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原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示形动敌,以卒待之/赵括饱读兵书为何首战即败【原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精解】将领在混乱的环境中指挥作战,一定要想办法保持自己的部队不乱、阵形不乱。毫无疑问,每个将领都希望具备这种本事。但是,要具备这种本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用计、用谋。孙子...

示形动敌,以卒待之/赵括饱读兵书为何首战即败【原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精解】

将领在混乱的环境中指挥作战,一定要想办法保持自己的部队不乱、阵形不乱。毫无疑问,每个将领都希望具备这种本事。但是,要具备这种本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用计、用谋。孙子接着说出了这种谋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这段话包含着什么样的谋略思路?恐怕得特别花点儿时间琢磨才能弄明白。

首先看第一句话:“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句话的一个关键字是“生”,可以理解为“产生于”“缘自”。“乱生于治”,即对敌方显示出混乱的假象,必须以能够严格管理自己的部队为前提,放得开、收得拢;“怯生于勇”,即对敌方显示出怯懦的假象,必须以自己的官兵有勇敢斗志为基础;“弱生于强”,即对敌方显示出弱小的假象,必须以自己拥有强大的兵力为后盾。试想,如果平时不能很好地掌控部队,在混乱的战场上主动制造部队的混乱,势必乱上加乱;如果官兵没有勇敢的斗志,在险恶的战场上主动显示胆怯,势必加剧官兵的恐惧;如果没有优势的实力,在以力量为基础的战场上主动摆出虚弱的样子,势必使官兵丧失取胜的信心。整段话说的就是运用谋略和制造假象都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在有把握的基础之上再玩谋略。

再看第二句话:“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这句话进一步指出,制造这一系列假象不仅要有雄厚的基础,而且重中之重是要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治乱,数也”。简单四个字,强调的是部队实际上严整有序却能够示敌以混乱的假象,关键在于“数”。上文提到过“分数”就是组织编制问题。部队有灵活的组织编制,各部队密切协同,才能够得心应手地示敌以混乱的假象。二是“勇怯,势也”,强调的是官兵实际上勇敢顽强却能够示敌以怯懦的假象,关键在于作战态势有利,斗志昂扬;三是“强弱,形也”,强调的是部队兵力实际上占有优势却能够示敌以弱小的假象,关键是实力雄厚、势不可挡。可见,部队灵活的编制、有利的态势、强大的实力,是虚中之“实”,柔中之“刚”。

仔细品味孙子这几句话,不难发现其核心思想与“诡道十二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如出一辙,与老子强调的“大道无形”“大智若愚”神韵相通。套用时髦的说法,就是要会“装”,装得越像,效果越好。

再看第三句话:“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其意在说明制造种种假象的目的所在。战争是聪明人的游戏,一方聪明,一方愚蠢,双方便不可能站到同一个战场上。因此,战场上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然而,再聪明的人也摆脱不了“逐利”的天性。对手的混乱、胆怯、虚弱,往往带给我们可乘之机、可图之利。孙子正是抓住这种逐利的天性,要求将领成为“善动敌者”,其中的“动”就是调动,即想方设法调动敌人,使之出错、出乱。那么,向敌方显示出混乱、胆怯、虚弱等假象,敌方很可能以为有利可图因而贸然行动。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接下来再看第四句话:“以此动之,以卒待之。”其中的“以此动之”,在宋代十一家注本中作“以利动之”,西汉竹简本则写作“以此动之”。我认为当以竹简本为准。“此”指上句“形之”“予之”等手段而言。“以卒待之”中的“卒”不是指某一个士卒,而是指处于“势险节短”状态的精兵劲卒。这句话指出这种谋略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用种种假象示敌以可图之利,二是一旦敌方贸然行动,我方便精兵劲卒予以打击。

综合起来看,所谓“示形动敌”应当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我方要有“真家伙”,即优势的军事实力和势险节短的有利态势。其次要会假装,主动显示出混乱、胆怯、虚弱等不堪一击的状态。再次要把握关键,即以灵活的编制、有利的态势、强大的实力为坚强后盾。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假戏真唱”,使敌人信以为真、为利所动,一头撞到我方的重锤之下。

战国时期秦军主将白起之所以能够让饱读兵书的赵括命丧长平,关键就在于他活用了示形动敌之计。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赵军和秦军的侦察兵相遇,秦兵斩杀了赵军的副将。秦军趁机攻杀赵军,并夺下几座城池。赵军数战不利,主将廉颇针对秦军远道而来、急于决战的特点,决定采取以逸待劳、消耗敌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于是,他选择有利地形,命令士兵筑营固守,任凭秦军挑战,坚壁不出。赵孝成王不知就里,以为廉颇的行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

秦国丞相范雎深知廉颇很难对付,必须首先除掉。于是他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秦国军队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抗击。廉颇倒是容易对付,而且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数次战败、坚壁不出心怀不满,现在又听到秦国的反间言论,便不顾臣相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接替廉颇的主将位置。

赵括乃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因此他自诩精通兵法。秦王听说赵括成为赵国主将后暗中大喜,秘密地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都尉副将,出兵进攻赵国,并下令:军中不准泄露白起为秦军将领的消息,否则杀无赦。

赵括走马上任后,马上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白起针对赵括年轻气盛、自命不凡的特点,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命令秦军假装败逃。赵括不知是计,挥师追击,一直追到秦军壁垒之下,却屡攻不下。这时,白起兵分两路,令一路25 000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粮道,另一路5 000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接着,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了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青壮年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赵军被围,士兵46天没有饭吃,不得不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人马组织成4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仍不能杀出重围。绝望之下,赵括只好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括一死,部队大乱,剩下的25万官兵全部投降。白起向秦王建议:“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秦王点头认可,于是白起将赵国降卒骗到大坑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我们穿越历史,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那可真是惨绝人寰的巨大悲剧!

此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综合起来看,白起的胜利得益于其战法符合孙子“示形动敌”的谋略思想——以小利引诱敌人,用重兵伏击敌人。赵括失败的原因则在于被白起的假象迷惑,轻敌冒进。

白起坑卒固然罪不可赦,赵括不擅兵法更为可悲。兵法本无罪,它只是一种思路、方法,其效果好坏取决于人们的内心想法和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出于善意,和平运用孙子的谋略思想。激烈的竞争之中既需要造势,更需要灵活运用“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等“示形动敌”的方法迷惑和调动对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有利态势的效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96.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