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一江山岛战役开战时机的艰难选择【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精解】孙子在《地形篇》结束之际,重申“知彼知己”的同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赋予其新的内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知天知地”4个字。孙子的“四知”来源于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兵法贵在将领通晓“三才”之道。...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一江山岛战役开战时机的艰难选择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精解】

孙子在《地形篇》结束之际,重申“知彼知己”的同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赋予其新的内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知天知地”4个字。

孙子的“四知”来源于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兵法贵在将领通晓“三才”之道。《六韬·虎韬》中说:“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不论是刘伯承讲的要确定“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的“五行”,还是孙子“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四知”,抑或是《六韬》讲的通晓“天道、地理、人事”的“三才”,这些都是告诫将领,全面地“知”才具备“胜”的基础。

在《十一家注孙子》的版本中,这句话是“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但是,《孙子兵法》从文学艺术角度看也是文辞优美、讲究押韵的。“全”字与“穷”字比较来看,以“全”作为韵脚更美。而且,孙子将全胜作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杜牧的爷爷,即唐代著名宰相杜佑是这样做注的:“知地之便,知天之时……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胜乃可全,又何难也?”所以无论是从音韵还是从含义两个角度看,“胜乃可全”更符合孙子本意。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地形、天候等自然条件对战争的胜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仅要明达人事,还要上晓天文、下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迄今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军和国民党军队最后一场正面战争,同时也是我军目前唯一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中,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充分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全面谋划、充分备战,一举解放了浙江一江山岛。这次战役中,上至中央军委,下至前线指挥员,都很好地做到了“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完全是先知而后行,打有把握之仗。

首先,打一江山岛的决定就来自“知彼知己”的战略判断。

1949年,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守卫台湾和反攻大陆的基地。浙江东部沿海国民党军所占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重点为大陈岛,而一江山岛则成为大陈岛的屏障和前沿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军海空军力量极为薄弱,因此国民党军经常利用这些沿海岛屿对大陆实施袭扰。我军积极准备登岛作战,将击破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防御体系作为重点。

随着1950年6月朝鲜战争以及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我军主要力量不得不由东南沿海转向东北地区。蒋介石这个时候感觉反攻大陆有望,决定加强闽浙沿海力量。我军在朝鲜战场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的同时,也丝毫不敢放松大陆沿海的军事防御。

1951年2月,张爱萍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兵团司令员,开始筹谋解放浙江沿海岛屿问题;1952年6月,陈毅将军委作战部长张震计划攻打大陈岛的方案报毛泽东,得到批示:“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后再说。”1953年7月27日,朝鲜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解放东南沿海岛屿以及台湾问题再次成为我军中心任务。1954年8月27日,华东军区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以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

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其中所规定的范围,明确提及的只有“台湾与澎湖诸岛”,并没有包括大陆沿海岛屿。我军经观察分析,从美国为蒋介石画下的这个“保护圈”来看,美无意插手沿海诸岛军事斗争,这为我军谋划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次,一江山岛的突击地点和攻击时间,也是在“知天知地”的基础上谨慎选定的。

大陈岛是整个大陈列岛国民党军攻防体系的核心,如果攻下大陈岛,其他岛屿自然唾手可得,但是大陈岛防御完备,而且距离大陆又远,解放军难以形成对登陆部队的有效支持。那么,登岛作战应首选什么地方作为登陆点呢?通观整个大陈列岛地形,一江山岛堪称其门户。俞大维曾经说,“一江不保,大陈难守”。而且,一江山岛距离大陆较近,在大陆岸炮的火力攻击范围内。因此,一举夺取一江山岛,从而造成威胁,进而进攻大陈,成为作战方案的最佳选择。1954年8月31日,我军在宁波召开作战会议讨论作战方案,决定首先拔除大陈岛前哨—— 一江山岛。为了选择登陆地点,张爱萍对着航拍照片一张一张翻来覆去地看,最终选择了西北角的两个突出地段。

接下来就是对攻击时间的选择。一旦确定攻击时间,也就确定了攻打一江山岛,从而攻占整个大陈列岛的方案。

张爱萍和华东军区选择的时间是1955年1月18日。根据他们搜集的20多年的气象资料,1月17日、18日、19日的风、浪、潮汐都适宜海空作战,在1月19日后天气可能转差。因此建议在17日做好一切准备,18日发起进攻,19日结束战斗。

战役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非常精细。除了根据气象变化选定进攻日期外,指挥者还必须考虑进攻当天具体的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在研究作战方案的会议上,指挥员们曾经对发起进攻的时间产生了争议。温台巡防区副司令员陈雪江主张白天登陆。这与登陆作战“夜间航渡、拂晓登陆”的惯例不同,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然而,陈雪江的建议却得到了张爱萍司令员的支持,他有三点理由:首先,一江山岛悬崖陡壁,夜间不易攀登攻击;其次,渡海装载工具是各方拼凑而来,夜间不利于组织协调;最后,当时我军掌握了战区海空优势,可以在白天发威,为水面进攻提供保障。

1955年1月17日晚,大战在即,张爱萍几乎一整夜没合眼。海面上狂风呼啸,集结起来准备参与作战的船只在风浪中摇晃,互相碰撞。如此大风大浪,战船很容易倾覆,也很容易偏离航向,强行进攻难有胜算。这时候天气变化就成为能不能作战的决定性因素了。张爱萍半夜里多次打电话到空军气象科询问天气情况,最终气象科给出肯定的回答:这是短时大风,即将结束。于是,张爱萍果断决定按预定时间发起进攻。

登陆战从早上8点整开始,飞机轰鸣着开始了第一次空中袭击。中午时分,炮兵群开始炮击一江山岛,几乎同时,登陆部队乘坐的船只起航。接下来,海军和空军对一江山岛进行轮番的火力攻击。直到下午3时,步兵两个团全部登陆,然后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战至19日2时,一江山岛完全解放,岛上敌军1 086人被全歼。三天后,国民党军全部撤出大陈岛,紧接着又放弃了其他浙江沿海岛屿。一江山岛战役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实乃制胜法宝,“四知”之中缺一不可。

归结起来看,“四知”之法可以说是对《地形篇》的总结和升华。知彼知己,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指挥者不知天不知地,再好的决策也难以落实,从而进一步突出“地形者,兵之助也”的思想主张。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39.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