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原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智者之胜,无名无功/晋灭吴之战的第一功臣——羊祜【原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精解】“胜于易胜”的谋略艺术非常巧妙,但是运用这种谋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进一步灵活地配套运用一系列谋略,才能使很难对付的敌人变为很容易战胜的对手。所以,孙子接着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智者之胜,无名无功/晋灭吴之战的第一功臣——羊祜

【原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精解】

“胜于易胜”的谋略艺术非常巧妙,但是运用这种谋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进一步灵活地配套运用一系列谋略,才能使很难对付的敌人变为很容易战胜的对手。所以,孙子接着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首先,善战者不能为功名而战。中国人历来崇拜“良将”。何为“良将”?一般解释为:能征善战的将领。然而,对照古代兵家的观点,这种解释并不准确。姜太公曾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不等敌人出兵列阵就将其歼灭;善于消除祸患的人,不等祸患发生,就能将之清除;善于打胜仗的人,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制胜战略就是不战而胜。因此,通过战场上冲锋刺杀、白刃格斗取得胜利的将领不能称之为良将;在作战失利后才再加强守备的将领也不能被称为高明的将领。我们琢磨其中的意思,这与孙子的观点何其相似。两位军事家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良将”的评判标准惊人一致。在他们看来,打恶仗,胜于难胜者,很容易引起众人瞩目,也很容易得到君主或上司给予的功名和奖赏,但杀伤破坏太大,所获利益甚小,不是“良将”之所为。真正的“良将”,即“善战者”,往往无须大战、恶战便可征服敌人,所以“无智名,无勇功”。也就是说,良将在人们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就巧妙地征服了敌人,赢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又没有造成巨大的破坏,表面上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让人们称颂,也没有什么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让上层奖励其勇武的战功。

没有经过大战、恶战,何以征服敌人?这就是第二层意思所要说明的问题了。“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不忒”即不差、不失误之意。“其所措必胜”则是指所采取的谋略措施非常巧妙、能够顺利实施,每一项措施都巧妙地削弱了敌人,使其逐渐走向失败。这样的将领打仗必胜无疑,不会有差错。因为,最终交战时,敌人已经处于失败地位了。所以,无须大战、恶战,仅以小战,甚或不战,就可以征服敌人。能使杀伤破坏最小化,所获利益最大化的人,当然是“善之善者也”。但是,这种胜利不是一次性冲杀的结果,而是长期斗智斗勇的结果,常人见不到其中的刀光剑影。所以杜牧注云:“胜于未荫,天下不知,故无智名;兵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

可见,在孙子的标准体系中,“良将”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还应当能谋善战。西晋灭吴的幕后英雄羊祜就堪称这样的良将。

西晋灭吴,是中国历史上成功跨越长江天险、完成统一大业的典范,也是对孙子“胜于易胜”“胜已败者”思想的成功运用。这场战争的真正策划者是羊祜。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后,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羊祜到任后,并不急于攻打东吴,而是采取一系列谋略措施加强自身的战争准备和军事实力,同时削弱、瓦解东吴,使之由强变弱。

首先,他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于是,他大量开办学校,发展教育,安抚百姓,招揽人才。这些措施迅速使荆州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其次,他注意到戍守边疆官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5 000多公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100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军队的粮食积蓄可用10年,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再次,羊祜深知“亲而离之”的道理,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不久之后,那两位少年的父亲率其部属一起来归降。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他们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被吴国人伤到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的这些做法,使吴人心悦诚服。

最后,鉴于曹操赤壁之战因军队不习水战而失败的教训,羊祜建议晋武帝司马炎派专人为益州刺史,令其负责制造船只、训练水师。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2 000多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而且数量众多,它们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10月,经过7年努力,羊祜的上述措施得以一步步实现,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吴军。吴国境内又因为吴主孙皓的高压统治而矛盾日益激化,将士离心,又因缺乏统一对策,吴国败象日益明显。晋灭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羊祜向司马炎打了一个报告——《平吴疏》,在分析敌我双方作战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水陆俱下、六路并进的作战计划。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由于西北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加之太尉贾充等人的反对,伐吴战争便被推迟了。

三年后,司马炎采用羊祜拟制的计划,发兵20万,分6路进攻吴国,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灭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羊祜既没有亲自享受满朝官员的歌颂,也没有被授予显赫的战功,但他的谋略措施实实在在地使晋方日益强大、吴方渐趋衰败,实为晋灭吴之战的第一功臣,是真正的良将、智将。

纵观中国历史,羊祜这样的良将并不少见,然而,被载入史册的却寥寥无几。毕竟,人们的眼光更容易聚焦在那些战功卓著的将领身上,人们更乐于传颂那些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但是,就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说,尤其是就当代战争领域来说,我们更需要像羊祜这样的良将、智将,或者说更需要孙子所推崇的“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的战争艺术。

我们在处理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南沙问题时,既要有一战而胜的军事能力,更要善于采用多种必胜的谋略措施,像羊祜那样耐心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运用谋略,从而逐步破解难题。同时,我们也要高度警惕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谋略措施。肯定地说,以中国今天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任何国家都不敢与我们全面战争。然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常理。西化、分化中国,实际上也就是把日益强大的中国变弱、变乱,然后轻而易举地分而治之。西化、分化中国的主要途径就是从思想文化上影响中国年青一代的“三观”,尼克松在其著作《不战而胜》中已经非常清楚地说出这一目的。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1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从宣传、演艺、创作,到教育、纪念活动等方面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的办法。希望全民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这一重塑灵魂的伟大工程,尤其是媒体、演艺、教育领域的人们更责无旁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86.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