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知胜五法,预测胜负/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前的战略判断【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精解】孙子认为国君与将领共同筹划战争问题的时候,应当预先判断敌对双方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然后再决策和作战。于是,孙子提出了5种预知胜负的方法,即“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知胜五法,预测胜负/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前的战略判断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精解】

孙子认为国君与将领共同筹划战争问题的时候,应当预先判断敌对双方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然后再决策和作战。于是,孙子提出了5种预知胜负的方法,即“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可以概括为“知胜五法”。

战场情况如万花筒一般变化多端,要分清哪些至关重要、哪些无关紧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孙子提出“知胜有五”,关注的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

第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即看看双方将领战略判断的对错。强调的是将领对双方整体情况、综合实力是否了如指掌,对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是否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只有判断正确的一方才能正确决策、赢得胜利。

第二,“识众寡之用者胜”,其中的“众寡”是指人马的多与少、大部队与小部队、主力部队与突击分队。“识众寡之用”则是看将领是否精通兵力运用的方法,或者说是否善于灵活指挥。作战指挥既讲究量力而行,又讲究力量配合。只有灵活运用大小力量,并且注重主次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第三,“上下同欲者胜”,与《计篇》中“令民与上同意”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主要指军队思想意志上下一致,有同一个愿景、同一种精神。就战略指挥而言,“上下同欲”还包括将领与国君之间要统一战略意图,从思想上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

第四,“以虞待不虞者胜”,其中的“虞”通“预”,意为有准备。即看看双方军队作战准备的疏密程度。以己方的有备对待敌方的无备,方能取得胜利。

第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其中的“御”通“驭”,意为驾驭。在军事领导体制中,国君对将领管理得过死,势必束缚将领的指挥才能,每战必败。相反,将领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往往能够赢得胜利。

孙子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强调:“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意在说明,要想通过谋攻之法、用兵之法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必须从这5个方面实施战略预测和战略判断。而且,这是一组多面镜,从5个不同角度分析判断,五位一体,既看重点,又看综合。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谋攻之法和用兵之法,其主观臆断成分被降到最低,针对性、准确性、灵活性达到最高,军队赢得胜利的可能性最大。

不少人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19世纪末,日本一个蕞尔小国为什么胆敢发动甲午战争,主动进攻一个貌似强大的世界性大国,而且居然打赢了?用孙子的“知胜五法”来分析,日本人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先知后行。

18世纪下半叶,当时东、西方有不少人看好中国,或者说忽悠中国,认为中国即将崛起,坚信以中国之丰富物产,如能积极变革,将成为世界最大强国,傲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事也。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地区,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中国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日本何以如此大胆?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产业革命高潮,急需对外输出商品和输出资本。既然邻居如此富裕,所以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侦察和研究,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深入中国的日本间谍得出的结论与世界舆论大不一样,他们向国内报告说:清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几近倾颓。而中日两国唇齿相保、辅车相依,在列强的虎视眈眈下,清国一旦不保,日本势将进退维谷。因此,日本要先发制人。此后间谍提供的一连串报告多方面对比了进攻中国的可行性。

第一个方面,日本战略目标明确且坚定,大清却沉醉于表面的天下太平之中。在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眼中,中国“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用孙子的话来说,日方做到了“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大清却浑然不知大战即将来临。

第二个方面,日本战争准备紧锣密鼓、磨刀霍霍,大清却毫无战备。早在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就蓄意向海外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藩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地区。1874年,发生了琉球船民被台湾地区高山族人杀死的事件,日本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地区,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1879年,日本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在进行这些火力试探的同时,日本一直积极准备大规模战争,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与日本相反,大清国认为西方人也好、日本人也罢,“并不利我土地人民”,认为他们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用孙子的话来说,日本做到了“以虞待不虞”,而大清国战争准备严重不足。

第三个方面,日本做到了“上下同欲者胜”,大清国却一团散沙。从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相反,大清为了迎接慈禧太后1894年的60岁寿诞,用海军建设费来修建颐和园,以供她“颐养天年”。与此同时,整个大清社会思想崩溃。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报告说,大清王朝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人心腐败已达极点,冒领公款、挥霍浪费甚至侵吞赈灾款粮等现象层出不穷。

第四个方面,日本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大清军力徒有其表。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优势。1890年,北洋海军2 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 000多吨,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日本海军2 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17 000多吨。可是,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 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海军则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 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相反,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只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北洋海军的舰只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此外,针对双方的将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间谍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促使日本政府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大清王朝这块肥肉可以一举吞食。于是1894年,日本假借解决朝鲜危机之名,悍然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大败清军,并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回顾这段沉重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孙子提出的“知胜五法”是指导战争的客观规律,按照它去谋划战争、指导战争、指挥作战,就很可能赢得胜利;违背它,或者无视它,像晚清政府那样浑浑噩噩,只能一败涂地。其实仔细想想,孙子的“知胜五法”也是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制胜之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78.html

更多推荐