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医学名言/黄帝内经《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解读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①。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②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③,德流气薄而生者也④。故生之来谓之精⑤,两精相搏谓之神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①。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②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③,德流气薄而生者也④。故生之来谓之精⑤,两精相搏谓之神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注解】

①本于神:以神气作为根本。

②淫泆离脏:淫泆,情志过急,嗜欲无度。离脏,五脏所藏的血气精神耗散。

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

④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命的产生。

⑤生之来谓之精:育成身形的最初物质叫做精。

⑥两精相搏谓之神:父母之精结合而产生一个新的生命。

【语译】

黄帝问岐伯道: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首先必须以神气作为根本。血、脉、营、气、精、神为五脏所藏,如果嗜欲太过,恣意耗伤,就使五脏精气失藏,导致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丧失思考决断能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以及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是“德”,地所赋予人是“气”,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交,天德地气交融搏结,万物得以化生。所以化生生命的叫做精,男女交媾、阴阳两精结合而成的生命叫做神,随着神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与精同时出入的叫做魄,起支配作用,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有所追忆的叫做意,意的久存叫做志,为实现志向而反复思考的叫做思,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未来变化的叫做虑,因深思远虑而正确处理事物的叫做智。

赏析

本篇论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的产生过程;指出了因七情耗伤,而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动,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征象。因为本篇着重强调了针刺治疗时,要首先以患者的精神活动状况为根本依据,所以篇名叫做“本神”,以神气作为根本。

本文开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了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针刺治神的“神”内容包括治患者之神和医者之神。患者就诊,医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先让他做好针刺前的准备。《灵枢·终始》针刺“十二禁”告诉我们在哪些情况下不能立即针刺,该做如何处理才可施术。比如患者或饥、或饱、或渴、或醉、或劳、或惊、或怒等都不宜直接针刺,宜让患者作相应的调整。同时,针刺时医生自身的神气也非常重要,要全神贯注,体会指下的感觉。

天地孕育着生命的法则和物质,产生了神本身,即本段所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神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产生。“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活动的一部分,随神往来,受神主宰,主要包括一些非本能性的较高级的精神思维心理活动,如人的情感、思维等。“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也是神之一,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均属魄的范畴,即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新生儿的啼哭、吮吸、非条件反射的四肢运动,以及人体的触觉、痛觉、温觉、视觉等。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心的主导之下,由五脏配合完成的。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整体思维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心有所忆谓之意”。心接受事物,并且对事物产生初步印象或念头,叫做意。②“意之所存谓之志”。根据意念而确定的志向或打算,叫做志。③“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根据所立的志愿对事物反复地分析、比较,叫做思。④“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周密思考以计划未来的行动,叫做虑。⑤“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深谋远虑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事物,叫做智。本段对思维过程的论述,与现代心理学所表达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十分近似。如“任物”,相当于感觉;“意”、“志”,相当于知觉、记忆;“思”,相当于比较、分析;“虑”,相当于综合;“智”,相当于判断。这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思维过程的重视及研究水平。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

是故怵惕思虑①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②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④。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⑤,毛悴色夭⑥,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⑦,四支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⑧,针不可以治之也。

【注解】

①怵惕思虑:心怀警戒、恐惧、焦虑的情绪。

②流淫:指滑精之类。

③竭绝而失生:精气衰竭而丧失生命。

④神惮散而不藏:惮散,涣散。神气耗散,不能安藏于脏。

⑤破(jùn)脱肉:形容极度消瘦,肌肉消失。

⑥毛悴色夭:毛发憔悴,颜色枯槁。

⑦悗乱:即闷乱,胸膈郁闷而烦乱。

⑧五者以伤:五者,神、魂、魄、意、志。五脏所藏五神已俱伤。

【语译】

所以过度的恐惧和思虑能损伤心神,神气受到了损伤,则更加恐惧,使精气流淫而难以固摄。因悲伤太过而伤了内脏的,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而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志迷惑而不能自我调理。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飘荡而不能收敛。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时时恐惧,失去调节自身的能力,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夭,因为心属火,冬季属水,所以就会在冬季死亡。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则胸膈满闷,手足无力上举,皮毛憔悴,气色枯夭,因脾属土,春季属木,所以就会在春季死亡。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妄而不能精明,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肋骨不能上举,皮毛憔悴,气色枯夭,因肝属木,秋季属金,所以就会在秋季死亡。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之魄,魄伤则会发狂,意识也会丧失,行为反常,旁若无人,皮肤干枯,毛发憔悴,气色枯夭,因肺属金,夏季属火,所以就会在夏季死亡。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之志,志伤则记忆力就减退,会忘掉自己从前说过的话,腰脊转动困难,不能俯仰屈伸,皮毛憔悴,气色枯夭,因肾属水,长夏季节属土,所以就会在长夏死亡。过度恐惧而不能解除的,就会伤精,精伤则出现骨节酸痛痿弱,四肢发冷,精液时时外流。所以说,五脏都主藏精,不能损伤,伤则所藏之精失守而为阴不足,阴不足则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化生,生命就要停止。因此用针刺治病,应当仔细观察病人的神色与形态,从而了解其 精、神、魂、魄、意、志有无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脏精气已经耗伤,就不可以妄用针刺治疗。

