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原文】 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兵非多益,贵在善用/解放军为何每隔几年就要大裁军【原文】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精解】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从当时的230万裁到200万。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数量,美国140万,俄罗斯12...

兵非多益,贵在善用/解放军为何每隔几年就要大裁军

【原文】

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精解】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从当时的230万裁到200万。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数量,美国140万,俄罗斯124万,印度117万,法国36万,英国21万,日本自卫队28万。当今世界,大国为什么纷纷走上精兵之路?早在2 500年前,孙子就给出了答案。

孙子指出:“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这段话的核心是讲兵不在多,在于精而善用。

“兵非多益”,即军队人马并不是多了就好。在传世本中,这句话写作“兵非益多也”,只有汉简本写成“兵非多益”。两个版本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强调人马并非越多越好。据我的导师吴如嵩先生分析,一来,竹简本更接近《孙子兵法》原文,一般情况下取竹简本的说法;二来,“益”与下文的“力”“敌”“已”等字押韵。《孙子兵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文本在语言上是有韵律的。所以,相比之下“兵非多益”更符合孙子的原意。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这几个字强调的是精兵思想: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如历史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这些军队曾经叱咤风云,无不是由于军队建设者抓住了“精兵”思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略形势,精兵的数量和规模肯定各不相同,没有一定之规。但是,精兵无论军队规模大小、人马多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善用”,用好,用活。孙子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善用精兵的原则和方法。

从正面来说:“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惟无武进”,就是不要去盲目冒进,言外之意是我们要善于谋划。与军队的数量相比,一支精锐、善谋的军队更具有战斗力。战场上兵力的运用、形势的判断、目标的选择,都需要将领冷静、好谋的能力。孙子不赞赏匹夫之勇,也不赞赏孤胆英雄。无独有偶,与孙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圣”孔子也有相似的观点。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孔子:“您如果统帅三军的话,愿意找谁共事呢?”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是指人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比喻一个人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孔子认为,他们“敢”字当头、死而不悔,他不愿与这种人共事,而愿与遇事谨慎、善于通过巧妙谋划来取得成功的人共事。作为将帅和管理者,一定要养成善于谋划的工作作风,切不可遇事头脑冲动,简单应对。

毫无疑问,谁都希望自己理智用兵、谨慎行事。问题是不少人不得要领,不知如何下手。孙子说出了三个关键词:并力、料敌、取人。这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能够集中兵力、了解敌情、选用优秀的人才。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用好军队了。其中“取人”一词,在学术界有三种解释,一是说取得部下的拥护和支持,二是说取胜于敌,也就是战胜敌人,三是说择人而用。应当说,三者都说得通。但相对来说,因为孙子前面论述的是“精兵”问题,这里的“取人”还是解释成选择高素质人才,更符合孙子的本意。兵不贵多而贵精,枪不在量而在质。

从反面来说,“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无虑”,即缺心眼、少谋略、马马虎虎。“易敌”,即轻视敌人、麻痹大意。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领兵打仗,人马再多,也必定一战而败,非被人活捉不可。

孙子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只是略举数端,并未全部展开。十三篇中“善用兵者”这几个字比比皆是。所以用好、用活现有的人马,远不止并力、料敌、取人三个要点,不善用兵也绝不止无虑和易敌两个问题,还有诸多方面的问题。孙子仅以最基本的要点和最常见的问题,提醒人们注意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善用”军队。

我认为,这段话中最具有新意的还是“兵非多益”四个字。其中所蕴含的精兵思想具有穿越时空、跨越领域的巨大生命力。

从古至今,军队建设中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一对矛盾关系,兵少不足守卫,兵多不胜供养。当今世界,武器装备越来越昂贵、军队建设越来越烧钱,军队规模越大,国家财力越不堪重负。同时,军队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恐龙”躯体——中间大两头小,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所以,军队每隔几年就必须进行一番精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已进行10多次规模较大的裁军,其出发点都与孙子所说的“兵非多益”基本一致。第一次裁军是在1950年4月,中央决定将全军总员额由550万减至400万。但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未能继续进行,军队反而扩编,至1951年底,解放军总人数达到历史上最高的627万。虽然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朝鲜战场局势转入阵地防御阶段,国内大规模剿匪作战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中央军委就决定将全军员额由627万减到400万人,这是第二次大裁军。接下来的第三、第四次裁军发生在50年代后期:1955年底减至320万,1958年底减至240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数量再次大幅度攀升,至1975年曾一度高达610万。为解决比例失调和部队臃肿问题,1975—1982年曾经有过三次裁军,至1982年底再次减少到400万。接下来的第八次裁军可以说是非常著名的,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委员被召到北京开会,邓小平在会上提出裁军100万的设想,针对每个军区的领导班子有十几名,甚至二十名之多的臃肿状况,他幽默地说“打麻将都凑好几桌”。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慢慢伸出了右手的食指,这根指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紧接着邓小平论述了百万大裁军和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这一战略性转变的意义,甚至连美国《时代周刊》都选择邓小平作为1985年的年度封面人物。与裁军同步,陆航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了步兵,人民军队迈出了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1997—1999年第九次裁军又减员50万,2005年第十次裁军再裁员20万,我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

10年后,2015年9月3日,整个世界都看到了那一幕,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时,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30万,军队总规模保持在2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我军开始推进史无前例的军事改革,军队实施结构性重组,这可以称得上是脱胎换骨性的改革。这次部队精简不只是数量规模上的加减,是为了更好地“并力、料敌、取人”而进行的重新组合。将原来的七大军区整合为五大战区、原来的独立兵种二炮上升为新的军种火箭军,组建了适应信息作战的战略支援部队。在领导指挥体系的改革上,我们构建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模式,这是符合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战略性举措。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聚焦打仗。所以,在部队编成、人员设置等问题上都按打仗的要求设计。与打仗没有太直接关系的单位和人员可能就要裁减,院校、科研、医院、报社、文体等单位的很多干部可能要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所以说,这次军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对整个解放军还是对每个军队干部,都是一次革命。

之所以说“兵非多益”的思想具有跨越领域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政府、企业,甚至团队、部门的建设也离不开这个道理。在政府和企业建设中,有许多与军队相似的现象。每隔几年其规模就会逐渐扩大,领导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干部越来越多,机构的效能、效率越来越低。更糟糕的是,有些领导以为,人马越多越好。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所以说,孙子“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的思想值得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高度重视并灵活运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29.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