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国学语录/礼记·哀公问《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解读、赏析

礼记·哀公问《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解读、赏析

167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注释】①由:原由,事由,根据。“所由生”,意谓之所以“生”的根据。...

167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注释

①由:原由,事由,根据。“所由生”,意谓之所以“生”的根据。

②疏数(shuò):稀疏和密集。指关系的亲疏。

③会节:期节、礼节,谓天地、君臣、男女之期节也。君子教百姓,使百姓不废此三事之期节。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译文

人活这一辈子,最要紧的就是礼。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定的规矩敬奉天地之间的神;没有礼,就无法辨明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姻亲、朋友之间交情的厚薄。因此,君子在谈到礼的时候,首先态度都十分恭敬,然后才尽其所能来教导百姓,使他们不失时节地按礼行事。

赏析

本段选自《礼记·哀公问》。哀公,即鲁哀公。孔颖达总结说:“哀公所问凡有二事,一者问礼,二者问政。”《礼记·哀公问》篇采取哀公问而孔子答的形式,集中阐述了礼与政的关系问题。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文化营养,继承周代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巨大积极作用。“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至西周初年即已发展完备,正如孔子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此,孔子最为崇奉的是周礼,他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为了克己复礼,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人格修养,又是治国安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个人修养,《里仁》篇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卫灵公》篇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可以用生命来换的。

简言之,把握孔子学说关键在“礼”、“仁”二字。“礼”或“复礼”,是孔子的人生目的;仁,是孔子为“复礼”而建构的手段或方略。在某种意义上,手段是高于目的的。因此,孔子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礼”,而在于“仁”。后世儒学,孟子“性善论”、董仲舒“神学目的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无论具体观点如何演变,其核心依然是“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