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解读

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①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②,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③,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④,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⑤,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⑥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

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①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②,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③,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④,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⑤,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⑥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⑦,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⑧,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⑨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⑩,此其候也。

【注解】

①水:指水胀病。

②石水:病名。下文未见论及,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有脱漏。

③目窠上微肿:眼睑轻微浮肿,如卧蚕状。

④颈脉动:颈脉,喉结旁之人迎脉。水湿内停,内泛血脉,脉中水气涌动,故可见颈脉搏动异常明显的状态。

⑤足胫瘇:瘇,同“肿”。泛指下肢足部浮肿。

⑥肤胀:病名,寒气客于皮肤,出现肿胀症状一类疾病。

然不坚:,鼓音。腹腔胀气,外观膨隆,叩击时呈鼓音。

⑧窅而不起:窅,目深貌,此借喻凹陷。即凹陷不起。

⑨鼓胀:病名,以腹部胀大如鼓、肤色苍黄、腹筋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⑩腹筋起:腹壁有脉络显露、凸起。

【语译】

黄帝向岐伯问道: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怎样进行鉴别呢?岐伯回答说:水胀起病时,病人眼睑微肿,像刚起床的样子,人迎脉有明显的搏动,并时时咳嗽,大腿内侧感到寒凉,足胫部浮肿,腹部也胀大,出现这些症状,就说明水胀病已经形成。如果用手按压腹部,当手离开时,肿胀就随手而起,如同按压在装水的袋子上一样,这就是水胀病的症状特征。

黄帝说:肤胀怎样诊断呢?岐伯说:肤胀是因寒邪侵入皮肤之间,有腹胀,叩击如鼓,空而不坚,皮厚,全身浮肿,用手按压腹部,深陷而不起,腹部皮肤颜色无变化,这就是肤胀病证候。

鼓胀的证候如何?岐伯说:鼓胀病的腹部胀大和全身肿胀的表现与肤胀病相同,但鼓胀的肤色青黄,腹部青筋暴露,这是该病的症状特点。

赏析

本篇名为“水胀”。水,水肿。胀,胸腹胀满。篇中对水肿、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等病证的临床诊断做了鉴别,并且分别论述了这些病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本节以疾病鉴别诊断为切入视角,论述水胀、肤胀、鼓胀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各病间的“两两鉴别”,为后世临床鉴别诊断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示范。

水胀,是阳气不能蒸化,水湿停聚体内所致的病。该病初起水湿上泛,症见眼睑微肿;继则水气逆于阳明,而有人迎脉搏动明显之症;水湿逆犯于肺,宣降失常,故有时有咳嗽;阳气被水湿郁遏而失于温煦,故阴股间寒冷不温;水聚腹腔,但未停皮下,症见腹部膨隆胀大,腹壁无压痕,腹部压抬按诊时像按压裹水的皮囊一样。在水胀的这些症状中,最具鉴别诊断意义的症状是:“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肤胀,是以外感寒邪,阳气阻遏,水湿留而不行所致的病。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内脏阳气为寒邪所伤,阳不化水,故可致水湿停聚,或留于皮肤肌腠,或滞于腹内,而成肤胀之病。气、水滞留于皮下,则见“身尽肿,皮厚”之症;气、水滞于腹内,则见“腹大”;气、水滞于皮下,按之气散不能马上回聚,故按之则“窅而不起”;由于气滞皮下,故其“腹色不变”。这些症状中,“按之不起”是与水肿病的鉴别要点,“腹色不变”是与鼓胀病的鉴别要点。鼓胀,是指水湿内停,以腹胀身肿,肤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为特点的病。从“色苍黄”症状分析,当属肝郁犯脾,木土不和,气滞湿停,血络瘀阻为其发病机理。水湿浸渍肌肤,故见全身浮肿,水湿停聚,加之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水充斥腹腔,故见“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的特点;肝脾不和,故其“色苍黄”,苍应肝,黄应脾;水湿及郁滞不通之气机,停阻于脉络,故有腹壁青筋暴露之“腹筋起”之症。肤胀与鼓胀均有腹大身尽肿的共同症状,二者主要的鉴别要点是:肤胀之腹色不变;鼓胀之色苍黄,青筋暴起。因为肤胀以气滞为主,故腹胀而肤色不变;鼓胀是气血瘀滞为主,故腹胀大色苍黄;且因血络瘀阻不畅,故腹部青筋暴起。

