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062 兵以诈立,分合为变/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惨痛教训【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精解】《孙子兵法》有不少经典名句流传很广,几乎是家喻户晓,诸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其中,“兵以诈立”也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有一位教授直接以这...

062 兵以诈立,分合为变/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惨痛教训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精解】

《孙子兵法》有不少经典名句流传很广,几乎是家喻户晓,诸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其中,“兵以诈立”也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有一位教授直接以这句话作为书名出了一本书。还有一位教授抓住另一句话编了一套书——《孙子兵法教你诈》。更有不少人因为这句话就认为《孙子兵法》是专讲欺诈的兵书。甚至有些人据此认为,孙子是中国古代诡诈第一人,是破坏中国讲诚信传统的罪魁祸首。这种批判对不对?孙子所说的“兵以诈立”究竟是不是恶意欺诈?我们不妨回到原文,看看孙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品味其原意,然后再下结论。

孙子讲完了百里争利、五十里争利、三十里争利的三种方法之后,紧接着提醒将领在军争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误入歧途,或者避免陷入敌人的埋伏圈,甚至还要想办法迷惑敌人,使其无法阻拦。为此,孙子提出了6点建议:“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这6点建议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不三要”。

“三不”,是指我们要搞清楚行军途中的客观情况,不要蒙头乱跑。

第一个“不”,是“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诸侯,指行军沿路可能经过的国家。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就无法提前做好外交疏通工作。一旦未经疏通就撞入某个国家,麻烦就大了。孙子当年在楚国东面轮番用三支部队袭扰、调动楚军来回奔跑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掩护吴军从楚国西北面偷袭的企图。但是,从北面迂回偷袭,必须经过唐、蔡等国,这几个小国一直是楚国的附庸。一直到公元前506年,机会终于到来了。这年秋天,楚国围攻蔡国,蔡昭侯求救于吴。唐成公听说蔡昭侯欲搬吴军攻楚,也遣使入吴,表示愿与蔡、吴联合,一起进攻楚国。于是,孙子奏请吴王发兵攻打楚国。3万吴军才得以借道唐蔡两国地界,长驱直入杀到柏举,偷袭楚国后院。

第二个“不”,是“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山林,是山地和森林,不好走。险阻,是悬崖峭壁,或道路不通的地形,也不好走。沮泽,是沼泽草地,或低洼难行之地,更不便行军。军队必须事先侦察了解清楚,才能进入这些地区。孙子偷袭楚国,先是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会合蔡、唐两国之兵,先后通过河南湖北交界地区的大隧、直辕、冥阨三个要隘,直趋汉水。如果不是事先侦察了解清楚地形和路况,他们不可能顺利迂回千里。

第三个“不”,是“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乡导,即让熟悉地形的当地老百姓带路,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前提是部队要找到诚实可信的老百姓,像我们当年自卫还击作战中用的带偏我们的越南乡导就不行。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没有搞清敌情、地形和路况时,就不要贸然行军。

“三要”,讲的是我们要在行军途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多种谋略手段迷惑和调动敌人,或者组织部队边走边打。

第一个“要”,是要“兵以诈立”。诈立,即以诡诈多变迷惑敌人,使其不知我方实情,然后才能取胜。孙子在《计篇》中说过:“兵者,诡道也。”可见,这不仅仅是军争之法,而且是战争基本法则。诡诈欺骗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之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互相诱骗,施计用谋乃是军事斗争的一条普遍规律。

第二个“要”,是要“以利动”。就是我们要根据利弊采取行动。具体地说,我们究竟采取何种行军类型要根据战斗任务、作战企图和地形利弊来决定,要注意在高山、平原、湖泊、沼泽各种地区中趋利避害。

第三个“要”,是要“以分合为变”。分,即兵力分散;合,即兵力集中。分合为变,是说有些地点要分散,有些地点要集中,有些地区要分进合击。我军兵力要变化不定,让敌人无法阻拦。

