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朱元璋得天下的绝招【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精解】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关于《孙子兵法》的书,单从书名上看,似乎《孙子兵法》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诈”字,教人们如何诡诈、欺骗。其实,翻遍《孙子兵法》,只有一处使用了“诈”字,即《军争篇...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朱元璋得天下的绝招

【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精解】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关于《孙子兵法》的书,单从书名上看,似乎《孙子兵法》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诈”字,教人们如何诡诈、欺骗。其实,翻遍《孙子兵法》,只有一处使用了“诈”字,即《军争篇》所言:“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此处的“诈”仅就战役、战术而言,强调作战需要以诡诈多变取胜,根据利益大小决定作战行动,要灵活变换兵力的分散或集中等方法。如果以这一作战思想取代战略思想,把这一种具体原则上升为核心主题,则无异于买椟还珠,舍本求末。

翻开《孙子兵法》,大量的思想观点倡导大家当老实人、做老实事,按规律办事、认认真真干实事。如《计篇》强调,将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德”,才能胜任统军作战的任务。这其中并未提到“诈”。再如,《作战篇》中强调,要想赢得速战速决的胜利,先得下笨功夫、老老实实地搞好战备,投机取巧非但不能速胜,反而招致失败。《形篇》的第一段话说得就更明白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我们有必要重点分析这段话。

我们看“昔之善战者”这句话,一个“昔”字,意味着过去所有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指我方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可胜”,指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这句话中的“先”和“为”不可忽略。“先”是指时间概念,强调的是交战之前预先做好战争准备。“为”是讲行为主体,强调把功夫下在自身、从自身做起。一旦战前准备到位,便可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立于不败之地。以这种有利状态等待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出现,其结果必然是以强胜弱,以有备胜无备。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一句强调赢得不可被战胜的地位当然是好事,但创造这种有利地位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事情。人们常常乐于前者,疏于后者。孙子针对这种常见心理,特别提醒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他认为做好战争准备不能靠等待,也不能靠外援,更不能靠侥幸,唯一的途径是靠自主作为。是不是一定会出现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或条件,则取决于敌人是否决策失误、行动失败,这不依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定。

也许有的人会想到主动用计、用谋,引诱敌人出错。诚然,灵活运用谋略确实可以引诱敌人出错,导致敌人出乱,促使敌人衰弱,但这只是可能,并非必然。敌人也会用计、用谋,敌人也会想方设法避免出错。所以孙子又客观地指出:“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上,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必定会犯错误或者必然会受骗上当之上。如果对方不犯错误,不管你准备多充分、谋略多巧妙,也不一定能够取胜。

孙子接着说,“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即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之所以说战争胜利可以预见,那是因为战争规律告诉人们,准备充分则胜,准备不充分必败。之所以说战争胜利不能强求,张预注释时说出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在这段话中连用了两个“善战者”。“善”不仅指善于,还包含完善之意。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由于战前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或者靠着威慑对方,避免了战争,或者以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轻而易举地打败对方,杀伤小且获利大,可谓“善之善者也”。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从一介小和尚变成明朝开国皇帝,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事业中兴之际所采用的战略路线与孙子揭示的这一规律相吻合。

公元1356年,朱元璋顺利进入集庆,并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有人也建议朱元璋称帝。但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能急于称帝,还必须隐蔽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仅仅自称吴国公。

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但善于征求意见。打下徽州时,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发展的意见。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9个字几乎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字字说在他的心坎儿上。朱元璋非常高兴,立刻奉之为基本战略。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先为不可胜”。此后,朱元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当时,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周围遍布对手。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南面有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是反抗元朝的武装,但彼此征战。朱元璋尽量避免参与他们的争斗,而让其互相厮杀。与此同时,趁各方势力混战之际,朱元璋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并顺势把孤立的元军据点一个个地消灭。各方势力互斗,彼此实力大减。相反,蛰伏几年的朱元璋实力大增,超过各方势力,形成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优势。于是,朱元璋采纳谋士提出的对东南采取守势,东北和西面取攻势的战略,1363年6月先击败陈友谅,1367年9月再战张士诚,随后消灭方国珍,先后击破几大势力集团,扫清了统一全国的障碍。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当代中国也处于多极竞争的格局之中,与强敌发生武装冲突,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打击恐怖主义,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可能随时发生。我们不能等到事情发生了再临时抱佛脚,仓促应战。我们务必遵循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平时加强战备、加强自身建设。近几年我们整顿作风、严惩腐败、军队全面改革,这都是“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性举措。干部队伍纯洁了,军队编制精干了,自身实力强硬了,便可随时应对各种战争危机,并立于不败之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82.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