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原文

肠覃①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②,因有所系③,癖而内著④,恶气⑤乃起,瘜肉⑥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⑦,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⑧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写不写,衃以留止⑨,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⑩。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写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注解】

①肠覃:病名。生长于肠外的如菌状的肿瘤。

②气不得营:气,此指卫气。营,运行。卫气运行失常。

③因有所系:谓寒邪与卫气被束留于局部。

④癖而内著:癖,原系积久成习的嗜好,此作积久。著,“着”的本字,附着不移。此指寒邪在体内停留。

⑤恶气:寒邪与卫气搏结所产生的能形成肠覃的致病因素。

⑥瘜肉:即寄生的恶肉。因其非正常的肉,故称“恶肉”。

⑦久者离岁:指病程长,超过一年。

⑧石瘕:病名。寒气侵入胞宫,恶血停积而成肿块,质硬如石。

⑨衃以留止:衃,凝固而呈紫黑色之死血。凝集之败血滞留不得出。

⑩可导而下:用消导通下的方法治疗。

【语译】

黄帝说:肠覃的证候是怎样的?岐伯说:寒邪侵袭机体后停留在肠外,与卫气相搏,阻碍了卫气的正常运行,因而邪气留滞,血瘀不畅,附着在肠外,病邪日渐滋长,就会引起息肉的生长。初时像鸡蛋一样大,并逐渐增大,等到已成的时候,形如怀孕。病程长的可以历经数年。用手按压患部,很坚硬,推之能够移动,但月经却能按期来,这就是肠覃的表现。

黄帝说:石瘕的证候是怎样的呢?岐伯说:石瘕病生在子宫之内,因寒邪侵犯子宫口,使子宫口闭塞,气血不能流通,恶血不能排出,以致停留凝结在子宫内,一天天增大,就像怀孕一样,月经也不能按时来潮。肠覃、石瘕都会发生于妇女,治疗时可用通导攻下的方法。

黄帝说:腹胀和鼓胀,能用针刺方法治疗吗?岐伯说:首先泻除充盈有瘀血的络脉,然后调理经脉,但必须刺去其血络上瘀血。

赏析

本节对肠覃、石瘕二病证作出了鉴别。

肠覃和石瘕,属于积聚病的范畴。本节所论之肠覃与石瘕,均系女子下腹部的肿瘤,属于妇科癥瘕病的范畴,如西医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包块、宫外孕血肿等均是。其中肠覃是因寒气与卫气相搏,病变是以气凝为主,病位在于肠外及子门之外的下腹部肿块;石瘕是寒气凝滞经血,使恶血不去,败血留止,病变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胞中。肠覃与石瘕均有腹部胀大,按之坚硬的症状,但肠覃病变不在子宫内,不影响月经,故月事可按时来潮;石瘕病变在子宫内,对月经有影响,故月事不以时下。这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

肠覃和石瘕病的治疗原则为“可导而下”,即以消导通下的方法治疗。对于寒凝气血、瘀滞积块的病症,法当消导与通下,或内服活血逐瘀消积之药,或外用坐药治之。这对今天的临床诊治中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中医妇科学认为肠覃、石瘕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临床治疗本病以理气活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法,常用药有柴胡、丹参、赤芍、夏枯草、川楝子、皂刺、穿山甲、三棱、莪术、海藻等。但应注意,袪瘀除痰均属中医的消法,易伤正气,应在扶正的前提下使用,还应根据痰浊和瘀血的轻重有侧重,化瘀除痰的药用量宜由小而大。如果患者病程长,体质虚,证情复杂,切不可滥用活血峻猛的药,否则易伤及正气,给肿瘤细胞扩散转移的机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