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藏动结合,攻守呼应/陆逊先退后进大败蜀军【原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精解】作为一个将领,不仅要弄清楚什么情况下应该进攻、什么情况下应该防守,而且还应当明白怎样进攻、怎样防守、攻守有什么技巧。孙子一语道出其中的奥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善”字,要善守、善...

藏动结合,攻守呼应/陆逊先退后进大败蜀军【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精解】

作为一个将领,不仅要弄清楚什么情况下应该进攻、什么情况下应该防守,而且还应当明白怎样进攻、怎样防守、攻守有什么技巧。孙子一语道出其中的奥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善”字,要善守、善攻。善守者,往往深藏不露,犹如藏身于9层地下,无影无踪,令进攻者无从下手。善攻者,往往突发制人,犹如发动于九霄云外,闪电式突击,令防守者猝不及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并不是实数,往往表达极点、顶点、多数之意。“九地”“九天”,并非一定是九层地下,或九重天上,而是强调极深、极高之处。

这是孙子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即通过极度夸张、形象比喻的方法表达某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的“不战”两字也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孙子并非是说完全不战,而是强调尽可能把迫不得已的战争控制在最小范围、杀伤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或许战争规模和破坏小到常人难以察觉的程度,几乎接近于不战,这才是最为明智的、利益最大化的胜利。

藏于九地之下,强调的是隐蔽性。动于九天之上,强调是突然性。一藏一动,使对方看不见、摸不着,不知如何进攻;想不到、料不定,不知如何防守。如果将领能够把这两种作战方式灵活运用,则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孙子是辩证法大师,通常注重关照矛盾双方及相互转化。而此处“善守者”,只讲一个“藏”;“善攻者”,只说一个“动”,似乎偏于一端,与孙子辩证的思维习惯不太吻合。事实上,单纯的“藏”并不是防御的全部内容,单纯的“动”也不是进攻的所有办法。克劳塞维茨曾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所以应“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恩格斯更明确指出,防御不应当只是消极的,而应当从机动中吸取力量,并且只要一有机会,“防御者就应当采取进攻行动”,“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防御”,“消极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毛泽东更是反对单纯躲藏式的消极防御。照此说来,孙子此言毛病大了。

有趣的是,竹简本中此句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中间没有“善攻者”三字。专家分析很可能是汉代抄书者漏掉了这几个字,因为这样一来,只讲了防守一方,没讲进攻一方,而且十一家注本和武经本均有“善攻者”,其文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从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来说,我更倾向于竹简本的文本。因为时间上它比传世本早上千年,更接近原文;思想上“藏”“动”兼顾,更符合孙子的辩证法思维。单纯一个“藏”,算不上“善守者”,只有将“藏”与“动”结合起来,寓攻于守、寓守于攻,两手并用,打组合拳,才是高明的“善守者”。至于“善攻者”,按孙子的思维习惯推理,应当有相应的表述,也许是在2 000多年流传过程中散失了。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陆逊可谓灵活运用了孙子这一思想。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几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孙权在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锐气正盛、报仇心切,因此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他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利用险要地势筑起高城、坚守不出。

公元222年,蜀军先头部队沿着长江由上而下,进入夷陵地区,被吴军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只好在长江两岸安营扎寨。2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设立了50多个营寨。连续几个月,两军一直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多次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一直沉住气不予理睬。蜀军将士求战不得,逐渐斗志涣散松懈。6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忍受不了江面闷热,纷纷躲进两岸树林中乘凉。刘备无可奈何,只好让水军舍舟并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岸边密林里,让部队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低落,毫无阵形,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已成熟。山峡一带地势崎岖狭窄,难以展开大规模部队,陆逊通过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发现最好的办法是火攻。因为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之日,陆逊命令官兵各持茅草一把,夜间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霎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蜀军全线崩溃。刘备夜间突围逃遁,逃入永安城中。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2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虚而入,袭击后方,于是停止追击,主动撤兵。9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无功而返。次年4月,刘备愧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呜呼哀哉。

此战,陆逊先是藏于险隘之处,后是动于火攻之中,得手之后随即退兵转入防守,巩固既得胜利。其攻守结合,灵活转换,可谓深得孙子的攻守之道。其战果堪称典型的“自保而全胜”。

令人不得不赞叹的是,孙子2 500多年前提出的攻守之道,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越来越鲜活,完全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在孙子心目中还是夸张和想象,用来强调“藏”和“动”的程度,那时实际作战中不可能上九天,入九地。可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这一想象却变得完全可行,而且未来战争十有八九就这么个打法。现在,地面、空中、水上各种侦察通信、指挥控制系统大多依赖卫星通信系统,比如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通信系统,它们犹如天上的眼睛俯看着大地。那么,很有可能未来战争就是从九天之上开始动手的,先挖掉“天眼”,空中、地面、水上的各种系统就全没用了。再比如,现在侦察技术非常先进,导弹发射架、战舰、战机平时几乎就被对方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不得不藏于九地之下。现在核动力潜艇一般能够下潜500~600米,一旦潜伏在深海之中,那可不就是“藏于九地之下”吗?在这种状态之下突然上浮发射导弹,那可真是防不胜防。有些国家害怕中国的核潜艇,原因也就在这里。

人世间许多事情具有相通性、相似性。为人处世亦有攻守之道,机会来了,应当“动于九天之上”,毫不手软,关键是动作要像闪电般迅速且勇猛;机会未到时,要善于“藏于九地之下”,耐心等待,关键是要藏得住——多少人因为忽略了“藏”而在机会到来时为暗箭所伤。总之,无论我们的生活、事业处于高潮还是低潮、顺境还是逆境、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坚持攻与守结合,藏与动呼应。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84.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