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汉武帝打天下的人才方阵【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精解】这段话中,孙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概念:“任势”。他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我有必要先解释三个字。一个是“责”,意为苛求、责备。一个是“择”,此处既可理解...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汉武帝打天下的人才方阵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精解】

这段话中,孙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概念:“任势”。他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我有必要先解释三个字。一个是“责”,意为苛求、责备。一个是“择”,此处既可理解为“选择”,亦可理解为“释放”,因为在古代汉语里,“择”可通“释”,即释放将领的手脚。再一个字就是“任”,此处意为发展和利用。这句话强调的是,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追求和营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去苛求部属拼命死战,所以他往往注重选择有才能的将领造势和用势。这其中有三个要点值得人们重视。

第一个要点是干大事要高度重视营造有利态势,而不要过分依赖个别人才,因为人才能力高低、忠诚与否,不由我们掌握。第二个要点是,虽然不能过分依赖个别人才,但干大事需要人才群体,所以要广泛选择人才。第三个要点是,一旦将领组建了人才群体,要放手使用他们,释放他们的能量,合力发展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态势良好,自然就有更多人才了。

唐代著名宰相陆贽曾在奏章中说:“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用。”(唐陆贽,《陆宣公奏议》卷一)此言着重阐明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选到合适的将领;驾驭将领的方法在于把握住驾驭的艺术。如果将领选的是不适合的人才,兵力虽多也不足依仗;驾驭将领的方法没掌握好,将领虽有才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我估计陆贽这个思想来自孙子,是受孙子思想启发形成的,而孙子比他说得更形象。孙子说,一旦选择和放手使用了合适的将领,不只能够使将领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即使木头、石头也能够面貌一新,能量倍增。即所谓“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木头和石头,如果静止地放置在地上,很难移动,而放在陡峭的危险之地,则容易滚动;如果其形状方方正正,就很难移动,而削成圆形它就会轻易滚动。同一木石,位置险易、形状方圆的不同会导致其活动能量差别巨大,因此关键就在于人们的选择和打造。同样道理,部队在平稳的状态下也难以灵活机动,在危险的情况下则雷厉风行;按通常战法来打很可能有劲儿使不出,用“环之无端”那样随机变化的战法,则可能力量倍增、势不可挡。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将领怎样造势和如何任势。孙子的话形象地说明善于发挥和利用有利态势的将领一旦指挥部队官兵作战,就如同转动木头和石头,使其力量倍增。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一改西汉初期的弱势状态,使汉王朝走向强盛,使它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关键在于他非常善于“择人而任势”。

武帝还是太子时,曾请教老师卫绾如何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和匈奴外患。卫绾回答说:“得人!”武帝听了这句话后,广延各方人才,为自己聚集了一大批有才之士。班固的《汉书·公孙弘卜式传》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学问渊博)则公孙弘、董仲舒,笃行(品行纯厚)则石建、石庆,质直(正直敢言)则汲黯、卜式,推贤(推荐贤人)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定法令)则赵禹、张汤,文章(文采出众)则司马迁、司马相如……这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人才方阵。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延揽如此众多的人才,关键在于他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两位彪炳史册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最初地位都很卑微。卫青是个私生子,母亲生下他以后生活很困难,并且还饱受社会冷眼,于是,母亲就把卫青送回到他父亲那里。在父亲那里,卫青也是抬不起头来,天天夹着尾巴做人,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又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对于卫青这样的出身,汉武帝也敢大胆重用,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绝对算是奇迹。

再说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在平阳公主府当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私通,便有了霍去病。但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从军抗击匈奴之前霍去病是宫里的勤务员,与其母亲一样,也是专门伺候人的奴才。但是,霍去病17岁那年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嫖姚校尉,随卫青打击匈奴。

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族人才。金日磾本是休屠王太子,一个地道的“胡儿”。汉武帝发现他有才能,多次提拔他,后来武帝临死之前,金日磾与霍光、上官桀被选为托孤重臣。匈奴小王赵信战败,降于汉朝,被封为翕侯,他在多场战斗中立过战功,并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骑兵战术。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

而且,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搞暗箱操作,而是公开在全国范围招纳贤才。他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两次颁布求贤诏,诏告全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班固,《汉书·武帝本纪》)因此,汉武帝认为,有的千里马奔腾跳跃而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在讥讽之下依然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骏马和放纵不羁的人才能否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他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才。其中,“人才各有能力和弱点,关键在于君王怎么运用”的观点,与孙子转动木石的观点完全一致。一旦君王选准了人,用活了将领,军事力量之“形”和战场作战之“势”都随之倍增,势必可凭十万之兵敌百万之众。

汉武帝正是因为善于“择人而任势”,聚焦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而且用其所长、放手使用,众人齐心协力,帮助汉武帝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西汉疆土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实际上,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处于某种态势之中,诸如顺势、逆势、红火之势、窘困之势、和睦之势、混乱之势、欣欣向荣之势、日薄西山之势,等等。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自主决定自己身处何种态势,但还是可以积极作为。我们不妨活用孙子“择人而任势”、灵活转动木石的谋略,提前谋势和布势,积极造势和任势,从而不断改善和优化自身所处态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97.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