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奇正相生,联动造势/韩信木罂渡河出敌不意【原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精解】孙子用天地运转、江河流淌、日月更替、四季轮回,以及五声、五色、五味的比喻,核心都是为了说明奇正之变。孙子紧接着说了一句话:“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从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读出孙子奇正论的三层...

奇正相生,联动造势/韩信木罂渡河出敌不意

【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精解】

孙子用天地运转、江河流淌、日月更替、四季轮回,以及五声、五色、五味的比喻,核心都是为了说明奇正之变。孙子紧接着说了一句话:“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从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读出孙子奇正论的三层意思。

首先,“战势不过奇正”强调的是,打仗的态势或战术不外乎“奇”与“正”两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从兵力上讲,主力部队为正,奇袭部队为奇;从作战位势上讲,正面强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从战法运用上讲,常规战法为正,非常规战法为奇,等等。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次,“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强调的是奇正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和自然规律一样,无穷无尽地变化。一旦它固化下来,形成某种定势,比如“以正合,以奇胜”固化为双方主力对主力,奇兵对奇兵,直接硬碰硬,那结果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只要看双方谁的力量大、勇气足,便可预知胜负。按照这种固化的模式,井陉之战中韩信就不可能以3万人马战胜20万大军了。战争中往往是变化产生机会,变化引领胜利。相反,战法一成不变、固化僵硬,则很容易成为靶标,任人研究,甚至任人摆布。法国人在法德边境花了12年工夫,耗资50亿法郎修筑延绵数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可谓固若金汤。法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1940年5月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从法国与比利时的边境一带阿登高地突破,闪击法国,使马其诺防线形同虚设,完全失去作用。显然,法军之败,就败在有正无奇、不知变化的这个关键点上。

再次,“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这句话意在说明奇正变化的内在机理。它不是无规则的乱变,而是相互转化、合力创新。这句话的关键是“奇正相生”4个字。记得有一次给外国军官讲《孙子兵法》时,一位学员曾对此提出疑义。他问道:四季、五声、五色、五味等自然现象都有四五个元素,可以按规律循环往复地变化,奇与正不过两个元素,如果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计算,充其量也只有4种不同的组合,怎样才能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来回转个不停呢?这位学员确实动了脑筋,要不然提不出这种难题。

如果把“奇”与“正”固定地理解为预备队和主力军,确实不好回答这位学员的问题。殊不知,在孙子的观念中“奇”与“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彼此之间可以随时变化。我们不妨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先秦作战时所采用的五军阵。正兵通常围绕中军,分布在前、后、左、右4个位置上。如果有的方向上奇兵与正兵互换位置,正兵假装奇兵,奇兵假装正兵,有的方向则按常规布阵,每个方向正兵与奇兵布阵方法各不相同,也就是每个方向上都展开奇正之变,其整体状态可不就是“如环之无端”吗?不难想象,如果八卦阵的各个方向都布阵方法各异、作战战法多样,那不就是像一个圆圈来回转动,让对方看不清真正的阵势和战法了吗?

综合上面三层意思我们不难发现,“奇正”并非固定地代指一种作战方法或一种作战状态,而是一种军事哲学思想概念,其实质是强调打仗务必“正合奇胜”两手并用,但又不能僵化、固化。任何事物一旦被固化,就容易被人们把握变化规律和必然走向。

讲到奇正相生,我不得不再讲一讲韩信木罂渡军的故事。

公元前205年8月,楚汉之争中,刘邦命韩信为左丞相,统帅大军渡河打击魏王豹,开辟北方战场。魏王豹听说汉军前来进攻,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领全军,扼守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队,沿着黄河巡逻;同时还把民用船只全部赶走,不许其在河内来往停泊。

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又有魏王豹安排的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于是,韩信分别派遣多名探卒沿着黄河上下流详细察看地形。不久之后,探卒纷纷回来报告情况。从探卒报告的情况中,韩信了解到魏王豹在黄河边上从蒲坂到北面的临晋一带布防严密、无懈可击。但是,沿着黄河北上,距临晋渡口百余里的地方——夏阳,魏军没有设防,而且这个地方岸低水缓,渡口20里平川,利于军队集结。特别是魏军的后方重镇安邑和首邑平阳兵力薄弱,且疏于戒备。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韩信决定采用奇正之术。

他把汉军大营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他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摆出主力部队随时准备从这里渡河的架势。其实,这只是韩信安排灌婴将军所率领的骑兵部队假装“正兵”。这一举措一方面是在掩护主力部队,另一方面,一旦魏军在蒲坂撤兵,灌婴便可挥军乘船渡河追击魏军。真正的主力部队却由韩信和曹参将军率领悄悄地北上百余里,进驻夏阳。由于两地相距大约160里,魏军对韩信的军事行动丝毫没有察觉。

汉军进驻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卒就地取材,临时砍伐大量树木,并从民间征集大量瓮罂(陶制容器),令大木居外,小木居内,用绳索捆紧,纵横缚成长方形的木排。每个木排内有数十个方格,将瓮罂安放格中扎牢,就成为木罂,即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所受浮力又大。汉军乘着木罂,从夏阳偷偷渡过了黄河。与此同时,在临晋渡口,灌婴将军带领士兵上船,士兵们击鼓的击鼓,呐喊的呐喊,杀声震天,可就是“盘马弯弓惜不发”。对面的魏军听到喊杀声,迅速进入战位准备阻击渡河的汉军,可是等了老半天还是不见汉军过河,不知道汉军在搞什么名堂。魏军的主帅柏直哪里知道,就在这时,韩信、曹参已经率领汉军从夏阳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军的后方重镇安邑。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几天交战下来,韩信指挥的汉军大败魏军,最后活捉了魏王豹。

此战之中,韩信深得孙子奇正之变、奇正相生观念的真谛,既采用奇正结合的方式,又注重以奇为正,以正为奇,搞得魏军晕头转向、摸不着北。其中的智慧妙不可言。老子曾说:“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意思是说,君王或将领要用规范的方式治理国家,用奇变莫测的办法带兵打仗,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笼统地这么讲,倒也讲得过去,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其实,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甚或管理企业,以及为人处世,都应当有正有奇,以正为主,以奇为辅,奇正相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93.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