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解读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①。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②,七以法星③,八以法风④,九以法野⑤。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①。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②,七以法星③,八以法风④,九以法野⑤。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锺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⑥,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⑦,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抟,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⑧,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⑨,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蝱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⑩,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注解】

①始于一而终于九: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终,十则是一与九相加之和,也是新一的开始。自然界的一切数字均是一至九这九个数变化而成。

②六以法律:六数取法于六律,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③七以法星:用七数取法于天之七星。

④八以法风:用八数以应八方之风。

⑤九以法野:用九数取法于九野。九野是古代九州岛岛区域的划分。

⑥筩其而身员其末:筩,同“筒”。指使针身圆直而针尖细圆。

⑦音者冬夏之分,分子子午:音指五音。五味比象五数,位居中央。根据九宫数之位,一为北方之坎宫,时令为冬至,地支为子;九为南方之离宫,时令为夏至,地支为午。五居中宫,于坎离子午之间而分阴阳。

⑧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六律调节声音,分为阴阳,应于四时,合于十二经脉。

⑨氂:长毛。

⑩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方之风合于人之八大关节。

【语译】

黄帝说:我听先生您所讲解有关九针的理论,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还不能完全领悟,我冒昧地问您一下,九针是怎么样产生的,是根据什么而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岐伯回答说:九针是取法于天地之大数的,天地之大数是从一开始而终止于九。所以第一针取法于天,第二针取法于地,第三针取法于人,第四针取法于时,第五针取法于音,第六针取法于律,第七针取法于星,第八针取法于风,第九针取法于野。

黄帝问道:以九针来应九数,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古代圣人创立天地之数理,从一起始,到九终止,所以将大地分立为九野,九乘以九,即九九八十一为黄钟之数,九针也恰好与此数相应。一数应天,天为阳,五脏中与天相应合的是肺,肺位最高,为五脏六腑的华盖,皮毛为肺的外合,皮毛在体表,为人体的阳位,因而在制针时,针头大而针尖锐,使它不能刺得太深,而伤损了人的阳气。二数应地,地为土,在人身中与土相应的为脾和肌肉,因而在制针时,针体圆直象竹管,针尖呈卵圆形,所以在针刺时不会损伤肌肉,假若肌肉受到损伤,脾气就会衰竭。三数应人,人的生长与生存依赖血脉运行血气濡养,所以制针时,针身大但针尖圆而微尖,可以用它来按摩穴位,疏通血气,使邪气外出。四数应四时,四时是指四时八方的风邪侵袭人体经络之中,使经脉血气阻滞成为痼疾,所以在制针时,针体直而长,针尖锋利,可以用它来放血泻热,根除痼疾。五数应五音,五数居中央宫,位于冬至、夏至两节气之间,子时和午时之中,因而阴阳相离,寒暑相争。人体阴阳两气相互搏结,于是形成痈脓,所以在制针时,应使针尖扁而锋利,有利于针刺排出脓血。六数应六律,六律调节声音,分辨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相应,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相合,虚邪贼风侵袭人体经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成痹证。因而在制针时,针尖像马的尾巴一样而锐利,针身略粗大,用来针刺急性病。七数应七星,七星与人体七窍相应,邪气侵袭经脉,经络血气阻滞不通,于是形成痛痹,因而在制针时,使针尖微细,好像蚊虻的嘴一样,针刺时缓慢进针,静静候气,留针时间要略微长一点,使正气恢复,邪气外散,真气留内,出针后宜静养。八数应八风,八风又与人体的八大关节相应,如果四时气候反常,从八方来的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分别停留在骨缝、腰脊、关节与腠理之中,形成深层的痹证。所以在制针时,针体宜长,针尖锋利,这样有利于针刺深层次的痹证。九数应九野,九野又与人体关节、骨缝、皮肤相应,如果邪气蔓延全身,像风水样身体浮肿,这是水液流注不能通过大的关节,泛溢肌肤所致。所以在制针时,针尖微圆而针体略微粗大,用它来通利关节,转运大气而消除积水。

