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解读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①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②,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④,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①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②,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④,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泄之,置其血于瓠壶⑤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注解】

①视举:目上视,癫疾发作时可见到。

②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发作之后而有烦躁不宁。

③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针刺出血,初出血时血色较暗,待其血色转为正常时即停止放血。

④反僵:角弓反张的痉挛状态。

⑤瓠(hù)壶:瓠:葫芦。瓠壶是以葫芦做成的壶。

【语译】

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锐眦;眼角向内开裂于近鼻一侧的,称内眦。上眼胞属外眦,下眼胞属内眦。

癫病开始发生的时候,病人先感到闷闷不乐,头部沉重疼痛,两目上视,眼睛发红,病严重时,会出现心中烦乱不宁。医生可通过病人颜面部的色泽、表情来推断其病将要发作。治疗可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三经的穴位,针刺泻去邪血,直至血色转为正常而后止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口角牵引而歪斜,发出啼叫的声音,喘促,心悸等症,应取手阳明,手太阳两经的穴位,采用缪刺法,向左侧牵引的,刺其右侧;向右侧牵引的,刺其左侧,直到血色转为正常而后止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见腰脊反张而僵硬,因而脊柱作痛,候察病之所在,可取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阳经的穴位,针刺泻去邪血,直到血色转为正常而后止针。

治疗癫病时,医生应当常与病人住在一起,观察所应当取治的部位,当病发作时,根据其有病的经脉,用泻法出血。将泻出的血放在葫芦内,等到再次发作时,葫芦内的血动;如果不动,可灸穷骨二十壮。所谓“穷骨”,就是尾骶骨的长强穴。

赏析

本篇论述了癫证和狂证的病因、证候和治疗方法等,故名“癫狂”。

本节所谓癫疾者,实指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与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有关,老百姓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癫痫大发作常有不同的先兆症状,发作后有的一如常人,也有的在数小时或一二日内仍有某些症状。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所载“先不乐”即为先兆症状,也有先觉有气自小腹上冲至心胸的、先有某些幻觉的、先有痛苦莫名的、先有惊恐的等症状。发作之后,也有“脊痛”、“烦心”、身痛、头痛、倦怠、思维迟钝等不同症状者。

分析以上癫疾症状,对经络辨证定位与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症状表现有发作有闷闷不乐,头重而痛,发作后心烦不宁的,针刺治疗可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三经穴位,用针刺放血,血色由较暗转为正常鲜红色即停止放血;症状表现有口角牵引,继而呼叫、呼吸不畅,如惊恐之状的,可取手阳明、太阳二经穴位,在抽搐或僵直的对侧肢体穴位上放血;症状表现有发作时背肌出项强直性痉挛,出现角弓反张,发作后脊痛的,可选取足太阳、阳明、太阴及手太阳各经的穴位,针刺放血治疗。

观察古老的刺络放血疗法对癫痫病的临床疗效。今人运用三棱针刺破特定穴位附近的浅静脉出血,血止后加拔火罐再吸出血液,结果发现刺血疗法对抑制癫痫病的各类型发作均有明显的疗效。古老刺血疗法治疗癫痫病的机理在于通过刺血改善脑组织的供血状况,通过浅静脉的出血,调整颅内血液的流速、流量、组分、压力等,使微小脑血栓解聚,使微循环再通,以保证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这一网络系统的正常调控活动,促进回返抑制的恢复,使脑组织不能形成异常的瞬间放电。研究发现刺血疗法对癫痫症状有很高的治疗效果,目前此法临床亟待推广使用,让众多的癫痫病人免受疾病的折磨而早日康复。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骨癫疾者,顑①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②。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③,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注解】

