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原文】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邓艾阴平险道出奇兵【原文】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精解】有学员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美军对伊拉克的左勾拳战术,那么大规模的陆军部队在边境,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布局,最起码是需要行军的,对方能真不知道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本篇所要研究的谋略思想正好可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

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邓艾阴平险道出奇兵

【原文】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精解】

有学员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美军对伊拉克的左勾拳战术,那么大规模的陆军部队在边境,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布局,最起码是需要行军的,对方能真不知道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本篇所要研究的谋略思想正好可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孙子是怎么说的,再琢磨美军的左勾拳战术为什么能够成功。

孙子说:“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这段话假设了三种情况。

一是部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他们走的是没有敌人阻碍的地区,用不着与敌人交战,当然也就不会有损耗和疲劳。

二是部队发起进攻后必然能得手,是因为他们进攻的是敌人不防守的,或者防守薄弱的地点,当然容易取胜。

三是部队的防御必然能稳固,是因为他们扼守的正是敌人无法进攻的,或者进攻力量不足的地方,当然有能力守住。

从表面上看,孙子假设的这三种情况似乎有点“小儿科”。敌人不拦截、不防守、不进攻的地方当然一帆风顺,这是众人皆知的常理。如果我们仅仅理解到这个层面,那就太肤浅了。联系上文“善用兵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你就会意识到,敌人之所以不拦截、不防守、不进攻,那是因为我用计、用谋将敌人调离了我们要行进的地区,使其放松了对我们进攻目标的防备,或者畏惧了我们严防死守的地方,如此我们方能走而必顺、攻而必取、守而必固。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颇有争议。传世本中皆作“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汉简本作“守其所必(下缺)”,《御览》卷三一七引此作“守其所必攻”。《孙子兵法校释》的作者校正此句时分析:守其所不攻,固可守而必固,何益于战胜攻取?故传世本有疑。如作“必攻”。连接上句,其意即为:防御之所以牢不可破者,乃因防御力量配置于敌人必攻之地也。换言之,唯其料敌之所必攻,故能加强守备使之牢固也。所以,应依据汉简本、《御览》作“必攻”。

汉简本《孙子兵法》是西汉时期的流行版本,比宋朝以后的版本更接近孙子这13篇的本来面貌,所以专家学者通常以汉简本作为依据校订传世本的错误。但是,即使汉简本也与孙子生活的年代相差二三百年,更何况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刘邦让韩信、张良等人组织人马重新搜集整理校订的版本,因此未必与原本完全一致。此处如果改作“必攻”,从现代军事理论上完全说得通,但有两个问题难以解释。其一,本篇中心思想是强调通过调动敌人,使我势常实,敌势常虚,然后避其实,击其虚。“守其所必攻”,必然是实对实,硬碰硬,似乎与文意不符。其二,即使守住了敌人必攻之处,就一定守而必固吗?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守而必固当然不成问题,反之,敌强我弱,恐怕未必守得住了。相比之下,显然还是“守其所不攻也”更符合孙子的思想原意。按照我的理解,孙子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一个重要的谋略思想。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中的“不战”两字并非完全不战,而是尽量小战、巧战。同样道理,这段话中的“不守”“不攻”也有夸张之意,并非我们完全不守和不攻,而是说防守比较薄弱,进攻力量不足。

然而,这种防守薄弱之处或者进攻乏力的状态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我方主动用计、用谋麻痹或调动敌人造成的。

三国时期的邓艾巧渡阴平之战就是如此。

公元263年,魏相司马昭派兵18万,分三路大举伐蜀。安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行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行进;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多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战事展开之后,钟会领导的东路魏军主力虽然占据了汉中一带,但被大将军姜维所率蜀汉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剑阁是汉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号为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钟会在此久攻不下,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便萌生撤军的想法。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也是其难以逾越的。这时西路统帅邓艾已攻占沓中,得知钟会撤军的想法后,立即向司马昭提出:“蜀军已受重挫,正是乘势进兵的大好时机。现在我军虽然在剑阁受阻,却可以由阴平小道进兵,出其不意直插成都。”司马昭立即命令邓艾自阴平进军。(陈寿,《三国志》)

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其一,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的结果。其二,既然是“偷渡”,就不可能大部队全部行动,最多几千精锐行动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绵竹等处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沉着应战,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既无援军,又无粮草,很可能全军覆没。

邓艾明知走阴平如此危险,为什么还要斗胆冒险?因为,他判断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蜀军大将军姜维所率蜀汉军被钟会吸引在剑阁一带,阴平此等难行之道不会有什么防守,阴平如同孙子所说的“无人之地”“不守之地”,走这种地方可以取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战事进程果然如邓艾所料。

10月中旬,邓艾率精兵自阴平出发,沿着阴平小道翻越摩天岭,行无人之地700多里,凿山通道,架桥建阁,至无路之处,甚至“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经过艰苦行军,邓艾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至江油,直扑涪城。虽然兵力较少,但如神兵天降,立刻引起蜀国上下极度恐慌。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蜀军陷于大乱之中。老百姓听说邓艾大军已进入平原地区,惊慌失措,纷纷向山泽逃窜,不可禁制。魏军从此一路顺利,接连攻下涪城、绵竹等城,逼近成都,迫使“扶不起的阿斗”——蜀后主刘禅自缚出降。延续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

邓艾虽然比孙子晚了几百年,但他偷渡阴平之举无疑是对孙子“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最好诠释。由邓艾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联想到美军的左勾拳战术,其第7装甲军和第18空降军由科威特向沙特方向快速机动,规模确实很大,难以隐蔽。伊方不是没发现,而是搞不清其意图。因为美军率联军在科威特与伊拉克接壤的边境地区摆兵布阵,并频繁进行联合登陆演习,已经使萨达姆形成了定势思维,他认定了美军的地面攻势将从科威特方向发起,因而对沙特方向基本上不加以防守。所以尽管伊方发现了美军大部队机动,也视而不见,一心想着在伊科边境与美军决战。于是,美军得以“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由孙子的这条谋略思路,我们想到了一则人生道理:事业是否顺利,并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人们是否善于想办法消除不利因素,不利因素一旦被消除了,崎岖山道也如同平坦大道一般。竞争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对手是否厉害,而在于人们是否善于用计、用谋调动对手,一旦成功调动对手转移视线,即使身处绝境也可以一马平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02.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