赏析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分属于五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和悲,肾在志为恐为惊,故又有“五志”之称。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七情成为人体内在致病因素。

七情产生于五脏,七情太过反过来会损伤五脏。本节提到七情太过损伤五脏的规律有:①五志首先伤心。五志过激均可首先伤及心脏,而表现出心功能失调的病证。如本文“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说明不仅喜乐太过伤心,而且怵惕思虑、盛怒、恐惧等情志太过亦可伤及心。②五志自伤本脏。五志分属于五脏,五志过激,多可伤及本脏。具体所伤是,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如本文“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即属五志自伤本脏之例。③五志互伤它脏。如本段的“怵惕思虑”,伤心神;“愁忧不解”,伤脾意;“悲哀动中”,伤肝魂;“喜乐无极”,伤肺魄;“盛怒不止”,伤肾志。属于它脏之志伤及本脏之神。从其所伤来看,似缺乏规律性,难以掌握,但依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论点,可以认为,脏虚之处,即为情伤之所。因此,五志互伤它脏,多为本脏不虚而它脏先虚所致。

中医学虽然没有“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名词,但是却有极其丰富内容。在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上,中医强调内在七情致病的重要性,诊察病人不仅要知道他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还必须要了解他的社会处境、情绪、性格等。目前认为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用中医的话讲就是“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①。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②。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解】

①经溲不利:二便不利。

②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语译】

肝主藏血,血能舍魂,肝气虚则易产生恐惧,肝有实邪则容易发怒。脾主藏营,营能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能运动,五脏失养也不能安和,脾有实邪则发生腹中胀满,大小便不利。心主藏脉,脉能舍神,心气虚则容易产生悲伤,心有实邪则嬉笑不止。肺主藏气,气能舍魄,肺气虚则发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气,肺有实邪则喘促胸满,仰面呼吸。肾主藏精,精能舍志,肾气虚则四肢厥冷,肾有实邪则少腹作胀,五脏也不安和。所以治病必须审察五脏疾病的情况,以了解脏气的虚实,然后谨慎地加以调治。

赏析

本节讨论了由五脏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导致的神志方面的各种病证。

五脏藏精而藏神,五脏精气的盛衰变化会导致神志方面各种病证。肝藏血、藏魂,肝气虚,魂不守舍则恐惧不安;肝气实,失于条达则易怒。脾藏营、藏意,脾气虚,四肢得不到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滋养则不用,甚至病及五脏;脾气实,气机滞塞,则腹胀、二便不利。心藏脉、藏神,心气虚,则喜不足而悲苦;心气实,则喜有余而笑不休。肺藏气、藏魄,肺气虚,可见鼻塞、呼吸不畅;肺气实,气上逆,呼吸声粗伴气喘,仰面张口呼吸。肾藏精、藏志,肾气虚则阳气衰于下可导致厥冷;肾气实,水气不化而胀,甚至病及五脏。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原文讲到神归于五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在此种对应,又有脉、血、气、营、精的参与,说明神是在脏腑精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精气充养脏腑、组织、器官等形体便产生了神的活动,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气化生于脏腑,藏于五脏,所以神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认为,原发性精神疾病大多缘由情志所伤而诱发,而继发性精神疾病多由内脏病变而导致精神异常。如心源性脑病患者因心脏疾病导致循环障碍,使脑血流量下降,脑部缺血缺氧等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表现出注意涣散、记忆力差、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或兴奋躁动,严重的还出现意识障碍。有些心脏疾病常常引起患者焦虑发作,焦虑又可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从而加重心源性脑病的症状。可见《内经》理论是建立在长期临床观察基础上的,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脏藏精、气、神,故其虚实病变既可表现为躯体症状,也可表现为神志症状。本节所论,其神志病证侧重于心与肝。就五脏虚实的重要地位而论,突出了脾和肾的重要地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