①顑(kǎn):相当于腮部。

②大杼脉:膀胱经之大杼穴。

③挟项太阳:挟项两旁的太阳经。当指天柱、大杼等穴。

【语译】

病深入到骨的骨癫病,在腮、齿部位的腧穴和分肉之间,被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强直,出汗,心中烦闷。若呕吐很多涎沫,而气又泄于下的,是不治的死证。病入筋的筋癫病,身体倦屈,筋脉拘急,脉大,治疗宜刺项后足太阳经的大抒穴;若呕吐很多涎沫,气又下泄的,是不治的死证。病入脉的脉癫病,突然跌倒,四肢的脉都胀满而弛纵,脉满之处,都可用针刺出血;如脉不满而陷下的,宜灸挟行于项后两侧足太阳经的穴位,并可灸距腰三寸许的带脉穴,也可灸各经的分肉之间与四肢的腧穴;若呕吐很多涎沫,而气又泄于下的,是不治的死证。上述各癫病,如发作时像狂证一样,就是不治的死证。

赏析

本节论述了根据症状特点而命名的不同类型癫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

癫病反复发作,厥逆之所深入筋脉各骨,有骨癫疾、筋癫疾、脉癫疾。骨癫疾,病深在骨而骨僵直者,齿为骨之余,分肉连属于骨,邪气壅闭,故腮齿肌肉皆胀满。病涉少阴肾,故汗出于外,烦闷于内。阳明之气上逆而呕涎沫,脾肾之气下脱而气下泄,为难治之证。筋癫疾,病久深入于筋而身体反复抽搐痉挛。若呕吐涎沫,二便失禁无气下泄者,是脾肾疲惫,正气衰竭,为难治之证。脉癫疾,病在血脉,四肢经脉胀满而纵,神失所养,筋失其濡,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若昏仆而血脉不胀满者,为正气大虚。同样,若见呕吐涎沫,气下泄之症状,为难治之证。癫疾发作时犹如狂病,是邪气深结于血分,扰乱心神;同时病久正虚,心神失养所致,尤为凶险难治。

经文中提出“疾发如狂者,死不治”,“气下泄,不治”,说明其预后较差。对于前者,可参照《伤寒论》治疗蓄血证“其人如狂”之法,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加减,多有效验。本段讲述了癫病的分类、病证特点、治疗方法及判断死证的依据等等,对于现代癫痫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指导意义。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①,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注解】

①骂詈(lì):责骂。

【语译】

狂证开始发生的时候,病人先有悲伤之情,健忘,容易发怒,经常恐惧,多由过度的忧愁与饥饿所致。治疗可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的穴位,针刺泻去邪血,直到血色转为正常而后止针,并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穴位,以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常有睡眠少,不知饥饿,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最聪明、最尊贵等理智失常的狂妄表现,并且经常骂人,日夜吵闹不休,治疗可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的穴位、舌下廉泉穴、手少阴经的穴位。凡是血脉充盛的可以针刺出血,血脉不充盛的就放弃不用。

狂证病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喜欢歌唱,乱跑乱动无有休止,这由于大恐所致,治疗可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狂证,两目妄见异物,两耳妄闻异声,时常喊叫,这是由于气虚所致,治疗可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及头部、两腮的穴位。狂证病人,多食而不知饱,经常好似见到鬼神,喜欢笑但不显露于外,这是由于喜乐过度所致,治疗可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后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狂证属于新起,未见到上述严重症状时,可先取足厥阴经的左右曲泉穴,以及各盛满的经脉,针刺出血,病可很快痊愈;如果不愈的,可依照上述治狂证的方法取穴刺治,并灸尾骶骨长强穴二十壮。

赏析

本节指出狂病的病因、症状特征和治疗方法。

狂病的病因主要是精神因素,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忧、大恐、大喜等情志刺激过度,冲心犯脑,导致神明失去主宰而发狂;狂病的病因还有营养不良(“饥”)和各种原因所致的“少气”,也就是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狂病病机为神气逆乱或神气虚,病变涉及五脏,分虚实两类证候,成因于忧饥及少气的表现为虚证,表现为狂妄自大、骂人毁物等症的为实证。大喜伤心,神气涣散,心气有余则自高自贵、狂妄自大,心气不足则独自悲伤、暗笑而不发于外。忧思则气结,病及肝、脾、肺,致魂魄不藏,意不内守。肝气有余则苦怒,肝气不足则惊恐;邪在脾则不知饥饱,妄行不休,好歌乐;肺虚魄伤则有妄见、妄闻等幻觉;肾志伤而喜忘其前言。本节叙述的狂病的多种症状,都是精神病患者所常见的。以上说明《内经》时代对精神病已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据《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论,将狂病分为“狂”、“癫”两证,前者多狂躁不宁而多有热象,后者多沉默自卑而没有明显热象。可见后世所言之狂与癫,均属本篇所称之狂病。

