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兵有六败,将之六过/金门战役检讨【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兵有六败,将之六过/金门战役检讨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精解】

有朋友曾经问我:既然《孙子兵法》后6篇大多是讲在各种地形上排兵布阵、行军作战的具体方法,思想价值没有前7篇那么大,孙子何不见好就收,写到第七八篇就收笔?

其实,其思想价值大还是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我们今天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战争形态、作战方式与孙子所处的冷兵器时代的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不太适合搬用孙子所说的某些具体战法。但是,对于主要在陆地摆开阵形、挥舞长矛大刀作战的冷兵器战争时期,《孙子兵法》不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他讲的“九地之变”“地有六形”“地之道也”,完全就是韩信、曹操、岳飞等将帅的教科书和作战手册。

自古以来,战争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展开,而不是在纸上进行。因此,高明的军事家绝不会纸上谈兵,必定是实地论兵。孙子不仅注重总结一般性的战争规律,探索常规性的谋略思路,而且非常注重实际战场的状况,根据高山、平原、湖泊、沼泽等各种自然条件,分析具体的战法。尤其可贵的是,孙子不只是简单研究战场各种客观条件,相比之下,他更加重视分析运用“三才”思想分析人的能动性,强调根据客观条件灵活用计、用谋。

“三才者,天地人”,这句话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世界观。它是把整个世界或者说整个生存空间概括成了一个主要由天、地、人三个部分构成的、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活的系统。根据这个思想,孙子认为,战争就是由天、地、人组成的舞台,所以他始终重视立体地、动态地、综合地分析战争规律及战争法则。比如,《计篇》中强调要从“道天地将法”5个方面分析敌对双方的情况,这就是“三才”思想的体现。其中,道、将、法都讲的是人的因素,三者之中,人为大。《地形篇》更为典型,孙子不仅要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而且还强调要“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这些观点意在告诉人们,在敌对双方共享的天时地利的舞台上,成王还是败寇,演唱喜剧还是悲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能动性因素,也就是人运用天时地利能力的高低。所以,《地形篇》中分析了“地有六形”之后,孙子紧接着就提出“兵有六败”的问题。而这6种败象并非天灾因素,而是人的主观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将帅的种种失误导致的。所以,也可以称为“将之六过”。

孙子说:“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其中“走”“弛”“陷”“崩”“乱”“北”6个字,指的就是6种失败的表现。而这6种表现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原因。孙子紧接着简明扼要地逐一分析。

第一个“走”,不是指一般的走路,而是小跑,甚至奔跑、一路逃跑。孙子分析说:“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值得注意的是“势均”两字,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战场地理形势对敌我双方来讲差异不大,双方所拥有的天时地利是均等的,仍然以一击十,那我方就必然会一战而逃。显然,其原因在于将领不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平分兵力。

第二、第三种失败现象,则是将领带兵无方造成的。先看第二种失败现象:“卒强吏弱,曰弛。”即如果士兵强悍,但军官懦弱,指挥必然不得力。孙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名词——“弛”,说明军队就像弓箭没有拉满一样无法形成有效打击。再看第三种失败现象:“吏强卒弱,曰陷。”即如果军官强悍,士兵懦弱,战斗力必然不足。孙子也用了一个词——“陷”,说明军队就像猛虎陷入泥潭一样有劲儿使不出来。显然,这都属于带兵无方的表现。

第四、第五种失败现象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第四种失败现象:“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大吏”指的是谁呢?一般来说指的是偏裨将校,即中下级军官。“怼”是心生怨愤之意。如果中下级军官不服从主将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这指挥链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会崩溃。第五种失败现象:“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即将帅懦弱且管理不严,治军规章制度不清晰,官兵关系混乱,排兵布阵杂乱无章,必然自己搞乱自己。

最后一种失败现象最为严重:“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这里的“选锋”指的是“突击分队”,是“尖刀分队”。“北”,根据字形就是两人相背。在打仗中,失败一方调转方向背对敌人逃跑,后就以“北”来表示“失败”“逃跑”的意思。如果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寡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突击力量,必然会造成失败。显然,失败原因就在于将领既不懂用兵之法,又不懂治军之道。

孙子归结了一句话:“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句话清楚地说明,导致这些失败现象的原因不是天灾,而全是将领的过错。综合观察古今中外战争史,你会发现孙子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作战失败的关键原因。

我军战史上,胜多败少,但是这支军队在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多次败仗。其中,金门之战就是损失相当惨重的一次败仗。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一般人不敢触及这个伤疤。近几年来随着一些资料的公开,以及面临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军界非常重视研究其教训,以警示当代军人。国防大学近10年就一直开设金门之战案例研究课程。

金门之战于1949年10月24日晚打响,我军第一梯队由三个团组成,乘200多艘木船于午夜出发,下半夜在金门岛登陆。由于我军登陆时海水已经开始退潮,渡海船只很快全部搁浅因此无法返航,它们被敌军炮火全部炸毁,致使我军后续部队无法增援。我方登岛部队在金门岛上与7倍于我之敌作战,力量对比悬殊,加之地形不利,孤立无援,浴血奋战至28日下午,三个团近9 000人全军覆没,大部分壮烈牺牲,少量被俘。

对于此战,时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审定的兵团战史中对战役经过和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而且又广泛征求过当时参战指挥员的意见,因而其总结是深刻全面的。第十兵团战史中指出,金门之战失利是由于领导者在战役和战术指挥上犯了急躁轻敌的错误。

首先,在领导思想上,对敌人不惜以重大代价固守金门地区、掩护台湾地区设防的战略企图认识不足,同时对敌我力量对比做了片面和错误的估计,以致并不掌握胡琏第十二兵团增援金门的信息,以数量上十分劣势的兵力,在缺乏后援保障的情况下,攻击7倍于我的敌人。

其次,急躁轻敌也表现在我方没有充分的准备上,特别是船只准备不足就冒险发起攻击的做法十分草率。厦门战斗结束后,兵团曾三令五申要各军将作战运输船只全部移交28军,以备攻打金门之用,但大部分都没有坚决执行。事后调查,如果船只全部集中,可以运载5个团的兵力,当时却只集中了运载3个团的船只,实际作战时各团还分别留有一两个连队没有装载。准备增援的二梯队则完全依赖于返回船只登陆,登陆船只受潮汐影响搁浅后全部被炸毁,二梯队则根本无船可乘。

第三,急躁轻敌还表现在我方对渡海登岛作战的特点和困难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敌情、海情和岛屿地形缺乏周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忽视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在各种信息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出击。

由于兵力不足、地形不利,我方登岛部队苦战三天,金门岛既无回旋纵深,又无藏身之处,致使我方登岛部队的大部分战士在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

金门之战的失败,应该说就是“将之过也”,教训十分深刻,当代中国军人应当深以为鉴。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所说的“兵有六败”和“将之六过”,并非个别现象,也并非军队独有,生活中各个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和类似的过错。怎么当好领导?怎样管好团队?不妨用“兵之六败”分析一下自己的团队,看有没有这些现象。“没有不会打仗的兵,只有不会领兵的将领。”如果有类似的不良现象,那就得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是否存在“将之六过”之类的毛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34.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