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地有六形,趋利避害/岳飞攻打襄阳非对称作战【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

地有六形,趋利避害/岳飞攻打襄阳非对称作战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精解】

大家知道开国大将粟裕是打仗高手,但他的爱好未必为众人所知,粟裕将军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地图。战争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地图前思考。每到一个宿营地,粟裕就会把当地的军用地图钉在墙上。他就在地图前边看边沉思,有时甚至连续看上几天几夜。粟裕不仅看地图,还背地图。凡是山川道路,村镇桥梁,针叶林、阔叶林、水稻田、高苗地等,他都熟记于心。每到一个宿营地,粟裕都要求部队绘制详细的地图上交,甚至细致到瓦屋草房、河沟池塘,还要求参谋处给各连文书讲授简易标图知识。他对于地图上每一个细微的偏差和实地变化都不放过。有人问粟裕,这地图有什么奥秘啊?粟裕回答:“奥妙无穷啊!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1946年6月苏中战役中,粟裕之所以能够在敌人重兵集群合围之中七战七捷,恐怕与他熟悉地形不无关系。

孙子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专家。《孙子兵法》中有多篇论及军事地形,有的指战略层面的地形,类似地缘政治,有的指战术层面的地形,类似军事地理。其中专门论述战术地形及其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就是《地形篇》。

在《地形篇》开篇,孙子列举了6种常见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然后,他又分析了这6种地形的具体特点及相应的战法。

第一种地形是“通形”,“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也就是敌我双方都往来通达便利的地形。遇到这样谁也挡不住谁的通形,正确的办法是:“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也就是说谁先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占据阳面,保障粮道畅通,谁就在作战中获得优势。

第二种地形是“挂形”,是“可以往,难以返”的地形,遇到挂形,“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这就是说,如果我方在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如果没有防备,出兵突然袭击就容易取得胜利;如果敌人已经有防备,我方攻击不能得手,又退不得,就非常不利了。

第三种地形是“支形”,顾名思义,就是敌我双方僵持于某地,支在那里了,先动者处于不利地位。遇到支形,“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敌人虽然利诱我方,但我方不要出击。我方率军伪装退去,引诱敌人出击,并在敌人出击一半的时候出伏兵攻击,这样才有利。

第四种地形是“隘形”,就是“狭隘之处”,曹操讲“隘形者,两山之间通谷也”,也就是两边有陡峭高山的中间山谷之地。遇到这样的地形,“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如果我先占领,必须要兵力部署完备,如果敌先占领,敌方兵力部署完备,我方就不要攻进去;敌方兵力部署不周,那就攻进去。这里面的“盈”是“充盈”的意思,就是兵力部署完备,尤其是以重兵把守隘口。像前面讲的“背水一战”中韩信通过的井陉口就是隘形,但是赵军没有派兵守住,这样就把韩信给放出去了。

第五种地形是“险形”,就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敌与我谁先到谁得利,“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也就是说,我方如先占领险地,就要占领高处阳面等敌人来,但是如果敌人先占领,我方就最好不要打了,应迅速撤离。

最后,孙子提到的第6种地形是“远形”,就是指敌我相距较远。如果距离远,兵力相当,也就是势均力敌,那么我方不宜主动挑战出击,否则敌方是以逸待劳,对我方不利。

通过对敌我双方在以上6种地形的分析,孙子总结道:“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地之道”可以理解为“地利之道”,即利用地形的方法。孙子强调,将领指挥打仗最重要的责任就在于要掌握好“地之道”,认真考察战场地形特点,用好、用活各种地形。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在分析6种地形的同时,逐一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且从敌对双方假设情况的变化,强调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应对。虽然各种地形上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准确考察地形特点和敌方的状态,根据不同特点和敌方状态,因地制宜、动态应变。

当年,岳飞攻襄阳之战就是因活用了这一思想而取胜的。

南宋的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受命率3万大军去收复被金人控制的傀儡政权伪齐。当时伪齐占据襄阳、邓州等六郡,襄阳是这六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攻打襄阳意义非凡。然而襄阳的位置非常特殊,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它既有江河作为屏障,可以据险而守,又有平原,利于军队的大规模厮杀和灵活调动。这些是襄阳地形上对于守军的有利之处。因此,如果伪齐军队将大规模骑兵驻扎在平原上,将步兵防守在江边的话,那么岳家军就很难找到攻击的有效方法了。

然而,当时伪齐将领李成率10万守军驻守襄阳,他倚仗自己军队人数数倍于岳飞的,将骑兵部署在江边,令步兵驻守于平原旷野之上。如果到过襄水江边就会知道,江边道路崎岖、乱石林立,根本不利于骑兵的快速调动和机动出击。步兵驻扎在平原,也无法应付骑兵的快速出击。岳飞在观察敌阵后,找到了敌部署的破绽:步兵利险阻,骑兵利旷野,贼将不知地利而如此布阵,即使拥兵10万,亦难有作为。经过深思,岳飞想出了一个破城之计。他命部将王贵率领步兵,用长矛攻击敌骑兵,命部将牛皋用骑兵攻击敌步兵。

战斗进行得紧张且激烈。王贵率领的步兵冲入敌人的骑兵之中,用长枪直刺敌战马的腹部,江边地域狭窄,无处躲避,战马纷纷倒地。而且由于江边道路坎坷,不利于战马的奔跑,因此在前面的战马倒地后,后面的战马也乱作一团,纷纷跌倒,有的还被迫跳入江中。这样,李成的骑兵很快就被击溃了。与此同时,由牛皋率领的骑兵也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冲向敌步兵阵营。由于在平原作战,骑兵可以发挥自己的速度优势来克制步兵。骑兵在发起一次冲锋之后,能迅速移动再次组织起来发起新的冲击。这样,在一次次轮番冲击下,李成的步兵团土崩瓦解。岳飞取得襄阳一战的胜利,随即,又乘胜收复了邓州等5个郡,为以后反攻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岳飞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根据具体地形情况做出正确的军事部署,巧用地形,发挥己方优势,限制和克制敌军,做到以己之长,攻敌所短。伪齐将领李成,则因为不善于运用地形,反而将有利的形势转变为不利于己的形势。

现代战争的战场已经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天空和太空,远远超越孙子所说的“六形”,但是地利之道、因地制宜思想中“活的灵魂”仍然富有参考价值。

甚至,这种“活的灵魂”在企业经营、商场竞争、为人处世等领域也都可以加以借鉴和灵活运用。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必定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我行我素,恐怕难免遭遇种种阻碍和损害。我们要学会考察客观环境、适应客观环境和利用客观环境,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人而宜”,也就是根据对手在同一客观环境中采取的办法而灵活应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33.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