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极高明而道中庸》解读、赏析
032 极高明而道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极高明而道中庸注释】
①问学:询问,学习。
②倍:通“背”,背弃、背叛。
③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极高明而道中庸译文】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并追求知识学问;拥有广博的知识而又钻研精微之理;达到高大光明境界,又把不偏不倚作为修养的途径;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去崇奉各种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卑。国家政治清明时,其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其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赏析】
修养德行是为了践行圣人之道。没有极高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所以君子应该“尊崇道德修养并追求知识学问;拥有广博的知识而又钻研精微之理;达到高大光明境界,而又把不偏不倚作为修养的途径”。徐悲鸿曾多次将此段经典写赠给学生,勉励他们掌握“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和“温故而知新”的求学方法。君子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尊德性”强调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是从性善论出发的,“道问学”则强调后天的学习努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即今天所强调的“德育”和“智育”。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条件。具备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未必可以实现圣人之道。当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需要“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适应,也是一种进退仕途、明哲保身之术。但是,要做到明哲保身并非易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公书》)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不能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