赏析

九针是古代的九种医疗器具,包括长、短、大、小的针具和按摩用的圆棒,以及割治用的小刀。本篇主要论述了九针的起源、命名、形状、用途及禁忌等内容,故篇名为“九针论”。

关于九针的起源,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说:“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以针应数也。”指出“九”是自然界最大的数,任何数都离不开一至九这九个基数,而九针就是取法于天、地、人、时之理,本于“天地之大数”九,并与黄钟之数相应而制成,其目的是为了能适应在各种疾病变化治疗的需要。

第一种针,其制取法于天。人体五脏,肺位最高,主气司呼吸,通于天气,故应于天。为了适应肺病的治疗,宜制成针头大、针尖锐的镵针。第二种针,其制取法于地。地属土,脾合肉,应于地。为了适应肌肉病的治疗,宜制成针形圆直,针尖卵圆的圆针。第三种针,其制取法于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赖血脉输送血气。为了适应血脉病的治疗,宜制成针身大、针尖钝的鍉针。第四种针,其制取法于四时。四时八风之虚邪客于人体经络,往往易形成难以治愈的顽固性病证。为了适应顽固性血脉病的治疗,宜制成针身长、针尖锐的锋针。第五种针,其制取法于五音。五音主冬夏之分,阴阳寒暑变化交替之时,如有不慎,寒热搏结经络肌肉,易生痈脓。为了适应痈肿化脓病的治疗,宜制成针头锋利如剑,便于刺割的铍针。第六种针,其制取法于六律。六律矫正音调,分为阴阳,应于四时十二辰,合于十二经脉。虚邪贼风客于经络,经络痹阻,气血不通,就会发为暴痹。为了适应治疗暴痹病,宜制成针长如毛,圆而锐利,针身略粗的圆利针。第七种针,其制取法于七星。北斗七星,应人之七窍。邪从窍入,阻滞经络,可发痛痹。为了适应痛痹病的治疗,宜制成针身微细、针尖如蚊虻嘴的毫针。第八种针,其制取法于八风。八正之虚风,应人肱股八节。如八风伤人,深入并客于骨节腰脊,可发为深痹。为了适应深痹病的治疗,宜制成针身长,针尖锐利的长针。第九种针,其制取法于九野。九野之域,应于人之周身关节皮肤。若邪气蔓延全身,可形成水肿病。为了适应水肿病的治疗,宜制成针身粗圆、针尖挺直而锐的大针。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鑱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①,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针,取法于黍粟之锐②,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③,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注解】

①絮针:古代缝絮的针。

②黍粟之锐:似黍粟的形状,圆而微尖。

③綦针:缝纫用的长针。

【语译】

黄帝问道:针的长短有标准吗?岐伯回答说:第一种称为镵针,是参考巾针的式样制造而成的,在距离针尖约半寸的地方开始逐渐变细,针长一寸六分,用来浅刺,以治疗头及身上发热的疾病。第二种称为圆针,是参考絮针的式样制造而成的,针身圆直像一竹管一样,针尖卵圆形,针长一寸六分,用来治疗分肉间的邪气。第三种称为针,是参考黍粟的式样制作而成的,针尖像黍粟一样圆而微锐,针长三寸半,用来按摩经脉,疏通血气,逐邪外出。第四种称锋针,也是参考絮针的式样制作而成的,针身圆而直,针尖锋利,针长一寸六分,用来治痈脓,发热及放血。第五种称为铍针,仿照剑的式样制作而成,针宽二分半,长四寸,用来治疗寒热相争所形成的痈脓。第六种称为员利针,是参考氂针的式样制作而成的,针锋细长,针身略小,长一寸六分,以便针刺到较深的部位,主治痈痹证。第七种称为毫针,根据毫毛的式样制作而成,针长一寸六分,用来治疗邪气在络脉的寒热痛痹。第八种称为长针,是仿照綦针的式样制作而成的,针长七寸,用它治疗邪深病久的痹证。第九种称大针,是仿照锋针的式样制作而成的,针尖小而微圆,针长四寸,用来治疗大气不能通过关节的病证。九针的大小长短标准就全部讲完了。

赏析

本节主要说明了九针的命名,以及制作九针时所仿照的实物。

九针名称不同,其形状、长短规格、主治病证均不同。一镵针:长一寸六分,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收细,形成尖端。后世有称为“箭头针”,近人发展制成“皮肤针”。二圆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呈圆柱形,针尖卵圆形。后世称之为“圆头针”。三针: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粒形,圆而微尖。现称为“推针”。四锋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如三棱椎形。后世称之为“三棱针”。五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世称之为“剑头针”。六圆利针:长一寸六分,末端尖锐,中部稍大,针形反细,圆且锐利,能够深刺。七毫针:长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针身细如毫毛,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八长针:长七寸,针身细长锋利。后世称之“环跳针”,近人又发展成“芒针”。九大针:长四寸,针身粗圆。(图7)

