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将军之事,静幽正治/司马穰苴怒斩庄贾的深层用意【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精解】古代不少将军和政客总喜欢把“静幽正治”几个字挂在厅堂或卧房,我估计其用意恐怕不仅仅是欣赏书法,更重要的还是给自己心理暗示,时时告诫、提醒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这4个字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有的人把“将军”理解为名词,以为指的是官...

将军之事,静幽正治/司马穰苴怒斩庄贾的深层用意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精解】

古代不少将军和政客总喜欢把“静幽正治”几个字挂在厅堂或卧房,我估计其用意恐怕不仅仅是欣赏书法,更重要的还是给自己心理暗示,时时告诫、提醒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

这4个字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有的人把“将军”理解为名词,以为指的是官职。非要这样理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从上下文来看,“将”应当是动词。人们熟知的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中的“将”也是动词。司马迁记载:有一天刘邦和韩信在闲聊各位将领有没有才能,刘邦忽然问道:“如我,能将几何?”就是: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反问道:“于君何如?”韩信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所说的“而善将将”,两个“将”连用,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即善于驾驭和掌控将领。可见,孙子所谓“将军之事”主要指的是统率军队、主持军事。

接下来的“静以幽,正以治”则是他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其中的“以”通“而”,静而幽,正而治。有人把中间的“以”字去掉,浓缩为“静幽正治”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作为将军在统率军队、主持军事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原则、达到的标准或最高的境界,这是对为将之道最简明的表述。

“静”指沉着冷静,隐忍坚韧。要求将帅具有独特的理性、智慧和韧性。在面对强敌时,将帅不能一味争强斗狠,要沉得住气。将帅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理性思考;只有隐藏起来,才能让对方捉摸不透;只有耐心等待,才能抓住机会以柔克刚。将帅也只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乱,冷静应对,才能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给官兵以信心和力量。

“幽”是指思想深邃,幽远难测。要求将帅要具有深远的谋划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孙子认为“无智名,无勇功”才是最高明的将军,还说:“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意思是优秀的将帅当着众人的面打了胜仗,大家都看到了取胜的全过程,但是没人知道究竟是怎样取胜的。就像高明的魔术师,当着观众表演,观众从形式上目睹了表演的全程甚至细节,但是看不出变化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将帅是战场上的魔术师,其战略筹划和长远思考一般人看不出来,一旦被看出来,尤其是被对手看出来,也就没有悬念了,当然也就被动挨打了。

“正”是指为人正直,处事公平。这要求将帅具有公正廉洁、率先垂范的品德修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担当精神,“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信义公道。只有这样的将帅才能真正获得官兵的尊重和信任,才会带出一支上下同欲、生死与共的部队。为将者,如果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毁誉得失,没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是难以担负起国家与民族赋予的重任的。如果将帅处理事情偏心偏向,不讲公平公正,必然引起矛盾和混乱。

“治”指严谨细致,有条不紊。这要求将帅无论是在作战还是平时的治军中都要细致周密,井井有条。战场上,战机转瞬即逝,如果将帅在指挥中杂乱无章、抓不住要害,就会失去战机甚至被敌人打败。将帅平时带兵,如果只讲大道理,不注重细节,不深入官兵生活,就很难发现问题。孙子讲的“将之六过”中“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从反面说明将帅只有平时实行严谨细致、有条不紊的管理,才能避免生乱。

讲到“静幽正治”不能不与“为将五德”“为将五危”联系起来。智信仁勇严,是将之五德;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是将之五危。显然,“静幽正治”既是讲将帅主掌军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更是讲境界。将帅应当提升五德,避免五危,达到的境界便是“静幽正治”。比如,将帅有智慧,而智慧高深者则体现出沉着冷静、幽深难测的状态,决不会盲目乱战或临危而惧;将帅讲诚信,而诚信者则显示出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状态,决不会追求虚名或偏心偏向,等等。虽然不必一一对应地把“为将五德”“为将五危”与“静幽正治”的境界对号入座,不难想象的是,但凡能够达到“静幽正治”境界的将帅,通常已经具备了“为将五德”,并且能够有意识地避免“为将五危”。春秋时期,享有“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美誉的司马穰苴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齐景公时,晋国于公元前531年派军从西面侵入齐国,燕国军队也同时乘隙从北面攻入齐国边地,齐国守军屡屡败退。军事上的失利,使齐景公深为忧虑。为了扭转败局,齐景公急需选拔和任用智勇双全的将领。当时担任相国的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说起来,司马穰苴与孙子还是亲戚。

