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带兵之道,文武相济/李广治军的致命弱点【原文】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精解】生活中,无论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都希望自己带的队伍听招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叫干什么就立刻不干什么。确实,这种令行禁止、团结一致的队伍很好带,带起来舒服、轻松。可是,这种状况绝非天然形成。一位做企业的朋友...

带兵之道,文武相济/李广治军的致命弱点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精解】

生活中,无论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都希望自己带的队伍听招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叫干什么就立刻不干什么。确实,这种令行禁止、团结一致的队伍很好带,带起来舒服、轻松。可是,这种状况绝非天然形成。一位做企业的朋友对我诉苦说,现在经营企业,事难做、人难管、队难带。估计这是普遍问题。我们不妨从孙子的治军带兵之道中借鉴一点智慧。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结局看法不一。有人为李广打抱不平,有人说李广时运不济,也有人说李广的确性格方面有缺陷才导致他不受赏识,还从不同角度举出一些证据说明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成为悲剧英雄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与眼下学习的这条谋略有一定的关系。

孙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他揭示了带兵的一般规律:“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亲附”,顾名思义,就是“亲近归附”。“用”就是士兵能够为将所用,即能够接受指挥。士卒还没有亲近归附时就惩罚他们,他们就很难与将领建立起感情,也就不会从心理上服从管理,不服就难以指挥。反之,如果士卒已经亲近归附,但是军纪得不到执行,那么将领也是无法指挥他们的。

其次,他针对这种规律提出带兵管理的基本办法:“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这里的“文”指的是教化手段,包括爱护士卒、优厚奖赏、培养教育等,相当于现在讲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武”指的是法规军纪、严格管理、严刑重罚等,相当于现在讲的法规约束和惩处。孙子认为,在治军问题上,文、武二者不可偏废。“令之以文”是通过教化手段达到军令畅通的目的;“齐之以武”则是说通过法规约束的手段,使部队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只有平时这样治军管理,才能培养出官兵良好的习惯和作风,从而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在汉简本中,“令之以文”的“令”字写成了“合之以交”,有人认为“合”与“齐”形成了对仗的关系,但是,“武经七书本”和“十一家注孙子本”都是“令之以文”。相比之下还是传世本的说法更符合治军的规律,也更符合孙子的本意,所以我们还是依照传世本作“令之以文”。

运用孙子这一带兵管理方法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带兵管理要以“文”为首。所谓“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也就是说要先用“文”的教化手段强化凝聚力、向心力,使士卒亲附。待士卒与将领一条心之后,再强化严格的军纪,尽量不要在士卒还没有亲附的时候就实施惩罚。二是带兵管理要文武兼施。孙子认识到“文”与“武”的辩证关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孙子在强调“文”的同时又指出,将领要管理好部队,必须做到恩威并重。在军队,“武”就是严格的纪律。将领只有把爱护战士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军队才能出战斗力。

飞将军李广无法封侯,是因为他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却由于迷路而没有完成作战任务,最后只好自杀。人们对这一悲剧性的结局深感同情和惋惜。其实,深究起来,李广治军不力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效李广,鲜不覆亡哉。”也就是说,李广治军不用法纪,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李广作为将军,手下的士兵都是随随便便的,目无法纪。李广治军是靠着艺高人胆大,但是这种作风并不值得效仿,否则就容易导致全军覆没。“人人自便”,是李广治军的致命弱点。如果在小的作战行动中还不能显现其会导致严重后果的话,那么在大的军事行动中,这种弱点就暴露无遗了。明代末年的进士、抗清战将黄淳耀对这一点的分析更为深刻:“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李广的个人武功和箭法是他人无法比拟的,凭着机勇过人或猛打猛冲打遭遇战或小规模战斗是可以的,但若打堂堂之阵的大战役,其部队的整体协调性,包括远程奔袭的能力,对平时就不注重严格纪律的部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导致李广的悲剧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他在治军上“人人自便”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李广不仅对士兵放任,对幕府文书的要求也极为简单。这样虽然方便了官兵个人,却使军队整体变得散漫。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知道了西汉幕府文书的内容,其中军营日志记载得非常详细,要求记载每个士卒的姓名及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生了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一系列内容。文书可以说面面俱到,近乎一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但是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而不做记录,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将领无法及时了解一些情况。我估计,他这位在草原上与匈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军之所以最后一仗竟然“失道”、迷失了方向,恐怕与部队的散漫、处事大大咧咧不无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产生过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这些军队之所以在历史上曾经所向披靡、荣耀一时,无不是与其“令文齐武”的治军方式有关。南宋名将岳飞的治军实践就充分体现了孙子的这一思想。俗话说得好:“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难在哪里?就是难在撼不动“岳家军”严明的军纪上。岳家军有着严格的训练体系与战斗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对敌人则如虎狼一样凶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明的军纪,是岳家军保持强大战斗力和维持良好军民关系的保证。

说起岳飞严于治军,还有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故事。

岳飞的亲生儿子岳云,小时候与祖母在沦陷区生活,直至12岁才被岳飞接回并编入自己部下张宪的部队中,当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平素吃、住、训练都与“岳家军”普通士兵在一起,从不因为是主帅之子就得到什么特殊待遇。岳云14岁时,身着重重的铠甲进行战前骑马训练,在一段短坡上进行爬山练习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不仅自己摔伤,战马也受了点伤。如果是一般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从马上摔下来,那不知会紧张成什么样子,肯定会担心地询问孩子的状况,但是岳飞大为恼火,大声责问道:“前驱大敌,亦是如此吗?!你平日里是怎么练习的,怠惰如此,何以为军人!”他一怒之下,竟然大声喊道:“来人,把他拉下去,斩首!”宋代所遵循的军规《武经总要》中规定:临阵失马者,斩。众位将士赶紧为岳云求情:“元帅息怒,少官人平日训练严谨刻苦,并不曾有丝毫怠慢。今日,雨后泥泞未干,战马失足,并非是平时训练不精所致。请元帅开恩,收回成命!”岳飞见众将士纷纷求情,也觉得这次的惩罚有些过了火,但依然狠了狠心,“既然众将说情,免岳云一死。杖责一百,以示训诫”。这一百军棍下来,岳云被军士抬回了营房。岳飞治军之严可见一斑。

可以说,古往今来带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文武兼用上,这样治理出来的军队对内和睦、关系融洽,对外则勇猛杀敌、令行禁止。所以,吴起在《吴子兵法》的《治军篇》中说,带兵必须“总文武”“兼刚柔”。孙膑也在《孙膑兵法》中强调:“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显然,这些方法抓住了人性的特点,符合治军的规律,即使在现代条件下也仍然管用。不仅治理军队如此,治国安邦、管理团队也应如此,“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领导者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得接受管理的人心服口服、令行禁止。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30.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