图7 九针图

临床应用九针宜因针施病。镵针:浅刺皮肤,泻阳热邪气,主治头身之热。圆针:为按摩用针,揩摩肌肉以泻分肉间的邪气,也可按压经络腧穴以疏通气血,还能用于放血、放水、放脓等方面。针:为按压穴位用针,能按压经脉腧穴通导气血,主治血脉病证;亦能用于探查痈脓部位深浅,开大疮口,疏通漏管的作用;因其还可扶正祛邪,故还能用于正气不足之证。锋针:能点刺放血以泻邪热,适用于血脉热瘀阻滞之顽证,还可挑破痈脓以放出脓血。铍针:为外科手术用具,可用于痈脓切排及其他手术。圆利针:用于需深刺的痈肿及暴痹。毫针:有通经络、散邪气、养正气的功用,常用于治疗寒热痛痹及邪浅在络等病证。长针:可用于治疗深部邪气及久痹。大针:主要用于利关节,泻积水。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①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②,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③,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④也。

【注解】

①膺:胸部。

②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膈下,腹中。三藏,肝、脾、肾。

③八正所在之处:八正,八方之正位,代表八个节气(四立、二分、二至)。八正所在之处,指八方之风向所来之处。

④天忌日:据节令变化确定的不宜针刺的日期。

【语译】

黄帝问道:希望听您谈一谈人的身形怎么样和九野相应?岐伯回答说:请让我讲一讲人的身形与九野相应的情况。人的左脚与立春节相应,位居东北方的艮宫,日辰为戊寅,己丑;左胁与春分节相应,位居东方的震宫,日辰为乙卯;左手与立夏节相应,位居东南方的巽宫,日辰为戊辰,己巳;胸膺、咽喉、头面与夏至节相应,位居正南方的离宫,日辰为丙午;右手与立秋节相应,位居西南方的坤宫,日辰为戊申、已未;右胁与秋分节相应,位居正西方的兑宫,日辰为辛酉;右脚与立冬节相应,位居西北方的乾宫,日辰为戊戌、己亥;腰、尾骶、下二阴与冬至节相应,日辰为壬子;六腑以及位居膈下的肝、脾、肾三脏与中央宫相应,其大禁的日期,为太乙移居中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巳日。掌握了人体这九个部位与九个方位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推测八方当令节气所在,以及与身形上下左右的对应部位,所以如果身体某一部位生了痈脓,那末就应当避开与其相应的时日开刀排脓,这就称为天忌。

赏析

本节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依据九宫八卦的位置,结合阴阳五行的属性,取类比象地将身形与九野相配合,并提出了针刺的“天忌日”。

文中指出身形应九野,与不同方位,不同方位气候相通应。从左右手足、胸喉腹胁及头面腰骶,三脏六腑等,逐一作了比照叙述。这种相联系的目的是根据节令气候变化,确定什么时间可以取什么部位刺治,哪些时间对哪些部位不能针刺。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说:“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论述了人体各部与自然界九野相应的情况。人体左侧属阳,春夏两季也属阳。所以左足与立春相应,所值之日应于戊寅日与己丑日。左胁与春分相应,其所值之日应于乙卯日。左手与立夏相应,其所值之日应于戊辰与己巳。胸府、咽喉、头部与夏至相应,其所值之日应于丙午。同理,人体右侧属阴,秋冬两季也属阴,所以右侧的手足、胁肋、腰骶和前后二阴与自然界的节令气候也是相对应的。明确了上述九个部位与节气相应的情况,就能正确地了解八方正风的方位,和人体左右上下各个部位与时令相配属的关系,从而就能推测治疗的禁忌时间。

至于天忌,指天时的宜忌。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举痈肿病人为例,说明治疗时,应根据病的部位,确定治疗时间,不能在太一当值的日期随便乱治,就是所谓的天忌之日。太一所值之日和戊己日,也就是四时交换八节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太一还居中宫之期。此理论也是因时而刺的表现,虽天忌日目前临床已多不讲求,但其科学价值,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形乐志苦①,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②,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五藏气:心主噫③,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④,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⑤,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于阴,病静⑥;阴出之于阳,病喜怒⑦。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注解】

