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解读

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

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

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①,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②,下在风府。

【注解】

①气街: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

②其盖:指头顶的“百会”穴。

【语译】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你讲述刺法,所说的都离不开营卫血气。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在内属于五脏六腑,在外联络四肢百节,你能将十二经脉的作用与四海联系起来讲一下吗?岐伯回答说:人体也有四海,十二经水。自然界的经水,都是流注于海的,海有东、西、南、北之分,所以称为四海。黄帝说:人体怎样和它们相应呢?岐伯说: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可以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

黄帝说:这种见解多么深远啊!把人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起来,想听你讲讲它们是如何相应?岐伯回答说:必须首先明确地掌握人身的阴阳、表里、经脉的荥、输等具体分布部位,然后就可以确定人身的四海了。黄帝说:怎样确定四海及其经脉重要穴位呢?岐伯说:胃能受纳水谷,故胃为水谷之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边是气冲穴,在下边是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故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边是大抒穴,在下边是上巨虚、下巨虚两穴;膻中为宗气聚积之处,故膻中为气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边有天柱骨上的哑门穴和天柱骨下的大椎穴,前边的有人迎穴;髓充满于脑,故脑为髓之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边有头顶中央的百会穴,下边有风府穴。

赏析

“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又是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本篇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自然界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来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称之为人之四海,故以“海论”名篇。本节指出人体有四海和十二经脉与地域有四海和十二经水相应,同时说明了人体四海的命名、作用及流注腧穴的部位。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如同大地上的水流一样,百川归海,“四海”理论正是通过人与天地间存在着东、西、南、北四海相比照而形成,体现了中医“人与天地参”的整体观。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本文总结了“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胃好比人体的大仓库,接受容纳并消化人体接受的饮食物,是人体气血等营养物质的化生源头,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比喻胃为水谷之海。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能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调整十二经气血供应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需要,故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膻中,指胸中。宗气聚于胸中,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胸中结合而成。宗气生成后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行,所以称膻中为气海。肾主藏精,精化髓,髓充于骨腔之中,通过脊髓向上汇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脑髓的盈亏与肢体的活动,耳目聪明,和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相关,是人体的主宰,所以称脑为髓海。

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①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②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③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注解】

①悗息:胸满呼吸急促,是气海有实邪的主要症状之一。

②怫然:形容郁闷不舒的样子。

③狭然:形容自觉身体狭小的样子。

【语译】

黄帝说:这四海在什么情况下对人有利?在什么情况下对人体有害?在什么情况下能促进人的生命活动?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人体衰败?岐伯说:四海的功能正常,就会促进人的生命活动;四海功能失常,生命就容易败亡。知道调养四海的,就有利于健康;不知道调养四海的,就有害于健康。

黄帝说:人身四海的正常与反常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海有余,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喘促,面色红赤;气海不足,则出现气少,说话无力。血海有余,则常自觉身体有胀大感,郁闷,说不出自己有什么病;血海不足,就会自觉身体狭小,意志消沉,也说不出自己有什么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表现腹中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出现虽觉饥饿而不欲饮食。髓海有余,就会感到身体轻健有力,超过一般常人力度;髓海不足,则出现头晕、耳鸣,腿酸无力,两眼昏花,倦怠嗜睡。

黄帝说:我已知道四海正常与失常的情况,又当如何来调治呢?岐伯说:要仔细地审察上述各输注的重要穴位,根据虚实加以调治,不能犯虚虚实实之诫,以免造成危害。能够顺从这样的法则,就可恢复健康;如果违背这样的法则,就会有败亡的危险。黄帝说:讲得很好。

赏析

本节在上节论述人体四海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四海有余、不足之病的典型症状及其调治原则。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分析灵枢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原文气海有余及不足之证,实际上是肺气上逆与心肺气虚之证,可根据“膻中者为气之海”之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柱骨之上下(颈部)穴位和人迎穴进行调补。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冲脉无论其有余还是不足,其病症都有精神障碍表现。这是由于冲脉气血不能养神所致,可根据“冲脉为血海”之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大杼和上、下巨虚进行调治。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水谷之海有余、脾胃气滞,可见腹满,而水谷之海不足、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胃口差,虽饥饿不想吃东西。此类病症,可以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足三里与气冲穴进行治疗。另外,因气血不足不能滋养五脏六腑而致虚损者,也可根据“胃为水谷之海”之义,取足三里。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邪气实为有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并不是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而是脑神功能活动异常的狂证表现,可表现出精神异常兴奋,力逾寻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动作轻巧敏捷,皆非平日所能达到。临床上对于脑神异常之神志疾患,可根据“脑为髓之海”之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风府和百会穴醒脑开窍、益髓调神。

本节对四海有余、不足之病的概括,体现了《内经》中以虚实为纲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即在确定病变位置后进而辨别证候的虚实以指导临床用药,此思路到现在还是临床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