概括起来说,行军不是单纯走路,要像足球运动员带球运动那样,一定带些欺骗、分合之类的战术动作,让对方不知如何拦截。

孙子所说的这“三不三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是些寻常道理,甚至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可是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这些常识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在种种利益驱动下,这种常识往往被不自觉地违背。可是,一旦我们忽略或违背了这些常识,小则流血牺牲,大则全军覆没。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中我们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那年3月2日,我军攻克了越南北部重镇谅山,打开了拱卫首都河内的门户。我们如果继续南进,红河三角洲将无险可守。小平同志认为,兵锋直指河内,已经“达到了惩罚的目的”,于是命令各部队从即日起逐步撤军。从重庆开到广西的第50军150师,本来一直奉命在边境地区按兵不动,担任战略预备队。但是该师官兵看到出境作战的部队陆续回撤,边境各地纷纷搭起凯旋门,欢迎歼敌英雄归来,他们心里痒痒的,迫切希望也到战场上走一走、打几炮、放几枪。于是,50军首长一再向广西前线指挥部请示,坚决要求让150师走出国门,到实战环境锻炼。前线指挥部觉得战事既已接近尾声,估计再无硬仗可打,于是同意150师出境,任务是掩护友军撤退。

可是150师过于乐观,想得过于简单了,以为无非是掩护友军撤退,没什么复杂情况。所以,对战场地形、行军道路、敌军情况等因素都没有仔细地侦察了解,孙子所说的“三不三要”,全都没顾得上,就一头冲进战场。

3月11日中午,在越南高平市以南40多公里一个名为班英的地区,150师448团突然遭遇从河内赶来追击的越军精锐部队,448团随即展开作战部署,主动向敌军发动攻击。公允地说,作战一开始,448团的官兵是非常英勇的,也攻克了敌军几个阵地。但是由于他们事先没有侦察了解作战地区的地形,仓促应战,于是越打越乱。相反,越军熟悉地形,富有山地丛林作战经验,躲在暗处开枪开炮,我军只听到枪炮响,就是见不到人。战至12日下午,448团团部及2营的退路已被切断,四周要点大多被越军抢占。

危急关头,448团请求全团收拢后边打边撤,师部同意撤下来,但50军驻该师指挥组部署失误,只派团副参谋长带1营1连和3营8连走小路增援2营。副参谋长战后受审时回忆说:“当时敌情、地形、我情均不清楚,既无战斗组织准备的时间,更无战斗保障,在整个夜间行动中不准我们做任何的行动标志,且与我军中断联络,当我带1、8连迂回到敌后,8连被打散,1连不知去向,与我完全失去联系,8连失散人员后被重围。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激战了7昼夜,人已疲惫不堪,连野草树皮都吞不下,解不出小便,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力气。3月19日上午敌向我方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在敌直接炮火的打击下很多人负伤,所剩数人被打散,不知何时这些人员分别落入敌手。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我和3营通讯员分别于4时左右落入敌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了俘虏。”

与副参谋长一样成为战俘的还有2营教导员以及10多名连排长,共计200多人。最可耻的是,8连甚至是集体放下武器,由连长出面与越军接洽投降事宜。

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军区上报的裁撤名单中第一个就是第50军,当时没有一个人吱声,谁也不敢为第50军陈情保留。第50军就这样被裁撤了,唯一保留建制的第149师被划归第13军。

这些教训说起来令人非常沉痛,也应当引起当代军人的高度重视。孙子所说的“三不三要”虽然很简单、很平常,但不可违背。

相信听完这个故事就不会再有人对孙子提出的“兵以诈立”持否定态度了。不可否认,战争中的“诈”,当然包含诡诈之意,但是主要用于对敌作战。而且“诈”的含义很广,灵活多变、示假隐真、虚实相兼等,都是其具体方法和表现,所以,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损人利己的欺诈。应当说,它与诚信并不矛盾。我们在职场、商场讲究诚信的同时,也都需要善意的变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13.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