①形乐志苦:形体安乐,精神郁闷,情志不舒。志,情志。

②咽喝:喘声粗大。

③噫:嗳气,饱食之声。

④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肝则肝旺,肝气过旺则反侮肺金,肺病则志忧。

⑤并脾则畏:精气并于脾则脾旺,脾气过旺则乘克肾水,肾病则志恐。

⑥阳入之于阴,病静:阴主静,阳入于阴则阴盛,故病喜安静。

⑦阴出入于阳,病喜怒:阳主动,阴出于阳则阳盛,故病喜发怒。

【语译】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多出现脉的病变,治疗宜用针刺、艾灸;形体劳累,但精神愉快的人,多出现筋的病变,治疗宜用温熨、导引;形体安逸,精神愉快的人,多出现肌肉病变,治疗宜用针刺、砭石;形体劳累,精神也苦闷的人,多出现咽喉病变,治疗时宜用甜味药物;经常受到惊骇恐惧,神形不安,筋脉血气不通,肌肉麻痹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药酒。这就是五种形志不同的人生病特点和治疗方法。

五脏气机失调,会出现各种病证,心气不舒,出现噫气;肺气上逆,出现咳嗽;肝气失调,出现多语;脾气失和,出现吞酸;肾气衰弱,出现呵欠。

六腑气机失调,也会出现各种病证,胆气被郁,出现大怒;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大、小肠功能失常,出现泄泻;膀胱失去约束,出现遗尿;下焦水道不通,出现水肿。

五味进入胃以后,分别各归其所合之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咸味入肾,淡味入胃,这就是所说的五味入五脏。

精气并于脏的病证,精气并于肝,出现忧虑;精气并于心,出现喜笑;精气并于肺,出现悲哀;精气并于肾,出现恐惧;精气并于脾,出现畏怯。这就是所说的五脏精气并合于某一脏所出现的病证。

五脏所恶,肝脏恶风,心脏恶热,肺脏恶寒,肾脏恶燥,脾脏恶湿,这就是五脏所厌恶的。

五脏所化生的五液,心化汗液,肝化泪液,肺化涕液,肾化唾液,脾化涎液,这就是五脏化五液。

五种劳逸过度所造成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就是五种久劳所伤的病证。

五味的走向,酸味走筋,辛味走气,苦味走血,咸味走骨,甜味走肉,这就是所说的五味所走。

五种病的饮食节制,筋的病变,不要过多嗜食酸味食物;气的病变,不要过多嗜食辛味食物;骨的病变,不要过多嗜食咸味食物;血的病变,不要过多嗜食苦味食物,肌肉病变,不要过多嗜食甜味食物。即使是嗜好而又想吃,也不可多食,必须加以节制,这就叫五裁。

五病之所发,阴之为病多发于骨,阳之为病多发于血,五味为病多发于气,阳虚病多发于冬季,阴虚病多发生在夏季,这就称为五发。

邪气内扰所发生的病变,阳邪入于阳分,则发为狂证;阴邪入于阴分,则发为血痹;邪气入于阳分,搏结而不散,则出现头部疾病;邪气入于阴分,搏结而不散,则出现喑哑;阳气入于阴分,病多安静;病气由阴出阳,病人多喜善怒。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体现为人的精神、意识、情志、思维活动;肺藏魄,体现为人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肝藏魂,体现为谋虑、梦幻活动;脾藏意,体现为愿望、意图等精神活动;肾藏志,体现为记忆能力。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一身的血脉,肺主宰一身皮肤,肝主宰一身筋膜,脾主宰一身肌肉,肾主宰一身骨髓。

赏析

本节强调用针时要观察和了解形志的生理、病理及其变化规律,还应观察和了解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五脏的各种病变情况和五味所主。

