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胜不修功,前功尽弃/孙子是否最终归隐山林【原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精解】现在世界军事领域有一个词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就是“战后重建”(或“战后维和”)。过去我们只管打赢、打垮敌人,现在并不追求彻底消灭敌国、敌军,而是要征服敌国、敌军意志,只要他们俯首称臣,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完全服从我方的意志,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胜不修功,前功尽弃/孙子是否最终归隐山林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精解】

现在世界军事领域有一个词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就是“战后重建”(或“战后维和”)。过去我们只管打赢、打垮敌人,现在并不追求彻底消灭敌国、敌军,而是要征服敌国、敌军意志,只要他们俯首称臣,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完全服从我方的意志,我们就达到了目的。换言之,征服敌国、敌军,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敌国、敌军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大规模杀戮,无限度地破坏,而要见好就收,适时恢复和平稳定,如此方能将战争红利落袋为安,巩固胜利成果。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新观点,自从有战争,就有战后重建、战后维和的问题,只是当时并不受人们重视罢了。人们往往偏重于战胜攻取,一味冲杀,以致一场大战之后,往往死伤遍地,血流成河。无怪乎,老子曾经描述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道德经》)饱经战火的孙子早就看到了这一问题,大声疾呼:战胜之后,一定要“修其功”。

他在《火攻篇》中提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词,也是关键词,一是“修其功”,二是“费留”。

“修”,即整治,恢复完美,修复、修治、修缮;“其功”可理解为战胜攻取的成果、战果。因此,这三个字是说:仗打赢了,攻战胜利了,就要想办法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

针对“费留”之意,注解很多。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曹操的说法:“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是以“费留”的“留”为“流失”的流。他强调若不及时赏赐,将士不用命,致使战争拖延或失败,军费将如流水般失去。第二种解释是唐代注家贾林的说法:“费留,惜费也。”即吝惜钱财,不及时论功行赏。与曹操的理解比较接近。第三种解释为:战胜而不修事功,则胜利徒有其名,无实际利益,久将为害。

我的看法是,“留”应当是指战胜之后应当保留的成果。“费”即浪费、消耗、耗损之意。“费留”,即无论是激战而胜还是巧取而胜,如果不注意战后的治理和巩固,那就等于白费力气、前功尽弃。之所以如此理解,主要还是源于孙子自身的经历。

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楚国首都郢城之后,发生了“吴人争宫”的恶性事件。据《列女传·楚平伯羸》记载,吴王阖闾占领楚都后,对楚昭王“尽妻其后宫”,吴国的军政大臣也都如法炮制。什么意思?那就是吴王把楚王的妻妾全部据为己有,文武官员也按官职大小把楚国官员的妻妾据为己有,把他们的府宅变成自己的行宫。官兵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淫掠、尸骸遍地。就连对孙子有举荐之恩的伍子胥也一反常态,回到楚国不是安抚百姓,而是发泄私愤,把对其有杀父兄之仇的楚平王的尸骨从墓穴中拖出来,让士兵们鞭尸300下。这些违背人伦的暴行与孙子的一贯主张背道而驰,他气愤无比,可是又无力制止。所以,当吴王阖闾要授予他头等战功时,他“辞而不受,固请还山,飘然而去”(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道不同,不足以为谋。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分析一下孙子的结局。孙子虽然写有千古不朽的兵书,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可是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所以,关于孙子的结局是喜是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人们只能根据只言片语的正史和野史推测。主要有三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是有些人根据“辞而不受,固请还山”的说法,认为从此孙子离开了吴王,回归山林,重新过起了隐居生活。唐代军事家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讨论历史上谋略家特点时认为,孙武和春秋末期越国著名谋士范蠡、楚汉时期著名谋士张良一样,都是功成名就之后能够“脱然高隐,不知所往”,保全自身性命的高人。

第二种推测,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班固在《刑法志》中说:“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认为孙武、吴起、商鞅、白起等人,虽然都是一代豪杰,但又都是先被杀戮,然后才闻名于世的。根据这一记载,一些人推测孙武同伍子胥一起被吴王杀害。孙武乃帮助吴王打败强大楚国的头号功臣,怎么会与伍子胥一同被杀呢?孙子与伍子胥关系密切,因此很可能在打败越国之后,与伍子胥一起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暂缓北上争霸,先集中精力彻底灭掉越国,因与吴王夫差意见不合,和伍子胥一同被吴王赐死。

第三种推测,有些人根据司马迁的“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话,推测孙子攻破楚国之后,又参加了向南征服越国、向北征服齐国和晋国的战争,可以说参加了吴国争霸天下的全过程,最终老死于吴国。现在,江苏苏州相城区还保存着孙子冢。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推测,理由有二。一是吴军攻入楚国首都之后的暴行确实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主张大相径庭。孙子在《计篇》说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既然吴王阖闾不听孙子的劝告,恣意妄为,孙子“固请还山”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二,吴王夫差先胜后败,竟被奄奄一息的越王勾践反戈一击,最终败亡。如果孙子一直辅佐吴王,以其兵法智慧可能不至于如此惨败。

当然,这只是推测,历史的真相有待将来如果发现新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再做定论。

让我们再回到“吴人争宫”的情节之中。吴王及其整个军队的暴行不仅激起了孙子的愤怒,更是激起了楚国民众,甚至周边国家的愤怒。在楚昭王的请求之下,秦国出兵救援,结果又把吴军打回吴国。孙子费尽心机的柏举之战,前功尽弃。

虽然,孙子没有预料到柏举之战先胜后败的结局,但是他根据以往的战争实践,清楚地预见到一条规律,那就是如果“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必有灾祸,必定丧失全部胜利成果。于是,他提醒国君将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即明智的国君筹划战争时就要慎重地考虑战后“修其功”的问题,贤良的将帅则应该在作战过程中切实采取“修其功”的行动。

多么理智的思想,多么智慧的谋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思想的光芒不仅毫不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在信息时代仍然要以极其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战争,既要考虑战胜攻取的问题,也要考虑如何控制战争和巩固、扩大胜利成果的问题。美国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主要是因为其庞大的军费开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同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安抚民心,也没有迅速扶持一个得力的政府,因此武装抵抗持续不断,美军不得不长期滞留伊拉克,伤亡不断增加。

从2003年3月20日战争爆发,至2010年8月31日驻伊美军撤出全部战斗部队,整个伊拉克战争共历时7年5个月。在伊拉克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不断遭到袭击,反美武装每天都在绑架、暗杀和制造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伊拉克局势始终动荡不安。美国在当地建立亲美政权的企图遭遇重重阻力,其政治目的难以达成。这些因素导致驻伊美军难以脱身,长期滞留在伊拉克的部队超过16万人。美军驻在伊拉克的部队,对伊拉克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无能为力,尽管采取了多次军事打击行动,但收效甚微。驻伊美军的困境暴露出美军在战后巩固胜利成果方面缺乏战略筹划和有效办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59.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