孙子祖上原是陈国公子,姓陈,名完,迁移到齐国后改姓田,所以孙子的爷爷曾经姓田,名书。后来田书因为在讨伐莒国的作战中战功突出,被齐景公赐予了一个新的姓氏,即孙,即可以另立门户了。所以,现在姓孙的后人多以孙书为家族祖先。而这位穰苴原是陈完的后代,也就是田氏家族的子孙,因为活动于齐景公时期,估计与孙子的爷爷是同辈,或许是孙子的叔爷。

晏婴向齐景公推荐说,司马穰苴这个人很有才能,长于谋划,且熟知兵法,“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以他为将,必能改变目前的形势。齐景公听了晏婴的介绍,立即召见司马穰苴,请他谈了有关治军、用兵的方略和法则。司马穰苴在军事上的杰出见解,赢得了齐景公的赞赏,遂被齐景公拜为大将。齐景公命他率军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穰苴却提出要求说:“我的身份一贯卑贱,您把我从乡里中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们之上,士卒还不拥护,百姓还不信任,人微权轻。我想请您选派一个您亲近的、又在全国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监军,这样才好。”景公急于派人抵抗外敌,这等要求当然立刻答应了,于是派自己的亲信大夫庄贾去担任监军。

穰苴辞别景公,率军出发前,他与庄贾约定:“明天就要点兵出发,请监军中午准时在军营会齐。”第二天司马穰苴提前来到军营,叫军士立起标杆,以测量太阳的影子、记录时辰。庄贾是齐景公宠臣,一贯骄傲自大,以为统率的是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又是监军,所以不急不忙。只顾与为他送行的同僚、亲友饮酒行乐,根本没把集合报到的约定放在心上。到了中午,庄贾还未到。穰苴就命令放倒木表,停掉“滴漏”,进入军营调度部署军队,申明军纪法令。一切规定完毕,已到黄昏,这时庄贾才到。穰苴问他:“为什么迟到?”庄贾满不在乎地说:“我因为大夫们和亲戚来相送,就耽误了时间。”

穰苴严肃地说:“将帅受领任务时就该忘记家庭、置身军队,受军纪约束,就该忘记亲人,击鼓指挥军队作战时,就该有忘我的精神。如今敌军深入国境,举国骚动。士卒风餐露宿于边境,国君寝食不安,百姓的命运都握在你的手里,怎么还去谈什么送行呢?”于是招来军法官问道:“误了规定时限而迟到的,按军法该怎么处理?”军法官说:“应该斩首。”庄贾害怕了,急忙派人飞马急报齐景公,请景公救他。庄贾派去的人还未回来,他就被斩了,且在全军中示众。全军将士都大为惊惧。过了些时候,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符节驱车直入军中,司马穰苴高声问军法官:“在军营里驾车横冲直撞的,应当如何处治?”回答:“当斩。”来使大惧,恳求饶命。司马穰苴说:“既是国君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但必须执行军纪。”于是命令军士把车拆了,把马砍了,以示三军。

司马穰苴整军之后,齐军面貌立刻改观,成了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令行禁止、悉听约束的能战之师。然后,他立即率师出发,奔赴前线。在军旅中,他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的问题都亲自过问和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以犒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与体弱士卒特别亲近,很快就取得了将士们的信任。三天后部署调整军队时,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参战。晋军得知这个消息,立马撤兵走了。燕军得知这个消息,也回渡黄河并取消了攻齐计划。司马穰苴率齐军乘势追击,歼灭部分敌军,全部收复了已失去的齐国城邑和土地,然后班师回国。

对于斩庄贾这件事,很多人只看到了司马穰苴严格治军的一面,而忽略了他更深层的谋略。大敌当前,他却地位卑微,如何领兵作战?穰苴主动申请监军,又怒斩监军,这一动作可谓一举多得。他既获得皇上的授权,不受遥控,又震慑了三军,树立了权威,同时还震慑敌军,令其胆怯,足见其深谋远虑,幽思难测。不仅树立了权威,在具体带兵过程中,穰苴又非常细致入微、严谨有序,真可谓集“静幽正治”于一身。

之所以很多朋友都喜欢“静幽正治”这几个字,恐怕也都是想以此自勉。我曾经自创了一句话:“为人如为将。”在社会上行走,无论职务高低,都有必要像将军那样,努力达到“静幽正治”的境界,才更有利于我们干出一番可观的事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48.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