本文讲的形志苦乐,实际上是形神之苦乐。形体劳逸过度,神志苦乐太过,均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气血运行和干扰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伤害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其发病规律,一般而言,形苦所伤其病多在肉、脉、筋、骨等肢体部位;志苦所伤其病多在脏腑气血。如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说“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是形苦之病;“形乐志苦,病生于脉(代指心病)”,是志苦之病。临床上形苦与志苦还可以交互损伤为病,即形苦能损伤脏腑气血,志苦亦能损伤肉、脉、筋、骨。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与四时阴阳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说“五脏气:心主噫,……肾主骨”,着重讨论了五大功能系统中的有关生理、病理内容,如涉及生理的有“五味”、“五恶”、“五液”、“五走”、“五藏”、“五主”;涉及病理的有“五脏气”、“六腑气”、“五并”、“五劳”、“五裁”、“五发”、“五邪”。这里归纳于下:

心系统,生理上藏神,主脉,所喜之味为苦,所恶之气为热,在液为汗;病理上心气失调则嗳气,小肠气失调则泄,精气并于心则喜,久视伤心血,为病多在血分而发狂,血病忌多食苦。

肺系统,生理上藏魄,主皮,所喜之味为辛,所恶之气为寒,在液为涕;病理上肺气失调则咳嗽,大肠气失调则泄,精气并于肺则悲,久卧伤肺气,为病多在气分而病喑哑,气病忌多食辛。

肝系统,生理上藏魂,主筋,所喜之味为酸,所恶之气为风,在液为泣;病理上肝气失调则多语,胆气失调则怒,精气并于肝则忧,久行伤肝筋,为病多在阳分而病癫疾,筋病忌多食酸。

脾系统,生理上藏意,主肌,所喜之味为甘淡,所恶之气为湿,在液为涎;病理上脾气失调则多吞酸,胃气失调则呃逆,精气并于脾则畏,久坐伤脾肉,为病多在阴分而发肉病,病忌多食甘。

肾系统,生理上藏志,主骨,所喜之味为咸,所恶之气为燥,在液为唾;病理上肾气失调则多呵欠,膀胱气失调为遗尿或尿少尿闭,下焦气失调为水肿,精气并于肾则恐,久立伤肾骨,为病多在阴分而发骨病,骨病忌多食咸。

以上有关五大功能系统的生理病理理论,揭示了各系统的生理、病理规律及其联系,可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思路和依据。

灵枢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语译】

人身六经血气各有多少的不同,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太阴经多血少气,厥阴经多血少气,少阴经多气少血。所以说,针刺阳明经既可以出血又可以出气,针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可出气,针刺少阳经只能出气不能出血,针刺太阴经只可出血不可出气,针刺厥阴经同样是只可出血不可出气,针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可出血。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的阴阳表里关系。

赏析

本节强调用针还应知晓五脏六腑气血多少和阴阳表里的相互关系,才能在临床治疗时很好地进行辨证论治。

关于六经气血多少的问题,本文指出“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我们分析六经气血多少,应从表里两经相对来看,如太阳多血少气,表里经少阴则多气少血;少阳多气少血,表里经厥阴则多血少气。这样阴阳配偶才能气血交流,达到阴阳匀平。阳明多气多血,因为其处于两阳合明、阳气最盛的状态。然太阴的气血究竟为多少呢?是否当为“少气少血”之经呢?我们认为,因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阴阳明的气血均应俱旺,才能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太阴之气血也当为“常多血气”,或“常多血多气”。

《内经》对六经气血多少的论述,反映了脏腑及其经脉的生理功能特点,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可以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经脉气血多少,乃脏腑精气多少的反映,因此在脏腑治疗用药时,应考虑其经脉气血多少的因素,如少气少血者,其气血易伤,治当兼顾气血之不足的生理特点。针刺方面更是如此,如太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针刺宜出血,忌出气;少阳、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针刺宜出气,忌出血;阳明、太阴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宜出血气。其次可指导针刺浅深及手法补泻。针刺浅深及补泻手法的运用与经脉的阴阳属性及气血多少有一定关系。根据《内经》记载,其针刺浅深及留针时间,三阳经依次为少阳四分、五呼;太阳五分、七呼;阳明六分、十呼。三阴经依次为:厥阴一分、一呼或二呼;少阴二分、三呼;太阴三分、四呼。说明从总体上来看,三阳经的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均多于三阴经。从阴、阳经分类来看,其针刺浅深和留针时间是,三阳经中,阳气多者多于阳气少者;三阴经中,阴气多者多于阴气少者。以上均可作为临床施针的参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