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原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979年2月19日的“复和”之战【原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精解】这段话是《谋攻篇》的结束语,也是对“知胜之道”的进一步补充和强调。它强调的是运用“知胜有五”方法时,必须同时关注敌我双方的情况,而不能只看自己、不看敌人,或者只注重观察敌人、不注重了解自己。所以,他接着提出了“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979年2月19日的“复和”之战

【原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精解】

这段话是《谋攻篇》的结束语,也是对“知胜之道”的进一步补充和强调。它强调的是运用“知胜有五”方法时,必须同时关注敌我双方的情况,而不能只看自己、不看敌人,或者只注重观察敌人、不注重了解自己。所以,他接着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做到“知彼知己”,则百次决策、百次作战都不会失败;如果只做到一半,知己而不知彼,则一胜一负;如果两眼一抹黑,敌我双方的情况都没有弄清楚,毫无疑问,每次决策和作战都必定失败。

其实,“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不外乎提醒人们,每次决策或者行动,都要尽可能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清楚后再拍板、再行动。但是,整部《孙子兵法》中,孙子在这个问题上用的笔墨最多,全文有79个“知”字,而且从第一篇《计篇》到最后一篇《用间篇》,几乎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知彼知己的重要性,或者分析知彼知己的谋略方法。孙子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是一切的基础。“知彼知己”就是这种基础,一切决策、措施、行动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毛泽东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曾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在毛泽东看来,战略决策、作战指挥,一切都源自“知彼知己”这一基础。因此,他特别强调“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遗憾的是,人们恰恰容易看轻这句貌似简单的话。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我们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严惩了敌军,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全的环境,但是,也为忽略孙子这句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中越两国关系长期友好,我们从未想过与对方兵戎相见,因而未曾认真侦察、了解对方的兵力部署和战场地形。1978年下半年,在多种因素驱使之下,两国关系走向战争状态。战前,我们用了几个月时间侦察敌情,但对方已高度戒备、严密防范,我们的侦察分队很难深入敌境,因而对敌军兵力部署、战场布局侦察了解得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由于“知彼”不到位,全面开战之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许多具体战斗打得比较混乱。我所在的步兵团打的第一仗就是乱战。

那是1979年2月19日发生的事情。我们团担负攻打敌方境内一个叫“复和”的县城的任务。天未亮之际,我们全副武装沿着一条简易公路朝西北方向奔跑。一路跑一路找,找复和县城的位置。作战应当目标明确、直接攻取,为何还要一路跑一路找呢?当时我只是一个班长,不知道全局的事情,只知道蒙头蒙脑地跟着队伍跑。战后才知道,当时上级赋予我们团任务时说得就很含糊,只是命令攻打复和县城,但县城的精确位置、敌军兵力部署都没有详细交代。在奔跑途中,我们路过一片规模比较小的村庄,村中茅草房居多,我们以为是普通贫困山村,未予理睬,继续前进。殊不知,那就是复和县城。越过村庄不远,我们进入一个环形山区,左右两侧以及正前方都是高山,简易公路在中间蜿蜒前伸。天刚蒙蒙亮,当我们走到中间地段,忽然三面山上的敌人同时开火,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打到我们队伍中来。当时,我在先头连的尖刀排,走在最前面。刹那间,战友纷纷中弹倒地。连长迅速指挥部队还击,战友卧倒在田地里架枪射击。敌人在高处暗处,我们在低处明处,虽然我们武器多、火力强,但对敌压制效果不明显,反倒是我们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团长一时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敌人包围我们,只好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呼唤增援。

当时,我只能趴在稻田埂下当观众,看战友打得激烈。因为我使用的是火焰喷射器。这种武器既笨重,射程又很近,在油料稀释的情况下,只能打个二三十米。当时距离敌人二三百米,射程够不着,只好当观众。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连长爬到我身边,用严厉的语气命令道:“喷火班长,带着你的人,到山根底下喷他几枪,看他怎么回事!”这简直就是把我们当照明灯使用了。我明知这是有去无回的命令,但战场上军令如山,来不及思考,只能回答“是!”便立刻带着一位老兵王声才同志,一人背一具喷火器,在尖刀排掩护下沿着简易公路护坡猫着腰向正面山根接近。距离山脚下50米左右时,我们被一道水渠挡住了去路,山根下马路两边,一左一右两个暗堡火力点不时射出一串串子弹。排长立刻命令全排所有武器同时开火,压制了敌人。我和老王趁机越过马路,打算接近敌人暗堡开火。可是,当我们刚跑到马路对面时,暗堡中射出一串子弹,打在我的脚前,火星四射,只听得老王唉哟一声,中弹滚倒在地。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箭步跳下路坎,然后沿着路坡继续前进,到距离敌堡只有20来米时,瞄准正在吐着火舌的暗堡开了一枪。我这个武器虽然笨重、射程近,但也有优点。开火之际,轰隆一声巨响,一条火龙扑向暗堡,巨大的响声和大片的火焰很有震撼力。战友趁势迅速冲了上来,抵近射击,彻底干掉了山根下两个暗堡的敌人。我顾不得回头寻找老王同志,在这分秒必争的时刻,只能继续向山坡上冲击。这时我才发现这是敌人预先准备的阵地,山坡上有好几道堑壕。我们刚上山坡就被第一道堑壕的敌人压制住了。我找了个位置,瞄准第一道堑壕中间的火力点开火,火龙直接灌进射孔。然后,我又在第二条战壕干掉了一个火力点。三枪开路,引领全排突入敌人阵地。

大约激战了3个小时,我们攻克了敌人的主阵地。作为辅阵地的两侧山上,敌人弃阵而逃。胜利后,我站在主阵地山坡上,俯视整个战场,只见山坡上、战壕里、稻田中、马路边,不少战友仍然横七竖八地趴在那里不动弹,不是牺牲,就是受了重伤。我至今不知道那次战斗我们究竟牺牲了多少战友,估计不下100位,而敌人留在阵地上的尸体不过三四十具。这次作战以我们团为主,加上后来增援的团,参战的其实是两个团,当面敌军肯定远不如我们的多,至于是一个营还是两个营,我至今也不清楚。我们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却打得如此艰难、伤亡惨重。显然,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在牺牲的战友中,有我喷火排的唐爱云排长,也有我自己班的新战士王和平,最先与我一起冲杀的王声才同志也负了重伤。

战后总结教训,伤亡惨重的关键在于敌情不明、地形不熟,以致陷入敌人包围之中,仓促应战,指挥不当。相反,敌人却是预有准备、张网等待。

多年来,只有要机会去广西,我一定想办法去边境的烈士陵园看看牺牲的战友,给战友点一支烟,敬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在战友面前坐一会儿,聊一会儿。这些战友牺牲的时候都非常年轻,唐爱云排长只有28岁,战前一个月刚刚出生的双胞胎儿子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出征了。新战士王和平仅仅19岁,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却永远长眠在广西的青山脚下。

殷红的鲜血、逝去的生命告诉我们,“知彼知己”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但是一旦看轻这句话、违背这个真理,那就可能被打败,无数年轻的将士就得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

谨以此文纪念那场战争,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同时,我也以亲身经历的血的教训呼吁人们高度重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问题,它既是战略决策思想,又是作战指挥艺术,更是珍爱官兵生命的客观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千万不要看轻这句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79.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