易预测死亡的日期。如果脉搏断绝不来,或病人脉搏一呼一吸搏动五至六次,形体肌肉虽不瘦脱,真脏脉也没有出现,但还是要死亡的。

真肝脉之脉象,浮取沉取均劲急有力,如同摸刀口一样硬而锐利可怕,就像按摸绷得很紧的琴瑟弦线一样,病人面色青中兼白而不光泽,毫毛焦枯断折,病情深重,乃至死亡。真心脉之脉象,坚硬搏指有力,就像按薏苡子一样圆滑,病人面色红中而兼暗黑且不光泽,毫毛枯焦断折,病情深重,乃至死亡。真肺脉之脉象,脉大而虚软无力,就像用羽毛轻轻地扫人皮肤一样,病人面色白中兼红而且不光泽,毫毛焦枯断折,病情深重,乃至死亡。真肾脉之脉象,搏击而欲断绝,就像用手弹石块一样坚硬而不柔和,病人面色黑中兼黄而且不光泽,毫毛焦枯断折,病情深重,乃至死亡。真脾脉之脉象,软弱而忽快忽慢,病人面色黄中兼青而且不光泽,毫毛焦枯断折,病情深重,乃至死亡。凡是真脏脉出现了,基本上病情深重,或濒临死亡,不容易治好。

黄帝问道:真脏脉出现了,病情深重,乃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藏精,都要从胃那里获得水谷精气的滋养,胃为五脏之本。五脏所藏的精气不能自己到达手太阴肺经的脉口,必须依靠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肺经的脉口,所以五脏之精气凭借其所主的时令,在胃气的作用下,到达手太阴肺,并以一定的脉象反应出来。所以邪气过胜时,五脏之精气衰弱,在疾病严重的时候,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精气一起到达手太阴肺经,于是真脏脉单独地表现出来,真脏脉独见,是病气胜过了五脏之精气,所以病情加重,乃至死亡。黄帝说:很好。黄帝说:凡是诊治疾病,必须注意观察病人的形体、神气、颜色和光泽,脉搏的盛衰,病程的新久,然后及时地治疗,不要延误了时机。形体与神气表现一致,病情轻浅易治。颜色浮显润泽,病情轻浅易于治好。脉搏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一致,病情轻浅易治。脉象从容柔和滑利,为脉有胃气,病情轻浅易治,及时治疗,或者凭借其所主的时令而治。形体与神气表现不一致,病情深重难治。颜色枯槁,失去润泽,病情深重,难以治好。脉象坚硬劲急,表明病情进一步加重。脉搏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不一致,病情深重,难以治疗。诊察疾病时必须留意观察上述四种病情深重难治的情况,明确地告诉病人。所说的脉搏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不相一致的情况是指:春季见肺脉,夏季见肾脉,秋季见心脉,冬季见脾脉,而且这些脉象均表现为浮悬而欲断绝,或沉而涩,称之为脉逆四时。五脏不应时而旺,在春季、夏季脉象沉涩,秋季、冬季脉象浮大,亦称之为脉逆四时。临床上发热性疾病脉象反而安静,泄泻患者脉象反而大,大失血的病人脉象反而坚实,疾病在里脉象坚实,疾病在外脉象反而不坚实,这些均显示脉证相反的情况,为难治。

黄帝问道: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判断死生,希望听您谈谈这方面情况。岐伯回答说:有五种实的情况可以致死,有五种虚的情况也可以致死。黄帝说:希望听您谈一谈五实五虚。岐伯说:脉象盛大,皮肤发热,腹部胀大,大小便不通,心闷烦乱叫五实证。脉搏细弱,皮肤寒冷,少气不足以息,大小便泄利,不能进饮食叫五虚证。黄帝问道:五实证、五虚证有时可以治愈,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吃了稀粥以后大小便泄注停止了,表明胃气渐渐恢复,所以五虚证也有治愈可能;如果病人身上汗出,大便通利,表明病邪有外出之机,所以五实证也有向愈的可能。

赏析

1.五脏真藏脉的脉象特征

真肝脉,脉象“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脉象“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肺脉,脉象“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脉象“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真脾脉,脉象“弱而乍数乍疏”。

2.疾病深重、预后差的判断方法

疾病重、预后差的判断,本篇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分析:

(1)是“至其所困而死”包括“传五藏而当死”和“死于其所不胜”。如前文所述,本段也有实例再现,如“真肝脉至,……色青白不泽”、“真心脉至,……色赤黑不泽”、“真肺脉至,……色白赤不泽”、“真肾脉至,……色黑黄不泽”、“真脾脉至,……色黄青不泽”等。

(2)是“见真藏曰死,无胃气”本经文分析了一些特例,“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等。虽然真藏脉不见,也疾病深重、预后差。

(3)是“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之“四难”本经文详细叙述了“脉逆四时”的脉象特征“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

(4)是违逆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变化 本经文“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当然可归结为“脉逆四时”的范围。

(5)是脉证不符 本经文“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

(6)是“五实死、五虚死”“五实”是五脏邪气壅盛,“五虚”是五脏精气虚衰,预后不良。当然要具体分析“五实死、五虚死”,若救治得当及时,亦有活者,本经文记载有“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