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原文、解读

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原文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①,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

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

灵枢卷十·邪客第七十一原文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①,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注解】

①精神之所舍也:心是精神所藏之处。虽然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五脏,但以心为总的主宰。

【语译】

黄帝问:为什么唯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呢?岐伯答道:手少阴心经是心所主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又是人精气与神气所藏之处,其脏气坚固,邪气是不容易侵袭的,假若邪气侵袭到它,就会伤害心脏,心脏受伤,神气就会消散,神气消散了,于是人也就死亡了。所以凡是邪气侵袭到心的,实质上是邪气在心包络。心包络所主的经脉是手厥阴心包经,所以唯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黄帝问:唯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难道它不感受病邪吗?岐伯答道:脏腑各有经脉,脏居于内,经脉行于外,心脏坚固不能受邪,外行经脉则会感受邪气而发病。所以,在心经有病时,可以针刺本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余经脉的出入屈折、运行的缓急,都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各经有病,都可以取本经的腧穴。在针刺时,均要根据气的虚实缓急加以调理,邪气实用泻法,正气虚用补法,像这样治疗,邪气才能消去,真气才能坚固充实。这就称为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治疗。

赏析

本节指出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容邪,容邪则伤人,神伤则死亡的特点。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全身脏腑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其地位就如一个国家的君主,是人体的最高指挥官。心的地位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心的基本功能有两点:心主血脉,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富于营养的基础物质,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其维持正常机能,如《素问·五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心还主神明,神明又称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内经》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由五脏所主(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另外,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因而外邪不能入侵伤害。心包络,又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病理情况下心包能代心受邪,如热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等病症,中医学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心为君主,不能受邪,一旦邪气入侵伤害心,致使心中神气耗散,功能丧失,人即死亡。如《灵枢·厥病》记载“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早上发病晚上死,晚上发病早上死,预后极差,死亡很快,这便是心受邪的病症。

《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邪不能伤害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叶天士在《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如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如昏迷、惊厥持续多天未清醒,称为“邪恋心包”,治以清心开窍,如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