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四军之利,黄帝之法/马谡为何丢失街亭【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

四军之利,黄帝之法/马谡为何丢失街亭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精解】

“凡处军,相敌”,这句话提纲挈领,说明接下来要说的是“处军”“相敌”问题。“处军”就是处置军队、安置部队;“相敌”即面对面观察敌情。孙子认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决策。

紧接着,孙子首先分析“处军”过程中如何把握“四军之利”的问题,即在4种地区、地形条件下布阵安营的原则和方法。“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第一种情况是讲面对山地要注意三条原则。一是“绝山依谷”。这里的“绝”是通过的意思。本句强调军队通过山地,要贴近山谷边走,如果遇到伏击,至少可以依靠一面山坡抵抗。二是“视生处高”。曹操注释说:“生者,阳也。”可见,孙子此言是说,山地安营应当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通风透气、居高临下。三是“战隆无登”。这里的“隆”与“降”是通假字,所以有的版本写成“战降无登”,以致一些专家将其解释为“下降”。他们认为意思是我军在山下作战,即便敌军引诱我军上山也不要登山而战。这种理解恐怕还是有点问题。“隆”,应当是指高处,指敌人占领高地,不可仰攻。这是在山川丘陵之地处置军队的三条原则。

第二种情况是讲面对河流要注意4条原则。一是“绝水必远水”,即军队通过河流之地时,要远离水流驻扎,而不要在岸边停留。二是“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这里的“客”,是指进攻之敌。在古代,“起兵伐人者谓之客,敌来御捍者谓之主”。现在体育比赛有主场、客场之分,也是这个意思。孙子的意思是说,敌人渡水来进攻,不要在水中迎击,要趁敌军部队渡过一半的时候打击,这样比较有利。三是“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即如果军队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贴水边太近就容易在交战中陷入水中。四是“视生处高,无迎水流”,即军队在江河地带驻营,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处于下游。这是在江河水网之地处置军队的基本原则。

第三种情况是讲面对沼泽要注意两条原则。一是“绝斥泽,惟亟去无留”。“斥泽”就是盐碱沼泽之地。军队通过这种地区时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二是“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即如果军队与敌人交战于此,要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么做的原因一是有水源,二是不容易陷入泥沼。这是在沼泽之地处置军队的基本原则。

第四种情况是讲面对平原要注意三条原则。一是“平陆处易”。“易”,指平地。即在开阔的平原地带,要选择地势平坦处安营。二是“而右背高”。“右背”为“主要侧翼部队”,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用右手使用兵器,所以当主要侧翼部队从右侧居高临下冲杀,使用兵器会非常顺手。(还有一种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喜庆之事以左为尊,兵事或凶丧之事以右为尊。)这样的部队要依托高地进行部署。三是“前死后生”。这里面的“生”与“死”指的是地形,“死”为“低处”,“生”为“高处”,《淮南子·地形训》中说:“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在平原地带,军队要占领开阔之地,主要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样视野开阔,容易发起冲锋。这是在平原地带处置军队的三条原则。

最后,孙子总结道:“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强调这4个方面的原则是传统的战法,中华民族的老祖先轩辕黄帝之所以能够战胜炎帝、蚩尤等周围四方各族部落首领,原因就在于此。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大量残简中,还有《黄帝伐赤帝》佚文,其中就记录了黄帝战胜赤帝、青帝、黑帝、白帝这四帝,一统天下之事。孙子这里是用黄帝胜四帝的例子来说明得四军之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些原则说起来似乎很琐碎、很啰唆,但是,将领指挥作战来不得大而化之,必须具体精确。所以这些都是古代将领必备的常识、必练的功夫。尽管方法各异,但其中的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将领一定要根据客观情况和条件决定排兵布阵、安营扎寨的问题,而且还要注意在利用客观情况和条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其所长。将领用好了这些外在条件的长处,便可增加军队的能量。比如,在山地“居高向阳”,既便于部队俯冲,使其力量倍增,又便于通风透气,使部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然而,一般说来,越抽象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具体的东西局限性越多。抽象的东西往往由众多事物提炼而来,既蕴含众多事物的共性,又不受某一具体事物变化的影响,所以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相对而言,具体的东西往往由众多实实在在的细节组成,一旦某一细节变化了,其原貌也必定变化,甚至失去原有的合理性。《孙子兵法》也具有这种特点。前7篇主要讲战争的一般规律、决策原则、指挥艺术和变化要求,没有过多就某一具体战事就事论事。所以,古人称赞说“一句一理,字字珠玑”,认为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后6篇则是联系当时客观的天时地利分析行军作战、安营扎寨、排兵布阵、火攻用间等具体方法。冷兵器时代,人们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能力很低,作战方式也局限于摆兵布阵、短兵相接。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技术进步,战争形态改变,一方面人们利用客观自然条件的能力和手段已空前进步,另一方面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也超越了孙子那个时代的想象。类似于“四军之利”之类的具体方法,虽为黄帝胜四帝之法,却不一定完全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战争形态了。所以,我们只能从中寻求智慧的启迪,或者探索古代军事文化的遗留,千万别生搬硬套。当年马谡之所以失了街亭,原因就在于生搬硬套地使用兵法。诸葛亮指示他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他却骄傲轻敌,自认为精通兵法,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认为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张郃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丢失了街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26.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