因狂病属阳,治法大多用针刺放血的泻法,并依其证候不同而选取多经施治,然而取用脾、胃、大肠三经的穴位是共同特点,这反映了调节中焦气机是治疗狂病的重要思路。

灵枢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①,唏然②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凊取荣,骨凊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凊,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濇。煖取足少阴,凊取足阳明,凊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内闭不得溲③,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

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④也,骨痠,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⑤,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注解】

①身漯漯(tà):漯漯,寒湿。形容身体肿胀并有如同被水淋湿一样的寒栗发抖的症状。

②唏然:寒栗时发出的唏嘘声。

③内闭不得溲:气逆于下,肾与膀胱二经之气不畅,故小便癃闭。

④言吸吸:气怯言语无力。

⑤息短不属:属,连接。息短不属指呼吸短促,不能接续。

【语译】

外受风邪而厥气内逆的病,症状见四肢突然肿胀,身体像被水淋一样寒栗颤抖,时常因寒栗而发出唏嘘声,饥饿时心中就烦乱,吃饱后又多变而不安,治疗可取手太阴与手阳明表里两经,以及足少阴、足阳明经的一些腧穴,如果肌肉清冷的,可取荥穴,骨骼清冷的,应取井穴与经穴。

厥逆病的症状,是两足突然清冷,胸中痛得象要裂开一样,肠中痛得如刀切一样,心中烦乱而不能进食,脉搏无论大小都兼涩象,如身体温暖的,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如身体清冷的,可取足阳明经的腧穴,身体清冷的当用补法,身体温暖的当用泻。厥逆病见腹胀,肠鸣,胸中闷而呼吸不利,治疗可取胸下两胁肋间,咳嗽则脉动应手的腧穴,再取背俞穴,用手按压就觉得轻快的,就是应刺的穴位。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不通,治疗可取足少阴与足太阳两经及骶上的一些腧穴,用长针刺之。

气机上逆,就取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的一些腧穴,病势重的,可取足少阴与足阳明经发生变动的腧穴。如气衰而身体颤抖,言语不相连续,骨节发痠而身体沉重,身体懈惰无力而不能动作,治疗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用补法。如果气息短促,呼吸不能连续,活动就感到气虚而疲乏,治疗可补足少阴经的腧穴,其脉有瘀血时,应刺之出血。

赏析

本段介绍了风逆病和厥逆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风逆证是感受风邪,引起机体气机逆乱,表现以突然四肢肿胀,寒战,饥饿时烦闷,饱食后躁动不宁为症状特点的病证。分别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穴刺治。若兼有寒邪时则分别取上述诸经的井穴和荥穴刺治。

此处所论的厥逆证,其病位广泛,症状复杂多样。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厥逆证其症状表现有别,治疗方法也有区别。如足少阴、足阳明厥逆证,是由于足少阴或足阳明受邪,经气逆乱所致。可有四肢发冷,胸部像要裂开一样难受,肠子像用刀割一样疼痛,且有烦闷不能进食,其脉或大或小,但都带涩象。若身体发热,属于实证,当取足少阴经的筑宾穴刺治,用泻法;若身体清冷的,属于虚证,当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解溪穴,用补法。太阴、阳明厥逆证,是厥逆之气犯及手足太阴、阳明而成疾者。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经气厥逆,可取肝经之章门、期门等穴刺治。也可取在背部以手按之而有舒适快感的肺俞、膈俞等穴。足少阴、足太阳厥逆证,是厥逆之气犯及足少阴、足太阳二经,可使肾气化失司,因而有小便闭塞不通为病。当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筑宾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飞扬、仆参、金门等穴,也可用长针刺骶骨处的长强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