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论语/论语《微子篇第十八》【释文及解读】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释文及解读】

微子篇第十八18.1【微子篇第十八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释文及解读】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也被纣王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微子是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规劝纣王,纣王不听,箕子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比干也是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

微子篇第十八

18.1【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释文及解读】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也被纣王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微子是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规劝纣王,纣王不听,箕子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比干也是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孔子感叹这三人的做法是仁义之举。

18.2【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释文及解读】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就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因为正直,难免实话实说,难免直言犯谏,难免得罪君主,难免被罢官。但真正的志士不会因此而背离自己的原则,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更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

18.3【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释文及解读】

齐景公讲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的政治主张经常不被当政者接受,但当政者又不能慢待孔子,这是一个难题。

齐景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不愿意像鲁君对待季孙氏那样对孔子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无奈之下,就想选择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他同时又表示年纪大了,不能再用孔子的主张了。面对这样的境地,孔子只能选择离开。

18.4【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释文及解读】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多日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齐国给鲁国赠送几位歌女,身为鲁国宰相的季孙氏接受了。这本身没有任何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是由此引发了“三日不朝”的严重事件,孔子据此看到了季孙氏的个人修养和追求不值一提,于是就离开了。

18.5【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释文及解读】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这应该是发生在孔子游学楚国期间的事情。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却能说出如此深刻的话,可见这位狂人并不是真的狂人,而是以狂癫之形来掩盖自己的一位隐居高人和遁世智者。他一方面感叹孔子的遭遇和境况,一方面又告诫和提醒孔子“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和更改,只有未来是可以追求和改变的”。

他还不忘要把那一层窗户纸捅破:当今的执政者已经无药可救了,用不着为他们出谋划策、呼号奔波。

也许被这一番言论深深地触动了,孔子急忙下车,想和这个人沟通。但高人自有高人的处事原则,就像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选择快步离开。孔子又一次错失与智者神交的机会。

18.6【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文及解读】

又是一个路遇高人隐者的故事。也许无巧不成书,这次是孔子师徒遇到两位避世而耕、自食其力的人,一番思想观点的交锋在所难免。

长沮、桀溺两位隐士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此地,让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所在。长沮反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早就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反问:“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普天之下如洪水泛滥一般,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着避人之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避世之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活。子路回来后据实以告,孔子很失望地说:“我不可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太平和谐,我就不赞同做任何改变了。”

天下无道,可以选择避世隐居,但孔子和儒家学派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而是提倡积极的入世思想。这一点在后世的孟子那里被阐释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哪怕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争取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是这样宣传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的。所以面对社会动乱、天下无道的时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四处奔走,呼号改革,力主推行仁政德治。应该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18.7【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己知之矣。”

【释文及解读】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老丈您可曾看到我的老师?”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天黑了,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小米饭招待,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大道在当今天下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成了配角,学生子路成了主角。

子路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又一次把老师的思想观点进行了发挥。面对这样一位热情招待自己的隐士,子路认为他的隐居行为不可取:既然一个人不愿破坏长幼之间的礼节规矩,又为什么对违背君臣之礼视而不见呢?一个人要洁身自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要避世而弃君臣伦理于不顾?虽然我们的主张不被人们接受,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样做。

面对迎面而来的问题,选择逃避的做法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唯有勇敢面对,才会有出路。

18.8【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己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释文及解读】

孔子在这里列举了七位因世事变故而选择隐逸的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并分别对他们做了评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大概要数伯夷、叔齐了;至于柳下惠、少连,则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仅此而已;虞仲、夷逸则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但能洁身自爱,放弃对权力的欲望。

孔子之所以要评述这些人的言行,主要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与这些人不同,不一定这样,也不一定那样。”言下之意,只要合乎道义,不见得要选择隐逸的做法。

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任何时候,做人的底线都不能突破。

18.9【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释文及解读】

古时天子、诸侯用饭之时都要奏乐,因此乐官依身份之别,被称为亚饭、三饭、四饭等。

这是一个类似于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乐队的团长、首席乐手、第二乐手以及其余的各位琴师和乐手纷纷离开而自谋出路:鲁国乐官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这是怎样的事态呀?有意思的是,《论语》只是记载了这件事,既没有分析前因,也没有预言后果,甚至也没有记录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和评论。这给我们留下迷局,也留下想象的空间。

乐师和乐手离开国家乐队,可能的原因大致有:乐队的地位和待遇没有保证;乐队没有演出任务,乐手的技艺得不到发挥和施展;乐队的曲目不合时宜,而不被当局者认可和接受。

那么,进一步推理,又是什么导致这些因素发生呢?一个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精神坐标移位了,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这不可逆转的变革,孔子还能说什么呢?

18.10【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释文及解读】

周公对被封于鲁地的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怠慢他的亲属,也不会使大臣们抱怨不被重用。旧友老臣如果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轻易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又是一个推崇和践行仁政德治的明君,又是一段以德治国的至理名言。

《论语》记载这件事,同样没有孔子的评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此处无言胜有言”。其实,我们更应该注意周公的肺腑之言、经验之谈。

18.11【微子篇第十八原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释文及解读】

周代有八个贤士,他们是: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有学者遗憾地指出,这里所说的八位贤士,虽然名字被记载下来,但他们的具体事迹已经无从可考了,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一定与孔子极力提倡的精神一致,在这些人的身上一定有许多孔子致力追求的美好品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