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

【原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

先胜后战,常胜之道/齐桓公“尊王攘夷”战略的妙用【原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精解】孙子主张“胜于易胜”“胜已败者”,表面上看起来是打弱者、败者,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其实这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谋略艺术。敌人的虚弱和败局并非天成,而是由于我方用计、用谋使其出错,诱其...

先胜后战,常胜之道/齐桓公“尊王攘夷”战略的妙用

【原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

【精解】

孙子主张“胜于易胜”“胜已败者”,表面上看起来是打弱者、败者,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其实这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谋略艺术。敌人的虚弱和败局并非天成,而是由于我方用计、用谋使其出错,诱其生乱,从而由强变弱、由盛而衰。但是,对方并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更不会主动变得衰弱。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敌实施谋略攻击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实力。于是,孙子以递进式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想“胜于易胜”“胜已败者”,首先自身要强硬,才有能力抓住机会战胜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总是想办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其次,“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意在说明,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重点在于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战争实践一再证明,胜利的军队通常是先有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祈求侥幸取胜。

再次,“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这句话进一步说明谋求“先胜”的途径和效果。其中“修道而保法”是指平时进行战争准备的主要抓手,即修明政治建设,确保法令制度的贯彻实行。朝廷政治清明,才能人心所向;社会秩序稳定,才能繁荣经济。“修”和“保”都是表示长期动作的动词,意味着必须在战争来临之前长期坚持进行这些工作,才能逐步提升国力、军力。拥有优势的国力、军力的作战方,才能在战争中掌握胜负的决定权。“故能为胜败政”中的“政”,通“正”。《老子》第四十五章中的“清静为天下正”,其中的意思与孙子的思想十分相似,它强调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平时战备和自身建设。

时下有人把谋略区分为“阴谋”与“阳谋”。所谓“阴谋”,是采用欺诈、蒙骗等手段,表面意图和真实意图不一致的谋略。所谓“阳谋”,是表面意图与真实意图统一的一种谋划,所有行动与计划都让对手看见、知道。照此标准,孙子上述三招当属阳谋。

然而,综观中国古代战争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区分并不科学。实际的战争准备和征战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分哪是阴谋,哪是阳谋。谋略天生有阴阳两面,二者互为表里。《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的解语揭示了这种两面性:“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为,当人们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不会引起怀疑。隐秘的计谋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并不是和公开暴露的事物相对立。所以,极(太)公开的事物里往往隐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可见,阴阳其实为一体。《兵经百言》中也有相似说法:“有用阳而人不测其阳,则阳而阴矣;有用阴而人不测其阴,则阴而阴矣。善兵者,或假阳以行阴,或运阴以济阳,总不外于出奇握机,用袭用伏,而人卒受其制。”(揭暄,《兵经百言》)意为有人采用公开行动但敌方无法了解其中的深意,那么表面上的行动实际上就是阴谋;有人采用隐蔽的行动但敌方无法识破其真相,那么这个行动就真成了阴谋。善于用兵的人,有的借助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行动,有的用隐蔽的行动来辅助公开的行动,总不外乎突出奇招、把握战机这些手段,以偷袭或埋伏的手段最终制服敌军。将其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阴阳一体,互为表里。

“修道而保法”就有阴阳两面的考虑。首先,它一定是长期的、公开的、大规模的举动,而且,其目的完全在于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不可否认,它也有隐蔽的一面。加强自身建设,当然是为了有足够的能力迎接挑战,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谋求“先胜”,然后“胜于易胜”“胜已败者”。纵观历史,成大业者无不如此。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逐渐失去掌控天下的能力,实力稍强一点的诸侯国纷纷争夺天下。齐桓公一开始也急于争霸,但宰相管仲认为齐国的实力尚不足以与秦国、晋国等强大的对手硬碰硬,于是建议齐桓公先提升自身实力再说。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想方设法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通过减少税收,提高人口的生育水平,增加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经过这一番改革和建设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这才开始凭借其优势实力向中原地区发展。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建立军事、政治联盟。最早一次建立联盟的活动发生在齐桓公五年(前681年)。这一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等4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所谓会盟,就是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当时,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便进行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吸引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北杏这次会盟的主要议题是各国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整个会盟由齐桓公主持,这就奠定了他在齐、宋、陈、蔡、邾5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受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率领诸侯军队东征西讨。这样一来,通过“尊王”,他从政治上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和支持,有了正统领导地位;通过“攘夷”,他在军事上得到诸侯各国的赞同和支持,掌握号令诸侯军队的实际权力,因而成为当时天下公认的霸主。

刘邦由小小的泗水亭长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创者,也经历了漫长的“修道保法”的过程。初入咸阳时,他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人心,与项羽坑杀秦卒20万、让秦人家家户户披麻戴孝的暴行形成鲜明对照。称帝之后,他又以秦朝覆亡为鉴,采取了与民生息、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同时,大兴马政,官民共同养马,持续60年,为建立强大骑兵部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使汉武帝得以远征漠北,大败匈奴。

唐朝初期的强盛,同样源自“修道保法”。唐太宗采取选用廉吏、惩治贪官、减轻剥削、注意民众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等修明政治的措施,使唐王朝日益强盛,威服四方。

尽管时代变迁,但是孙子所揭示的规律和真理仍然没有变,甚至更富有生命力,也更富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中国梦”,是力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如期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现在面临的一切麻烦事都比较好办了。我们就用不着因为某个国家换个不靠谱的总统而担惊受怕,也用不着因为某些敌对势力说一两句危言耸听的话而神经紧张。甚至我们的企业在海外也会更加安全,我们的老百姓在世界各地旅游时也会更有尊严。当然,实现“中国梦”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事情,一定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所以,需要极大的耐心、高超的智慧和扎实的努力。用孙子的话来说,要“修道而保法”。功夫下在平时,下在自身,而不寄希望于偶然的机会或别人的施舍;功夫下在实处,下在细处,而不要耍嘴皮、唱高调。

用开阔的眼光看,孙子揭示的这些规律和真理运用于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甚至学校教育、市场投资等领域也无不可。因此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寓努力于平时,用智慧于细节,谋实力于事前。

事虽殊,理相通。需要提醒各位的是,这些规律和真理,不是一日之计,重在自觉,贵在坚持,要在巧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87.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