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原文、解读

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原文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①,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②。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

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

灵枢卷四·脉度第十七原文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①,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②。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注解】

①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阅:经历,通达。五脏藏于内,其精气通过所属的经脉上通于头面部七窍(两目、两耳、鼻、口、舌)。

②六府不和则留为痈:六腑功能失调,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郁而发热,热胜则肉腐,而致痈疡。

【语译】

五脏的精气,常由内而上通达于面部的七窍。肺气通于鼻,肺气调和,则鼻能辨别香臭;心气通于舌,心气调和,则舌能辨别五味;肝气通于目,肝气调和,则目能辨别五色;脾气通于口,脾气调和,则口能知道五谷的滋味;肾气通于耳,肾气调和,则耳能听到五音。如果五脏之气不调和,则七窍的功能就会失常;六腑之气不调和,则气血郁滞而生痈疡。所以邪气在腑,则阳脉不和利,阳脉不和则气行留滞,气行留滞则使阳气偏盛。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利,阴脉不和则血行留滞,血行留滞则使阴气偏盛。若阴气太盛,影响到阳气不能营运入内与阴气相交,这叫做“关”;若阳气太盛,影响到阴气不能营运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叫做“格”。若阴阳之气俱盛,表里相隔,彼此不能营运相交,这叫做“关格”。见到“关格”的表现,就不能尽享其天年而早亡。

赏析

本节论述了五脏与七窍的密切联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别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饮食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

病理上,如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所以说“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说明五脏功能失调,不能正常发挥“内阅于上七窍”的作用,反映在外部,表现为“七窍不通”,即五官七窍功能低下或发生异常变化。

临床上,以肺气通于鼻与心气通于舌为例。肺的某些疾病表现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如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的病变,通过治肺可获效。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的功能失调或有心脏疾病,会从舌上反映出来。舌的主要功能是主管味觉和表达语言。如心血不足,味觉功能会减退;心神失常,舌会发硬;如心火太旺,舌尖会发红,甚至出现溃疡;心脉为瘀血所阻,舌色会黯淡、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舌下两条静脉会增长、增粗。反之,如果舌出现以上异常变化,结合其他症状,即可推断心的病变,通过治心可获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