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原文】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齐勇若一,刚柔皆得/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原文】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精解】一旦将官兵们置于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他们为了求生存便会拼死决战,这叫作“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的朋友问:难道把官兵们置于死地,他们就一定会死战吗?也许他们觉得没有希望,就直接缴械投降了。这也是很有可能的。甭说古代,就是现...

齐勇若一,刚柔皆得/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原文】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精解】

一旦将官兵们置于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他们为了求生存便会拼死决战,这叫作“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的朋友问:难道把官兵们置于死地,他们就一定会死战吗?也许他们觉得没有希望,就直接缴械投降了。这也是很有可能的。甭说古代,就是现代战争,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当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被美军包围之后,数十万官兵排着长长的队伍举手投降。可见,置之死地未必管用。在孙子看来,官兵处于死地,他们是死是生,并不取决于地形,而是取决于官兵的心理,关键在于军队是否做到了“齐勇若一,刚柔皆得”。这句话道出了一种很重要又很有效的带兵方法。

孙子说:“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首先,孙子明确指出,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单纯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方马”的意思是缚住战马;“埋轮”即埋住车轮。孙子认为,用这种形式显示死战的决心,并不足以仗恃,关键时刻靠不住。什么方式才靠得住,真管用?孙子紧接着支了两招。

第一招是“齐勇若一,政之道也”。“齐”就是齐心协力的意思,“勇”就是勇士、将士。只有使军队上下齐心并力,勇敢如同一人,这才是将领掌控部队的根本方法。

第二招是“刚柔皆得,地之理也”。“刚柔”,是指官兵的身体强弱;“皆得”,则是指使他们都能够发挥作用。这里强调的是将领要想使身体强弱的官兵都能够被激发斗志、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灵活地利用地形条件。

孙子认为,只有从心理上统一所有官兵的意志,又加上在实际地形上扬长避短,便可把天、地、人融为一体,使全军将士携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临危不惧、合力奋战。如此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还得重复那句话: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齐勇若一”“刚柔皆得”,其中包含多么丰富的内涵,将领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夫和高超的谋略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将领要想使整个部队的官兵“齐勇若一”,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拿破仑也有类似的名言:“一头雄狮率领着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战场上,事实确实如此。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率军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他拿着坚固的大小盾牌作掩护,站在弓箭和滚石打不到的地方,击鼓命令官兵进攻,结果他的官兵却待在原地一动不动,赵简子气得一把将鼓槌扔到地上,叹息道:“唉,我军士气,怎么会如此低落呢?”

这时候,一位名叫烛过的行人(掌管传旨、册封、接待诸侯等事务的贴身官员)脱掉盔甲走上前来说:“这是主公您的错呀!怎么可以说是我军士气低落呢?以前先君献公,吞并了17个国家,使30国屈服,打了12次胜仗,依靠的就是这些民众。献公死后,惠公即位,他残暴傲慢,纵情于声色,秦国看到这样的情况便随意地侵入我国,军队甚至已经到了距离都城17里的地方。但即便是这样,还不是靠晋国的人民来抵御的吗?惠公死后,文公即位,围攻卫国,得到邺地;城濮的战争中,我方5次打败楚军,得到天下霸主之名,依靠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怎么说晋国军队没有勇气呢?这主要还是您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我军士气低落的缘故。”

赵简子听后,恍然大悟,马上丢下大盾牌,冲到阵前,再次击鼓下令冲锋。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个个奋勇争先,最后终于大获全胜。

得胜之后,赵简子感叹地说:“行人烛过的一番话,真是胜过了千辆兵车啊!”(左丘明,《国语·晋语九》)

由此可见,将领是一支军队的灵魂,他的人格魅力和言谈举止对官兵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将领的权威来自哪里?不是一纸任职命令,而是他身先士卒的行为,正直公平、智勇双全的人格魅力和指挥才能激起官兵们敬畏的心、获得官兵们真心的拥戴。赵简子作为主帅,却躲在犀牛皮制的大盾牌后面偷生,让官兵们去前面送死,当然很难鼓舞起官兵们杀敌的勇气。

将领英勇固然是达到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能保证全军上下“齐勇若一”。项羽被围在垓下,尽管他本人英勇无比,可是10万大军还是被韩信的四面楚歌动摇瓦解。这就告诉我们,在非常危险困难的情况下,将领要使部队官兵做到“齐勇若一”,恐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系统工程,需要平时从多方面努力。我们不妨温习一下《计篇》中的“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计”既是深入细致观察敌对双方强弱的着眼点,同时也揭示了治军管理的系统方法。君主得道,就能赢得官兵们的拥戴;将领有能,就能获取官兵们的信赖;天地先得,就能鼓舞官兵们的斗志;法令素行,就能强化官兵们的纪律;装备优势,就能增强官兵们的力量;训练有素,就能提升官兵们的能力;赏罚分明,就能激发官兵们的勇气。这一系统中,上至国君,下至士兵,既重精神,又重物质,实行全方位治军管理。这样的部队到了战场上才有可能做到“齐勇若一”“刚柔皆得”。所以说,功在平时,贵在系统。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曾国藩热”的现象,不少人欣赏他治学、治国、治军、治家的思想和方法。公允地说,他所组建的湘军历经十余载的南征北战,终于将曾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武装血腥镇压下去,为延长清王朝半个多世纪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赢得了“中兴名臣”的显赫名声,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可谓深得孙子“七计”之神韵,不少想法和做法与孙子的主张相吻合。比如:

他提倡“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要求对军队进行教育,“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曾国藩,《讨粤匪檄》)士兵不尊重长官,下级不服从上级,这便是不忠的表现。“信”是处理和协调同级关系的准则,曾国藩说,“信以施于同列”,就是要求将帅之间、兵勇之间能够相互信赖,遵守信用,彼此团结,同舟共济。

同时,他清楚地意识到将领被下属忠信的前提条件是,将领要为人师表。他提出“勤恕廉明”四字作为将领的行为准则,即“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鉴于湘军中普遍存在的骄矜之气,他对诸将帅还以“谨慎”二字相勉。他谆谆告诫部属,务必守个“谦”字、“慎”字,戒骄戒惰,从而赢得官兵们的尊重和服从。

再比如,他非常重视“立法行令”“宽严相济”,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他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的关系弥补军中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不足,以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这样,士兵也就会像子弟对父兄那样忠义孝敬,关键时刻“齐勇若一”。

此外,曾国藩治军打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看地形”。他非常反对“纸上谈兵”,主张要实地考察地形,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以充分发挥官兵的战斗力。

曾国藩正是靠着这一系列的治军管理方法,使得新组建的湘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不仅强于八旗、绿营,也强于各地的农民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作战中能征善战。

当然,正如曾国藩的历史作为有功亦有过一样,他的治军管理思想虽然大体符合孙子的治军之道,但也还是有不少的糟粕,比如用同乡、师生等私人情谊维系全军感情,以至于在军营中提倡“死党”关系,使整个军队成为“私家军”。这些做法都是现代军队治军管理所不允许的。

现在,无论在军界、政界、商界,还是其他领域,不少领导管自己还可以,管别人就不知如何下手了,管整个单位或团队时更是不知如何是好。建议大家好好品味孙子的治军管理之道,也许能够从中获得些许智慧的启迪,或者能得到一些提升管理能力的灵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47.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